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十八户王氏宗谱
释义

在家谱成稿校兑的这些日子里,我心绪万千,常常在梦中想起此事。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三年多的光景,自己从起初的参与者到逐渐升级为组织、主持的身份,自己未曾太多考虑操办此事的目的是什么?仅是尽自己所能而已,时至今日,在族人们的支持和理解甚至赞誉中才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对家族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也让我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起初以平族兄常和我说写点什么,可不知从何写起,时至今日才有了思路。

就从我们家族中的传说和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开始吧,一是,始祖迁移来此时间,何因何故;二是,几时建村(详见:试析村名与隶属沿革一文),村名智化屯和大十八户如何演变;三是,祖上大面积的土地因何而来,周围几个村子到底是不是祖上佃户;四是,误传奶奶立祖究竟何故,以及道亨公考中进士回乡祭祖修茔等等一系列问题,真要一一考证还真不容易,所以我就开始了族内寻访,把前辈们知道的事情收集整理,随着查找县志,根据祖先行走的路线,从山东济南、泰安、武定、潍坊、河间、兴济、青县、静海等地,依照年代顺序把明朝、清朝、民国、现代的全部收集起来,一边查找一边研究。同时开展外界交流,与周边王姓联系,国内王氏文化研究机构购买谱籍,进而联络各地区县志办公室,驱车前往山东境内白马庄并从实地考察。最终建网站在网络上查访,搜集明史查询明代移民的时间、地点、官职、民风民俗等。这样不知不觉三年时间过去了,深切体验了寻根问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从国史、方志、家谱三者结合起来,加以验证,才可得出正确结论。借此机会将自己整理收集的各方面资料分别汇编,载录谱中以便后人查寻,编辑更多资料让族人了解族史,以免枉费心力猜测质疑的重演。

我们王氏若大家族自明朝永乐年间至今600余年,繁衍21代,在谱共计人数8056人,其中男丁3180人,女眷(包括女儿)4876人,已经谢世约3456人,在世约4600人,长门726,二门3257人,三门1458人,四门2615人。分布的省份有: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江西省等地。

四大支脉分布的区域和村庄:长门:大十八户、青县农场、徐李庄、旧张屯、西沟乐、沈清庄、后营、吕坨子、济南;二门:大十八户、徐李庄、小站镇、北抛庄、东抛庄、刘岗庄子、徐庄子、万家码头、南义村、八里台、巨戈庄、北京、天津、刑家圈等。三门:大十八户、小齐庄、周庄子、双窑、建新、拜泉县、突泉县、哈尔滨市、佳木斯、尚志市,鸡西市、唐山市、大连市;四门:大十八户村、青县农场、广福楼、团洼、吉泰、温家房子、徐庄子、李贵庄,伊庄子、何老营、阜安村、小齐庄、赵齐庄、小站、中塘、毛家沟、十九顷、杨柳青。

分布省份、区域、村庄之广可见我氏家族人丁兴旺,涉及职业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都有人在,不论何地何村迁居哪里,不分门派支系远近均属瑾公一脉相乘的子孙,虽身居异地,但心系一根,不忘宗亲。始祖瑾公原为山东胶州卫所指挥使,恰逢洪武末年“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清君侧,山东、河北一带战火连连、民不聊生、军心不稳,我祖安守边陲,明辨是非大势,顺从天意。拥戴燕王登基称帝之后,受到论功行赏,加封右护将军后又封明威将军,并封赠北直隶省大面积土地(今大十八户村及小十八户、郑庄子、小齐庄、李贵庄一带)始祖母陈氏携三、四子涟、瀛二公由山东莱州府潍县白马庄(此庄原为瑾公驻军行所,迁移后村庄自然消失)千里迢迢迁居来此,经营封地,竭力靖土(保护一方安定的意思)兴业。到了三世祖弼、班、琰、咨四公时分为四门。在此穿插一点兄弟分家的传说,当作笑话,闻之一乐而已。这四位兄弟本属两支,弼、班、琰为涟公之子,咨公为瀛公之子,按常理说,分家析产应一分为二,前者三公享有一半家产,后者享有另一半,可事实是一分为四。此举,自是被后代子孙传为“四门分家不公”的笑谈。笑谈之中不是公与不公的争议,而是应论的是兄弟的情谊和家业之大,分多分少并不重要,分得家产即使少些也足够子孙们坐享数辈。

