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番茄(蓼白粉菌)白粉病 |
释义 | 番茄(蓼白粉菌)白粉病,是番茄种植时期的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危害的真菌蓼白粉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类型的真菌。主要表现为在叶子表面布满大量白斑,最终导致叶片脱落。该种病害可以通过施用农药等方式来防治。 中文学名:番茄(蓼白粉菌)白粉病 分布区域:沈阳、台湾等地均有报道发现该种病害 病原中文名:蓼白粉菌 病原拉丁学名:Erysiphe polygoni DC 病原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 为害症状主要发生在番茄生长的中后期,偶见为害茎杆、果梗,中部和下部叶片先发病,后向上扩展,严重的除生长点外,全部叶片发病。发病初期仅在叶面上见很少的白色细丝状物,扩展后形成大小不一的白色粉斑,粉斑融合致整个叶面布满白粉,致叶片黄枯,提早落架。近年该病在北方保护地或露地均有蔓延之势。尤其冬春大棚发病重。 病原形态特征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DC),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沈阳、台湾有报道。在沈阳仅见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未见产生闭囊壳。菌丝体生于叶两面,少数生在叶背,分生孢子柱形,大小30.5~43.2×15.2~17.8微米;子囊果扁球形,暗褐色,直径95~122微米, 壁细胞形状不规则;附属丝13~37根,不分枝或不规则分枝,少数呈1~2次双叉状分枝,弯曲或呈曲折状,长为子囊果直径的0.5~1倍,长75~158微米,上下近等粗或局部粗细不均;子囊4~8个短卵形至长卵形或不规则卵形,个别近球形,柄明显或无,大小53.3~71.1×33~45.7微米;含2~4个子囊孢子,卵椭圆形,个别矩卵圆形,带黄色,大小20.3~30×12.7~15.2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一年四季均可种植茄果类蔬菜的地区和冬季有棚室保护地的地区,蓼白粉菌可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寄主上辗转传播;在南方无温室的地区和寒冷的北方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表越冬,翌春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条件适宜时,潜育期很短,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适温15~30℃,侵入和发病适温15~18℃。一般25~28℃和稍干燥条件下该病流行。分生孢子萌发一定要有水滴存在。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45%左右低湿条件下也能充分发芽,反之在叶面结露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病菌生长发育反而受到抑制。有些地区6月始发,一直延续到10月中下旬或整个冬季。 防治方法(1)选用早熟品种。如早杂1号、晋番茄1号、河南5号、霞粉、浙杂7号、兰优早红、夏星、粤红玉、吉农早丰等。 (2)加强栽培管理提高寄主抗病力。 (3)对保护地要注意控制湿度,防止棚室湿度过低和空气干燥。 (4)发病初期喷洒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农抗120或武夷菌(BO一10)水剂200倍液,隔7~15天1次,连续防治2~3次。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选用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隔20天左右1次。注意轮换交替使用。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