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屠苏 |
释义 | 屠苏亦作“屠酥”。药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 释义词目:屠苏 拼音:tú sū 基本解释 1. [a kind of famous wine in ancient times]∶古代一种酒名,常在农历正月初一饮用 2. [houses or thatched hut]∶房屋;草庵 详细解释 1. 草名。 北周 王褒 《日出东南隅行》:“飞甍雕翡翠,绣桷画屠苏。” 明 杨慎《艺林伐山·屠苏为草名》:“屠苏本草名,画於屋上,因草名以名屋。” 2. 即罘罳。《三国志·魏志·曹爽传》“於是收 爽 、 羲 、 训 、 晏 、 颺 、 谧 、 轨 、 胜 、 范 、 当 等” 裴松之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胜 前后所宰守,未尝不称职,为尹岁馀,厅事前屠苏坏,令人更治之。” 3. 平屋;茅庵。《宋书·索虏传》:“ 焘 所住屠苏为疾雷击,屠苏倒,见压殆死,左右皆号泣。” 唐 杜甫《冷淘》诗:“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 仇兆鳌注杜臆》:“锦屠苏,天子之屋。” 又作“𤺈𤼀”,见《宋本广韵·上平声·模》“𤺈,𤺈𤼀,草庵通俗文曰:‘屋平曰𤺈𤼀’。” 4. 帽名。有檐,形状似屋。《晋书·五行志中》:“时童谣曰:‘屠苏鄣日覆两耳,当见瞎儿作天子。’” 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黥》:“忽有一人,白襴屠苏,倾首微笑而去。” 5. 亦作“ 屠酥 ”。药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 南朝 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次第从小起。” 唐 卢照邻《长安古意》诗:“ 汉 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宋 苏辙《除日》诗:“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馀。” 清马之鹏《除夕得庐字》诗:“添年便惜年华减,饮罢屠苏转叹?” 屠苏酒出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古时过年的欢乐景象,也道出了古人过年饮屠苏酒之风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其俗至宋代犹存。陆游《除夜雪》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即咏其俗。 介绍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 来源据唐朝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的记载,屠苏是一间草庵(茅舍)的名称。据说古时住在此草庵的一个名医,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给附近的每家一包草药,嘱咐他们放在布袋里缝好,投在井里,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着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饮一杯,这样一年中就不会得瘟疫。人们得了这个药方,却不知道这位神医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苏这个草庵的名称来命名这种药酒。其实,屠苏也并不是某间草屋的专名,据汉朝人服虔的《通俗文》说,凡是茅屋都称专利苏。至于屠苏酒中放的什么药,按梁朝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北魏的议郎董勋说过,古代民间风俗元旦那天所喝的药酒,里面放的是花椒焙成的药末。 所谓屠苏酒,其实是一种椒酒。董勋还谈到饮屠苏酒的习惯,是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以次挨下来,年纪越大的越后喝。原因是小孩过年增加了一岁,所以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是生命又少了一岁,拖一点时间后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这种先少后长喝屠苏酒的风俗一直传到后代。唐代诗人顾祝《岁日作》诗说:“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宋代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演变屠苏酒是一种药酒。至于此酒名的来历,有人说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原为古代的一种房屋之名,《太平御览》引汉服虔《通俗文》:“屋平曰屠苏。”《三国志·曹真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云:“(李胜)为尹岁除,厅事前屠苏坏,令人更治之。”皆用其义。唐韩谔《岁华纪丽》曰:“元日,进屠苏。”注云:“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 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药一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令人得其方而不识名,但曰屠苏而已。”或谓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后由这位遗药人——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住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后经历代相传,正月初一(另一说是古人于除夕夜守岁时饮屠苏酒)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 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 文人入诗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王安石有“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传世;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屠苏原形“屠苏”本来是一种阔叶草。