如果再深究名门望族一事,就应该从老家谱中,看列祖列宗的名讳都深有内涵,寓意深刻,说明我们先人有着丰富博厚的文化教养,通情达理,这不能不说是分家析产,重情义不重财产的一个主要原因。至于历代中试功名者,如进士、举人、贡生、监生、廪生、庠生、太学生,几乎是代不乏人,单说长门四世祖道亨公,幼年号称神童,通晓四书五经,子集百家,吟诗作赋,信手拈来,于万历四十一年考中进士,官至侍郎,例受光禄大夫,又以侍郎衔任职山西道员。据2008年出土的两通墓碑鉴证,分别是天启二年和天启三年,前者碑文是“王氏门中先远三代宗亲”,后者是道亨公之父弼公墓碑,上面刻有“待封”字样,按照明代典制本人做官后还要封赠父辈爵位,而“待封”的意思就是当时封赠还没有下来。这就说明原有墓碑没有具体名讳,当天启三年道亨公回乡祭祖时,一见此孤立一碑,大煞景气,于是又重新立碑,建石门(牌坊),供桌、香炉、上马石、门前望天吼等。据说,古时候平民百姓是不得随意立碑竖传的,何况我氏祖茔大兴土木之举呢!仅凭口头自吹自擂,无一为据,怎敢妄自封爵,张扬名望。

提到望天吼不得不说仁木杨(该树名字还需鉴定),此树是天启三年道亨公由山西带来栽种石门旁,石门倒塌后压在乱石之下,2007年祖茔修复时重见天日,进而长出枝条,茂盛一簇,真可谓古墓逢春,家族兴旺之兆也。

同居大十八户村的还有牛氏一族,人称“牛王二大姓”,究竟是王家先来还是牛家后到,至今无从考证。我有幸见过《牛氏宗谱》,谱中载有第三代就和王家做亲的事实,这也就是老表亲的来历吧。这说明两族迁移的时间是很相近的,一提到十八户村就知“牛王二大姓”,想必这样说,是说顺了嘴的缘故吧。其实,不止牛王两姓,还有沈、徐、郑、宋等诸姓,只不过迁此时间不同而已。我很小的时候还有一点印象,每逢到祖茔玩耍时都看到高大的坟头像个小山丘,古老的松柏让人肃穆起敬。祖坟的传说很多,有人说是奶奶立祖,更有人说因为始祖爷卒后葬在了山东,而祖母陈氏百年之后涟、瀛二公与兄长商议夫妻合葬,传说四兄弟还发生了争执,最终涟、瀛二公给瑾公铸银身安葬于此,这样说来也未尝不可,按照当地民俗是合情合理的,一块砖头刻上名字方可下葬,何况银身铸体就更是无可非议了,所以说奶奶立祖虽由此起因,但名分上仍以瑾公爷立祖,不称奶奶,希后人识之。

时至九至十代明末清初之际,改朝换代,硝烟四起,兵荒马乱,祖上基业毁于一旦,再加上个别不孝之子挥霍无度,家道败落,致使很多子孙流离失所,出外闯荡,一度家族陷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这就是谱中标注的很多九至十一代先辈外出失考的原因,例如:新近找到的三门希周公、四门闻起公两支。清朝中期以后,我氏元气才逐渐恢复,特别是清光绪年间十三世祖锡嘏公于丙子科考中举人,家声得以振兴。公自幼聪慧好学,少年时经过岁科两试一等的成绩取得廪生功名,成为资历较深的生员,中举后就任邯郸县训导、教谕之职。据青县志记载锡嘏公曾为本村河开成桥碑文题词(碑文详见公简介和马厂减河与开成桥一文),按:此碑文是锡嘏公命十四岁的长子庆夔公先行拟稿,后自亲审定稿并署名;实质上,可称是锡嘏公、庆夔公父子二人的手泽,亦足令后人得以领略二公文采,实乃幸事。

