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反跌
释义

反跌(对比)手法原本是文学创作中被频繁采用的一种情节技巧。当它在微型小说的短小篇幅里被限定使用时,这种对比技巧便产生了它在一般小说中并不具有的光彩和魅力。

作用

在一般小说文体中,对比技法使用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物与人物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或者一个人物的前期与后期之间,一个事件的开端与结局之间能够以更鲜明的色彩,更强烈的表达效果突出地展现作品的艺术变化与反差。由于一般长中短篇小说有较为宽阔和充裕的艺术时空间,它往往可以把由对比而产生的艺术反差量揭示得十分充分,把由对比而产生的内涵、氛围渲染得琳漓尽致。在微型小说中使用对比的情节技巧,它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在作品中制造艺术的变化与反差。然而,对比手法在小篇幅里怎样实现大变化和大反差呢?这就形成了微型小说对比法的特有规律。

具体实例

我们先来考察一些微型小说实例。

鞋匠岳跛子身体孱弱,木匠憨二身体剽悍,可是当岳跛子的妻子遭到日本小队长的强奸时,身体剽悍的憨二却丢掉斧头溜走了,而身体孱弱的岳跛子却操起鞋锥把日本小队长的头扎成了马蜂窝。这是时大春《岳跛子》里的两个人物围绕一件事而显示了不同行为的对比。(见《小说界》1988年第5期,全国第二届微型小说大奖赛获奖作品)。

某县召开文学创作报告会,邀请著名作家陈村来作报告。开始来的作家是一个冒充陈村的骗子,5天以后来的才是真正的作家陈村。可是,假陈村作报告时,侃侃而谈,生动诙谐,整个会场的气氛十分热烈;而真陈村作报告时,却语言干涩,讲得像要"睡过去一样",整个会场听众的反应十分冷淡。这是陈村的作品《陈村报台会》里的两个人物在同一行为方式下出现的结局交错的对比。(见《小说报》1989年第19期)。

当方副县长身体健康,耳聪目明,精力十分充沛时,全县工业改革的几件大事一件都办不好;可是当方副县长生了一场病,耳朵失聪,不能正常工作时、全县工业改革的四件大事一天之内全办成了。这是孙学明《耳朵》(见《小小说百家代表作》第207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里的同一人物的前后经历与不同事件的结局发生的交叉对接。

还有,肉食水产门市部的朱副经理,想把本单位分给自己照顾关系户的10个猪头让给排队的群众,可是排队的群众却认为他是个骗子。这是马凤超《寒心的失信》(见《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第 l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里同一人物的同一行为动机与事件的实际结局构成的错位。一位乡村女教师背学生过河,被评为先进;可是当她带领学生勤工俭学造了一座桥,不用再背学生过河时,却反而因材料不过硬评不上先进。这是俞凤斌《桥之过》(见《写作》1989年第9期)里的同一人物的不同行为方式与人物自身的结局构成的反跌。

一般规律

仔细赏析、品味上述微型小说佳作,我们发现了一个这样的规律:这些作品一般都设置有二重对比。

人物对比

首先是人物的对比--或是一个人物的前期行为、遭遇和后期行为、遭遇的对比(如《耳朵》里的方副县长,《寒心的失信》里的朱副经理,《桥之过》里的女教师);或是两个人物不同行为、遭遇的对比(如《岳跛子》里的鞋匠与木匠,《陈村报告会》里的真假陈村)。

前后变化对比

其次是围绕作品人物而生发的单一事件的前后变化对比。像真陈村作报告失败,而假陈村作报告却大获成功;女教师背学生过河和女教师领学生造桥方便学生过河,就是这样的单一事件的开端与结局的变化。

然后,作品的构思格局是把这二重对比互相交错扭结到一起,而且这种交错扭结规律正好是这样一种构思模式--"应该的却出现不应该;不应该的却出现了应该"。身体剽悍的木匠憨二应该去打日本小队长,然而却是身体孱弱的鞋匠岳跛子挺身而出;真陈村的文学报告应该名实相副,然而假陈村的文学报告却大获成功;方副县长在身体健康时办不成一件大事,可是,等他的耳朵失聪时,全县的工业改革才迈出一大步了;女教师带学生勤工俭学,造了一座方便学生的桥,她更应该评为先进,可是她却以材料不过硬评不上先进;朱副经理把开后门的猪头让给大家,可是大家却反而怀疑朱副经理的来路……这种人物动机、人物行为方式与人物的命运、事件的最终结果正好形成错位的连接,由这种错位的连接构成的对比手法就叫反跌对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3: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