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甲蓝印花布 |
释义 |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印染工艺品之一。最早见于汉代,二甲蓝印花布明朝中叶进入鼎盛时期,它从制版、印花到染色全部采用手工操作,是采用植物中提炼的靛青作染料,它的工艺方法是“以皮纸积背如板,以其布幅阔狭为度,錾镞花样其上,每印时以板覆布,用豆面等药物如糊刷之,候干入蓝缸浸染成色,出缸再曝,晒干拂去原药而斑烂,布碧花白”。印成的花布蓝白分明。 一:原产地二甲镇简介二甲镇位于江苏省通州市东南部,与海门市毗邻,由原二甲镇、袁灶乡、余西乡、余北乡“三乡一镇”合并而成,全镇总面积75.72平方公里,辖14个村居,总人口8.3万人。境内水陆交通发达,苏335线、海二公路、通甲公路、通吕运河穿境而过,是通州市东南部的工商重镇,素有鱼米之乡、家纺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的美誉,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发祥地。 二:特色随着时代变迁,民间艺人大胆吸收剪纸,刺绣等艺术图案等,二甲蓝印花布工艺更趋完美。前不久,中央有关部门授予“中国蓝印花布之乡”称号。2002年10月通州市二甲镇印染有限公司生产的蓝印花布在江苏省质量评比中荣获“江苏优质产品”称号,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荣誉证书。特别是二甲镇“小青缸”染色工序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以及国内外报刊志上进行报导与刊登。2007年二甲镇蓝印花布被国家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历史沿革蓝印花布与二甲染坊业 发布时间:2004-6-10 作者:史 甲 二甲的蓝印花布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印染工艺品。蓝印花布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由松江、嘉定一个姓归的所创造,称“药斑布”。明、清时称为“浇花布”,由于用靛青作染料染色,印成的布蓝白分明,故又称为“蓝印花布”。南通蓝印花布以当地所产的纯棉白布为面料,以靛青作染料,以石灰、黄豆作防染剂,用桐油纸作雕花型版,经过是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因有石灰作防染剂,故不怕虫蛀。 二甲的染坊业是随着土布业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最早的要数余东人曹氏开设于清道光年间的“曹裕兴”染坊,至今已有160余年历史。所染品种有老蓝花布、月白布、青布、黑布等。到了民国初年,每天出布在200匹左右,经营范围方圆二三十里,有“裕国财源通中华,兴隆事业达华洋”之誉。民国年间,二甲镇及附近一带染坊近20余家,产生了不少经验丰富的看缸师傅和制版刻花艺人,在生产工艺上继承了民间手工印染的传统。 1954年,染坊合并,成立了二甲印染厂,生产品种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了双面印花,复式印花、彩色印花、壁挂等蓝印花布实用品、装饰品。随着近年对外贸易的发展,蓝印花布获得日本、香港等地商人好评。二甲印染厂成为我国出口蓝印花布的主要基地之一,1980年,该厂生产的255蓝印花布获得江苏省优质名牌产品证书和优质奖,1986年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版权所有 南通市档案局(馆) 建国前,全国大部分明清染坊受过洋布的冲击,而南通由于特殊地理位置,蓝印花布的作坊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植深于南通的蓝印花布小染坊、印染合作社遍布南通各县乡村。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引领着蓝印花布业的新发展。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石港、海门的三阳、启东的汇龙等都为蓝印花布的工业发展作出过努力。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品印染厂,旅游工艺品研究所,为开发传承蓝印花布民间艺术作出了很大努力二甲镇的蓝印花布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印染工艺品,从制板、印花到染色,全部采用手工操作,使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二甲蓝印花布的图案丰富多彩,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水风景、仕女人物、神话故事等,题材广泛,生动别致,画艺精美,并且题有吉利的“口彩”,如“吉祥如意”、“四季平安”、“年年有余”、“福禄寿禧”等,表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蓝印花布还巧妙的运用了粗犷的点子,宽细不等的线条,大小多变的块面,采取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来描绘群众熟悉和喜爱的生活,构图饱满,穿插多变,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表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特有风貌。 四:现状通州名人 文化名人 沉醉于蓝白之美——记乡村特色文化名人王振兴 发稿时间:2008-10-20 15:34:38 来源: 通州市文化局网站 作者: 邢 楠 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的“蓝”,其实就是指蓝草。蓝草,具有防霉、防蛀的功能,用它染成的布料具有色泽纯正、牢固度稳定、久洗不易褪色之特点。 二甲镇王振兴制作的蓝印花布之所以蓝得清纯,就是因为采用了这种天然植物染料。 民间利用蓝草染色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到了明代,通州地区的蓝印花布印染技术已十分普及,农民植棉纺织,自种蓝草取靛,不少人家还备有“小青缸”,可以随时染色。近些年来,靛蓝染色才逐渐被现代化学染料所代替。 为了继承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振兴从中草药中觅得原材料。据了解,在中国,目前采用靛蓝染色的,仅王振兴一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集蓝天般的深湛、远山般的凝重、湖水般的清澈和野花般的馨香于一身的蓝印花布,早已漂洋过海,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风采。现年85岁的日本蓝印花布商人久保麻纱对王振兴设计制作的蓝印花布情有独钟,定点生产,包销日本。 