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二式内火艇
释义

二战中日本的“卡米”2式水陆两用坦克,或称“特二式内火艇”,堪称是真正的水陆坦克。它的英文名称为“Type 2 amphibious tank”,译成中文为“2型水陆坦克”的意思。而“特二式内火艇”,实际上是用日文汉字表示的,是“特殊2型内燃机艇”的简称。

奇特的名字

翻开85年来的坦克发展史可以看出,世界上拥有水陆坦克的国家寥寥无几,水陆坦克的型号也少得可怜。世界上真正拥有水陆坦克的国家只有苏联、中国和日本。这一点很可能使一些兵器爱好者大吃一惊:“难道美国、英国、德国这些新老坦克大国都没有水陆坦克吗?”应当说,20年代英国就试制过水陆坦克的样车。二战期间,美国和英国都研制成功DD坦克(双驱动坦克,即水陆都能用的坦克),但这些都是由现役坦克(如M4中型坦克)改装的,不是专门设计的水陆坦克。二战中,德国人也设计过深水潜渡坦克,但它也不是水陆坦克。二战中美军广泛使用的LVT,只是两栖装甲突击车,属于装甲输送车一类。

“内火艇”,名义上是船,实际上它“自身能浮渡,有水上推进装置,可在水上和陆地机动”,符合水陆坦克的定义,当然应当算作是水陆坦克。中国人不习惯这样的称呼,因而感到奇特。

水上行驶时的特二式内火艇

日本特二式内火艇的研制过程,也充满了奇特的色彩。早在1928年,日本军方就开始了水陆装甲车辆的研制工作,由日本陆军“牵头”。1933年,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制成了2辆水陆坦克样车,1辆样车上装螺旋桨式水上推进装置,另1辆样车上装喷水式水上推进装置。但这2辆水陆坦克仅停留在样车研制阶段。到了后来,二战已经爆发,日本海军对这种战车很感兴趣,认为它很适合于“对太平洋诸岛的作战”,能“收到奇袭的效果”。于是,海军接受了这项研制工作,继续加以改进,终于在1942年研制成功“特二式内火艇”,当年就装备日本海军陆战队。由于是隶属于海军的装备,名称也相应称为“内火艇”,而不是“战车”。

特二式内火艇,或称“卡米”2型水陆坦克,共生产了183辆,全部装备日本海军陆战队,并用于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此外,还有3型、4型、5型内火艇,但都不如特2型有名气。

奇特的结构

特二式内火艇,在结构上也有许多奇特之处。

二战刚结束时,美军派了一个庞大的调查团,他们对日本的97式、95式等日本坦克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但对特二式内火艇却重点调查,刨根问底,足见它确实有许多令人感兴趣的地方。

三段式结构

它的最突出的结构特点是“三段式结构”。也就是说,它由前浮箱、本体、后浮箱三大部分组成。陆上行驶时,将前浮箱、后浮箱卸下,这时它完全像一辆轻型坦克。水上行驶时,将前浮箱、后浮箱挂上,这时它更像一艘船。

前期型和后期型

特二式内火艇有前期型和后期型两种,结构略有不同。前期型的战斗全重为9.15t(陆上)和12.5t(水上,带浮箱),乘员为5人。装浮箱时,车全长为7.5m;去掉浮箱时,车全长为4.8m,全宽2.8m,全高2.3m。它以95式轻型坦克为基础研制而成,但形体上更大些,装上浮箱后,车体的流线型相当好。在总体结构上,特别注意车体的密封性和耐压性,因为它除了要在水上行驶外,还要利用潜艇将它秘密地运到攻击目标附近的海岸,所以对耐压性的要求相当高。除车长外,其它4名乘员都通过炮塔两侧、车体顶部的两扇矩形舱门上下车。这两扇舱门为双层结构,增加了水密性。

总体结构

在总体结构上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在炮塔上安装了了望塔和在车体后部安装了方形换气筒。这两个部件在水上行驶时才发挥作用。陆上行驶时,也要把它们卸下来。