民国三十五年,七七事变爆发的前夕,我十四世祖庆彨公字磻溪,清增生,锡嘏公次子,修续家谱,谱中收录祖上全部资料,世系清晰,门派明细(此前存放家祠之中,不幸毁于文革),另据迁居承德一脉见过老谱的族人称,谱中载录锡嘏公中举的三篇文章,还有关于仙奶奶的传说。提及仙奶奶也要说上两句,也当是“美丽的传说吧”。仙奶奶是锡嘏公之父尚志公的第二夫人,传说此公骑着毛驴外出归途之中,突然不见牲畜前行,公下了坐骑发现驴蹄子陷入土坑中,用力才拔了出来,突见坑中有一瓦罐便抛了出来,内装一卷锦缎,展开一看文中写道,请公于某年某日到何地迎娶新娘。此事让人不得其解,尽管困惑不已,公还是和家人商定操办起了喜事,娶亲的轿子进门了,可根本不见新娘踪影,大家只好按照公的意思举行了典礼仪式,进了洞房。梦幻般的婚礼结束时,本族的一位兄弟硬是闹着要看新娘子,不得已公再三叮咛:见可以但不允许说出来,更是不能用动手动脚。这个一饱眼福的小叔子,从洞房里出来就情不自禁的说:新娘子太漂亮了,得了,此公回到家里就大病一场,险些丧了性命。到底是真还是假,可凭一两件事说说此事,据传仙奶奶生有一子,取名小虎,每逢麦收季节家里总是晒上一场麦子,鸡鸭都跑过来抢食吃,虎子的奶奶就喊“虎子赶鸡鸭去”,只见鸡鸭呱呱奔跑但不见虎子踪迹。好多年以后公辞世了,仙奶奶和虎子外出仙地修炼去了,可每逢年节都要回家来享受子孙们的奉祭,贡品一夜之间就都不见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一支的家庭至今都供奉着仙奶奶,家里有了愁事、难事,求一求就解了,都说是有求必应。可以试想仙奶奶一说,似有其事。大家看多了历史家史有些乏味,仙奶奶之说就当是故事留给大家吧。

中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危在旦夕,没有大家哪来的小家,我族子孙奋起报国,积极参加抗日队伍,涌现出革命的堡垒户,享有革命母亲称号的鸿宸公之妻王氏,及其三子秉雨公(1921年出生,1944年4月3日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津南第五区副区长)1945年牺牲在湾头村桥头,解放后被授予(由薄一波签发)革命烈士称号。还有秉须公(1906年出生,1944年参加革命,1949年牺牲,任津南第五区联防队民兵大队长),公仕忠(1926年出生,1945年参加革命,1948年4月牺牲,任津南区政府交通员,大庄子惨案被困地道中牺牲),仕瀛公(生年、参加革命时间不详,1949年解放大军南下牺牲在江南战场上)。泽香公(1912年出生,1944年参加革命,1944年3月牺牲)。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的有泽康公(生于1925年12月8日,卒于2003年10月6日,享年78岁,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守备二师副师长),泽瀛公(1945年二月入伍,原任南昌军分区司令员),我族儿女爱国爱家的大无畏精神,载入建国史册,名垂青史。

解放后,在土地改革、新农村建设中能人层出不穷,象优秀党员、村干部、党支部书记、民兵连长等都做出了显著成绩。三门十七世以杰(1935年5月2日至2004年7月10日),公生前曾担任双窑村党支部书记,曾出席省级劳动模范。改革开放后,家族更是人才辈出,就不再一一言表。总之,我族子孙相应政府号召,沿着建设小康的道路奋勇前进着,就是这些带头致富的民营、个体企业家们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也为家族捐款出力。改革三十年的今天,各家各户走向脱贫致富道路,逐重视读书上进,培养了一批大学生,现在都奔赴在各行各业,不论政府公务员、国企干部、私企职员都在自己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工作着。

时至今日我族三件大事(寻根、修茔、续谱)也已进入尾声,自清十三世祖开始寻根问祖以来,几代人前往原籍寻访至今才有了初步的结论,虽然没有和腾、胜二公后人连接,但还是在清朝王庸敬所著的《琅琊王氏通谱》(此谱正本存放上海国家图书馆),中找到的我始祖瑾公以上世系(详见琅琊王氏通代一线谱);祖茔修于明朝天启年间,毁于战乱、文革之中,复于今朝;家谱次修于明国三十五年(1946),毁于文革破四旧,今四门合一,恰逢祖上字辈排序“以、曰、维、世、守”,十七世四门归“以”之际。这并非数字巧合,乃是我祖辈早有远见,自1946-2007正好六十周年,常言道六十年一轮回,今天在十四至十六世祖辈的支持下,由我们十七至十八世孙辈来完成家族的这三件大事,实属天意,此真乃我辈之幸也。

以上概述了家族自明、清、民国、新中国期间的部分人物事迹,笼统勾勒了家族发展、兴衰史,不难看出无论什么年代只要积极进取,把握机会,自是学有所用,用有所成。由于本人年轻时读书不多,文笔功力较差,也写不出天花乱坠的文章,只是把自己所学所见写上几笔,如果有一两句对家族有意的话就足够了,不当之处望请族人见谅,仅此感谢以往支持帮助的族亲们,就是因为有了我们大家的齐心努力才有了王氏家族的今天,寄望族人再接再厉进一步完善家族事业,并再次祝福王氏家族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兴旺发达。

2010年3月18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