美丽的花,人们只羡慕它的明艳,可是当萌芽的时候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1959年,年仅20岁的王振兴来到二甲印染厂,从此与蓝印花布结下情缘。王振兴回忆说:“那时,我常常从凌晨3点干到晚上9点,蓝印花布的所有制作流程我都经历过。当初同时进厂的100多人,最后留下的只有我一个。”由于聪明勤快,吃苦耐劳,年轻的王振兴深得师傅们的“宠爱”,都乐意将自己的“绝活”无偿传授给他。最初的机遇抓住了,以后的成功水到渠成。没几年,王振兴就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王振兴的带领下,二甲蓝印花布获“江苏省优质产品”称号并成为出口免检产品。1982年,王振兴起草了《江苏省南通市蓝印花布企业技术标准》,南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沿用至今。 有人说,蓝印花布最经典、让人回味久远的,就是那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图案,似天然似神迹,仿佛时间之水漫过,带来一种宁静致远的享受。王振兴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紧扣“蓝”字做文章。经过潜心研究,在国内首创深蓝、中蓝、浅蓝三种颜色,改变了单一的蓝色格局。在蓝印花布的花型上,也从原来的10多种花型发展到200余种。既有明末清初的传统图案,也有客户来样、自主设计的现代花样。同时,王振兴的蓝印花布不仅局限于“衾幔”之用,还逐渐向美化家居的方向发展。自主设计的壁饰花样“心心相印”、“天女散花”、“春满人间”,门帘花样“福到”和“12生肖杯垫”等深受客户的喜爱。 “有没有想到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人了解二甲的蓝印花布?”每当听到这种提问,王振兴总是说:“我愿意像当年教我的师傅那样,毫无保留地把技艺传授他人,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跟我学啊?”这个话题,总让王振兴的脸上露出一副无奈的表情,“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吃不起苦,怕脏嫌累,又觉得收入低,还不如泥瓦匠。” 这些年,由于受机械化生产的影响和市场价格的冲击,“原汁原味”正宗传统的蓝印花布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日渐萎缩。退休后,王振兴1995年开始自行生产蓝印花布,至今还是“家庭作坊式”的“小打小敲”。长子负责设计图案、制版,次子以刮浆为主,小儿子掌握蓝印花布的生命之源———养护染缸,老伴儿和三个儿媳负责其他相关的工作。全家齐上阵,一年忙到头,也只有1万米左右的产量,全家的收入也就10万元的样子。 “我和孩子们不太看重钱。每天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围坐在桌子旁,边吃饭边谈蓝印花布,很开心。可是,我们几口人势单力薄,要想把这门古老的手艺发扬光大实在太难了。孙子们还太小,虽然现在对蓝印花布感兴趣,可将来的事儿谁说得准啊……” 阳光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通蓝印花布展示基地”的金字招牌,在王振兴家的院子里发出耀眼夺目的光,也在深深刺激着他的心,王振兴陷入了沉思,久久不语…… (责任编辑: 黄晓林 ) 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传统手工技术(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江苏 编号:Ⅷ-24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南通市 一、简介南通蓝印花布传统印染技艺遍及南通地区各县,影响较大的作坊在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门的三阳、启东的汇龙及南通市区。 旧时,浙江、江苏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织布、染布。老辈人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用的包袱皮,甚至自家闺女的嫁妆,都是自家纺织印染的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袱、帐子等都可用它来做。蓝印花布仿佛就是劳动人民的专用布料。 江浙一带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就在江苏的南通地区。明清以来,江苏南通是中国棉纺织基地,所印制的蓝印花布"衣被天下",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延续至今,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生活用品,印染图案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它以耐脏耐磨、结实经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以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南通是全国研究开发和生产民间蓝印花布的重点地区,被誉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 二、溯源与发展民间利用蓝草色素染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战国后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绿色"蓝草"的色素转化过程及染出由黄变绿、由绿变蓝、再变青的过程,发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叹,成为形容后人超过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蓝靛发展成为蓝染技艺,至今已逾千年。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o种蓝》专门记述了从蓝草中撮蓝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 ,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蓝淀工艺操作记载。 南通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滨江临海,温暖湿润,特别适宜棉花生长,棉花种植在当地农村十分普遍,再加上当地的民间纺织技术又十分发达,尤其是元代黄道婆学得黎族的纺织技术后返回故乡江苏松江,引进黎族纺织工具并加以改进,促进了松江及南通地区棉纺业的发展。宋、元以后,家家都有木制的纺车和织机,家家可闻布机声,户户都有织布娘,南通地区成了著名的纺织之乡。棉布在民间已相当普及。 随着棉纺手工业的发展,蓝草大量种植,染坊相继增加。南通温暖湿润,特别适宜"蓝草"的生长。