南方民间风俗,有的房屋上画了屠苏草作为装饰,这种房屋就叫做“屠苏”。有的书上说,住在屠苏里的人们酿的一种酒就叫做屠苏酒。它是用几种药草酿成的。据明代屠隆的《遵生八笺》记载:“屠苏方:大黄十六铢,白术十五铢,桔梗十五株,蜀椒十五铢,去目桂心十八铢,去皮乌头六铢,去皮脐茇葜十二铢。”古人把一两分为二十四茱。照这些分量按方配制,就成为屠苏酒。 如果分析一下屠苏酒所包含的七味药草的药性和功效,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它是防治瘟疫的。大黄的功能是排除各种滞浊之气,推陈致新,所以被称为药中的将军。白术是健胃、利水、解热的药,久服能轻身延年。桔梗能补血气,除寒热,祛风痹,下盅毒。蜀椒也能解毒、杀虫、健胃。桂心的功能是化瘀、活血、散寒、止痛。乌头能去风痹,去痞,温养脏腑。茇葜能驱毒、防腐、定神。综合这些药的功能,可以肯定它是防治疫病的有效药方。 由此看来,古人守岁饮屠苏的习惯,也颇有一些道理。 《本草纲目》中载有制屠苏酒的方子:“用赤木桂心七钱五分,防风一两,菝葜五钱,蜀椒、桔梗、大黄五钱七分,乌头二钱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角绛囊盛之,除夜悬井底,元旦取出置酒中,煎数沸,举家东向,从少至长,次第饮之。药滓还投井中,岁饮此水,一世无病。”说饮此水可“一世无病”,当然是夸大其词,“东向”饮酒,也有点迷信色彩,但做为一种防疫药酒,就不可与迷信一概而论了。 配方据明代屠隆的《遵生八笺》记载:“屠苏方:大黄十六铢,白术十五铢,桔梗十五株,蜀椒十五铢,去目桂心十八铢,去皮乌头六铢,去皮脐茇葜十二铢。”古人把一两分为二十四茱。照这些分量按方配制,就成为屠苏酒。 功效如果分析一下屠苏酒所包含的七味药草的药性和功效,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它是防治瘟疫的。大黄的功能是排除各种滞浊之气,推陈致新,所以被称为药中的将军。白术是健胃、利水、解热的药,久服能轻身延年。桔梗能补血气,除寒热,祛风痹,下盅毒。蜀椒也能解毒、杀虫、健胃。桂心的功能是化瘀、活血、散寒、止痛。乌头能去风痹,去痞,温养脏腑。茇葜能驱毒、防腐、定神。综合这些药的功能,可以肯定它是防治疫病的有效药方。 饮法古时元日饮屠苏酒,饮法很特别。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而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都是按自少至长的次序饮之,如晋人董勋所说的“少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时镜新书》)对此,孙思邈《屠苏饮论》还有一段形象地描绘:“顷刻,捧杯咒之曰‘一人饮之,一家无疾;一家饮之,一里无病。’先少后长,东向进饮。取其滓悬之中门,以避瘟气;三日外,弃之井中。”白居易《岁假内命酒》“岁酒先拈辞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辙《除日》“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这正是对于古代饮屠苏的真实写照。 风俗因屠苏酒的配方出自华佗,又为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等诸多名家所推崇,无数典籍所传载,以及民间千百年实践之口碑,使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久而久之,元旦佳节饮屠苏酒便形成了民风民俗。遍及全国各地和多个民族,朝野共之,代代传承。无数名人和典籍均有记载和遗篇。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名酒中,屠苏酒一枝独秀,文化内涵无与伦比。有些地方,还传为神话,以为屠苏酒不但能防治百病,甚至可赐吉祥、降福祉。诚录若干资料及诗词,以飨大众: 唐?韩鄂著《岁华纪丽》:“元旦每人饮一杯屠苏,一年中就不会得瘟疫”。 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饮屠苏,岁旦辟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岁饮屠苏,先幼后长,为幼者贺岁,长者祝寿”。 唐?顾况诗:《岁日作》 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 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 宋?王安石诗:《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王安石(1021—1096)宋神宗时名相,从此诗可知,屠苏风俗已入宰相家。 宋?陆游诗:《除夜雪》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宋?文天祥诗:《除夜》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注:文天祥(1236—1283)作于元人狱中。 宋?郑望之诗:《除夕》 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 一门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时到老夫。 宋?毛滂词:《玉楼春?元日 》 一年滴尽莲花露,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明?叶颙诗:《己酉新正》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董必武诗:《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女士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注:董必武1942年元旦作于重庆 历代名人有关屠苏酒的作品甚多,有些原作已无从嵇考。如清末林则徐,鸦片战争后期被流放新疆伊犁时仍思念屠苏酒,在诗中写道:“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宋苏辙句:“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等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