主要武器

其主要武器是1门一式37mm坦克炮。这种火炮是在94式和98式37mm坦克炮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身管加长了80mm,药室也相应加大。在1000m的射击距离上,穿甲威力由原来的20mm提高到25mm。弹药基数132发。其辅助武器为2挺7.7mm重机枪,1挺是并列机枪,另1挺是车体前机枪,携机枪弹4080发。

动力装置

其动力装置为直列6缸风冷柴油机,最大功率115hP(84.6kW)。值得注意的是,研制之初便确定要由潜艇秘密运输,内火艇捆绑在潜艇之外,为防止海水的浸渍和腐蚀,在运输过程中,要将发动机和电气装置从内火艇中卸下来,存放在潜艇内部。到达目的地后,潜艇浮出水面,将发动机和电气装置装上后,内火艇才能开得动。好在装卸时间都只要30分钟,不算太长,运用得好,也能收到奇袭的效果。 其行动装置每侧有4个负重轮(2个一组,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2个托带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和原来的95式轻型坦克相比,悬挂装置的密封性得到很大改善。履带板为高锰钢铸造履带板。

水上推进装置

其水上推进装置为螺旋桨式,有两个螺旋桨式水上推进器装于车体尾部下端。上岸之后,将两个螺旋桨式水上推进器和浮箱一道从车体上分离开来,由履带行进。特二式内火艇的陆上最大速度为37km/h,最大行程320km;水上最大速度9.5km/h,水上最大行程140km。

其装甲板较薄,炮塔的前面、侧面和后面的厚度均为12mm,顶部为6mm;车体正面为12mm,侧面及后面为lOmm,顶部为6mm,再加上它采用铆接结构,抗弹性能较差。

奇特的浮箱

特二式内火艇的前、后浮箱,可以说是它在结构上最奇特之处,这里单独加以说明。幸好,笔者手头上有两张前浮箱和后浮箱的珍贵照片,使我们能对浮箱的形状有直观的感性认识。

前浮箱和后浮箱均由3mm厚的软钢板焊接而成。由于钢板没有淬火,可焊性好,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水密性。前、后浮箱都由特制的卡夹固定。

前浮箱的形状好似船头的形状,流线型好,并用隔板分成6个小区,即使被子弹击穿1个小区,仍然可以保持充分的浮力。前浮箱的自重约1t,排水量约6立方米。

后浮箱的形状好象俄文字母“П”字形,内部分为5个小区,自重约680ks,排水量约3立方米。有趣的是,后浮箱上部后边还有一个方向盘,通过一根很细的钢丝绳由炮塔处伸至车内,用来控制左、右方向舵,使内火艇在水中转向。其具体结构可在图5的顶视图中大体看清楚。这种结构形式,虽然是笨了点,但绝对是独特的,很实用。浮箱的装卸,都由人工来完成。

奇特的运用方式

特二式的运用方式也堪称奇特。它要由潜艇来运输,远涉重洋。由于潜艇是已经设计好的,内火艇只好捆绑在潜艇的外面,因此不得不将发动机和电气设备卸下来保管。到达目的地后,潜艇浮出水面,将发动机和电气设备重新装到内火艇里,这时内火艇才能冲上海岸,发挥奇袭的效果。 在二战的末期,日本海军在塞班岛、硫磺岛、菲律宾、巴布亚半岛等地的岛屿争夺战中,曾经使用过特二式内火艇与特四式内火艇。然而,由于装备的数量有限,再加上此时的日本海军已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只好将海军陆战队所属的内火艇当固定火炮来使用。在美国海、空军的强大火力打击下,特二式内火艇损失惨重,残存的少量内火艇成了美军的战利品。

尽管如此,也不能说内火艇一文不值。二战后的美军调查团官员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除了内火艇系列外,日本人在二战中设计的坦克装甲车辆,谈不上有什么创新之处。”这个评价对内火艇的设计者来说,也许算是一种安慰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8: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