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法海院 |
释义 | 简介法诲院位于鼓浪屿笔架山东北麓濒海处。其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据传说,该院初建时称为妈祖宫,是祀奉“天上圣母”为主神的宫庙。“天上圣母’’是清代帝王追授宋代民女林默娘的封号。林默娘(960一987年)相传为福建省莆田人。她自幼茹素信佛,又习法术,通晓天文气象、善干观察海上风云变化。使出海渔民避凶趋吉,为群众做了不少好事。人们在她逝世后为其建庙祀奉,奉为航海的保护神,尊称她为妈祖,并称祀奉其神像的宫为妈祖宫。 相关传说据传说.大约在清康熙年间,厦门虎溪禅寺住持石龙和尚的次徒瑞光法师,分灯到鼓浪屿三丘田妈祖宫为住持,他在住持期间。将旧宫加以扩建、改称为瑞日光庵。后又经其徒裔相继发展,遂成巍峨壮观的佛寺。清乾隆(1736—1795)年间,厦门名士黄日纪称该庵:“近经释子极力开拓,琳宫梵宇、金碧辉煌,前殿祀天妃神像,殿后(供奉三宝佛像)高楼插汉,两旁禅室环抱,楼后园林甚宽,竹树花木缭绕周遭、登高阜以望鹭岛、海滨一带楼阁参差,延袤数里,海面浮光,舳舻如织,亦一巨观。”①可见瑞?庵在乾隆年间建筑已具相当规模。其占地面积甚广,范围包括现今新编门牌三明路47号,鼓新路42号、45号、47号、49号、5l号、53号、55号和57号(即今鼓浪屿胶木电器厂、黄奕住别墅、725研究所的招待所、职工宿舍、鼓浪屿消防队大楼、原汇丰银行行长别墅等)。透过黄日纪的描述.可以想见当时瑞日光庵不但是座宗教活动场所,而且还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 历史记载瑞日光庵改称三和宫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在宫后摩崖题刻《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的碑文。王得禄在碑文中说他于嘉庆八年(1803年)率水师在三和宫前修葺战舰,因见宫宇凋敝,遂默许若庇佑克敌,愿重修庙宇。他后来打了胜仗,为酬谢妈祖,乃带头捐俸与行户巨商檀施,重修该宫。该宫落成后颇为宏伟壮观。该碑文现尚存于鼓新路49号居民朱亚狮住房后的巨石上。据专家考证,认为是国内仅见最大的记述天妃妈祖的摩崖。 三和宫后又改称法海院,更改时间未详。道光版《厦门志》瑞?庵条下夹注说:“又名三和宫,今改法海院,颇壮丽。”可见改称三和宫,当在道光19年(1839年)《厦门志》成书以前。 法海院大约废于清末民初,具体原因未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