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番茄绵疫病 |
释义 | 英文名 Tomato brown rot 异名 番茄褐色腐败病、番茄掉蛋。 病原 常见有3种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称寄生疫霉;P.capsici Leonian 称辣椒疫霉;P.melongenae Sawada称茄疫霉,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病原物 菌丝体丝状、无隔膜。孢囊梗简单、丝状、无色,长度35~500微米。孢子囊顶生、单胞、卵圆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大小(28~59)微米×(24.8~43.5)微米,孢子囊萌发长出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厚壁孢子球形、单胞、淡黄色。卵孢子圆球形,直径约30微米。 寄主 茄科、葫芦科等。 危害 番茄的重要病害,露地和棚室中都有发生。为零星发生,个别地块发病率高。遇连阴雨天气,气温较高时病害流行,常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症状 为害果实、茎、叶等全株各个部位,各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未成熟的果实,初发病时在近果顶或果肩现出表面光滑的淡褐色斑,长有少许白霉,后逐渐形成同心轮纹状斑,渐变为深褐色,皮下果肉也变褐,造成果实脱落,湿度大时,受害部位腐败速度快,长有白色霉状物。危害严重时,果梗亦受害萎缩,菜农俗称“面了把”。病果多保持原状,不软化,易脱落。叶片染病,其上长出水浸状、大型褪绿斑,逐渐腐烂,有时可见到同心轮纹。 发病特点 病菌以卵孢子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借雨水溅到近地面的果实上,萌发侵入果实发病,病部产生孢子囊,游动孢子通过雨水、灌溉水传播再侵染。病菌发育适温为 30℃,相对湿度高于95%,菌丝发育好。7~8月份高温多雨,在低洼地,土质粘重地块,发病重。早春棚室灰霉病与绵疫病在番茄上的危害部位、霉层颜色等略微不同,但其发病的条件基本相同,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中,容易混合发生。特别是樱桃番茄在集中开花期花量较大,上述两种病害主要危害果实和花器,是樱桃番茄产量形成的“大敌”。 防治措施 (1)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轮作。 (2)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使株间通风。 (3)地膜覆盖。 (4)及时清除病果,深埋或烧毁。 (5)发病初期用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品润干悬浮剂800倍液、50%安克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0%百泰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25%凯润乳油3000倍液、72.5%云大百思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2.5%抑快净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8%金雷水分散粒剂5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琥乙磷铝 (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以上药剂与天达2116混配交替使用,效果更佳。重点保护果穗,适当喷洒地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