蓝印花布的染料是以蓝草为主要原料,蓝草依其科属的特性与生长环境,主要分为四种,即蓼蓝、山蓝、木蓝、菘蓝。江苏以盛产蓼蓝闻名。在明清时期,南通的染织蓝印花布的作坊已发展成有规模的街市,据明代《南通县志》记载,在"染织局"登记在册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 人们对日常生活用品要求不断提高,原来简单、粗糙的图形已不能满足民众的审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间艺人大胆吸收剪纸、刺绣、木雕等传统艺术图案,不断地丰富染织蓝印花布的纹样。与此同时,随着油制伞业的发展,用桐油纸来刻花版,省工省时效果好,上油后花版耐水、耐刮性强,使用寿命长,其花纹表现更丰富,使其工艺更趋于成熟。民间蓝印花布的广泛应用,促进"印花担"队伍的迅速发展,"印花担"也叫"花担匠",他们只印花、括浆,不染色,为农家提供各种形式的花版。这种"印花担"在江南也称"秃印作",他们走街串巷,走乡串村,担子一头装的黄豆及石灰粉,另一头装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凭客户挑选花型加工,他们不间断地更换花型,以求得生意兴隆。清末,在南通地区"印花担"队伍还保持着近百人。农家把刮好浆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制作靛蓝染色。由于蓝印花布需求的不断增长,蓝草种植的普及亦推动制靛业的发展。 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纺自织的便利工艺,使江海地区染织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特产地。蓝印花布的工艺由江南传到江北,由苏州及南通传遍了江苏各地区,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主要产地,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畅销各地。印花的技艺由此流传和影响到全国。 三、印染技艺蓝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图案。蓝底白花,只需一块花版,构成的花纹互不连接。白底蓝花一般采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块花版称"头版",待稍干后,再印第二块花版,称"盖版";盖版是把第一块花版的连线部分遮盖起来,使纹样连接自然。白底蓝花的手法刻制难度较大,一般出自民间艺人高手。这种蓝白底相交的传统工艺有着繁杂的制作工艺流程。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其图案全凭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都似剪纸艺术,具有淳朴、粗犷、明快的风格,其艺术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夸张,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蓝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其具体制作过程如下: 1、挑选坯布 农家一般都挑选棉质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蓝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纯蓝色为主。 2、脱脂 将所选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剂的水中浸泡,温度在50--60℃之间,然后再将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后取出晒干待用。 3、裱纸 刻花所用的纸版,一般用3--5层纸裱制而成。纸质为贵阳皮纸或桑皮纸2--3层,高丽纸1--2层,用面粉自制浆糊刷裱,晾干后刷一层熟桐油,待干后压平使用。 4、画样、替版 先用羊毛自制刷帚(直径为4--5cm),一头包扎收紧,再用刷帚沾少许颜料粉把原样替下或重新设计新样稿。 5、镂刻花版 一般用二至三层油板纸(牛皮纸)订合在一起,在牛皮纸上勾出大体的图案,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笔,进行镂刻,刻时刻刀需竖直,力求上下层花形一致。刻刀用铁皮切割斜口后,用竹片夹紧包扎而成。刻刀分斜口单刀、双刀、用铁皮自制圆口刀(俗称"铳子")三种类型。单刀刻面为主,用双刀所刻的线宽窄一致,铳子分大小数种,主要铳制花版所需的圆点。 镂刻中有分刻面、刻线、刻点的手法,刻面主要采用断刀的刀法,来表现大块图案,这也是蓝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线要刻得流畅、通顺,蓝印花布图案中的线又分阴线、阳纹。"刻点"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来舂,点一般在图案中起装饰作用。除了镂刻以外还有替版,早期用过的版面通过涂色把图案保留下来,再进行镂刻,这样可以反复使用。 6、上桐油 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后刷熟桐油加固,晾干,经过2--3次正反面刷油,最后晾干压平,分类保存,需要用时就可直接印纺染浆。 7、刮浆 刮浆前先将坯布洒水后卷布,润湿是为了让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浆。在民间蓝花布防染浆料曾用过玉米粉、小麦粉、糯米粉等,经过几代人的摸索和实践,最终选用了粘性适中的黄豆粉,但单纯的黄豆粉夏季容易变质,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后不仅上浆好刮,染好后也容易刮掉灰浆,故民间都沿用黄豆粉和石灰调制作防染浆,其比例为1:0.7,再加上水调成糊状。有时根据花型要求也采用糯米粉和石灰作为防染浆。调浆时厚薄(粘稠)要适中,黄豆粉越细、浆调得越透,粘性就越好。 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进行刮浆。刮浆时用力要均匀。刮刀在江浙一带一般用铁煅而成,手柄为木制圆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浆时接版更为重要,花型复杂时对版要准确,排版要自如。然后刮有防染浆的坯布需要两天的时间阴干,待灰浆晾干后,投入缸内染色。 8、染色 把蓝靛倒入小缸中,5斤蓝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适量水搅拌,使蓝靛水变黄,水面上起靛沫,民间俗称"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染色前将竹篮放入缸中间,以防所染的布沉入缸底泛起缸脚,影响染色。然后把刮上浆的布松开放在水中浸泡,直至布浸湿到浆料发软后即可下缸染色。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并不断转动布面使其氧化均匀,根据面料的不同和气候变化可调整下缸和氧化的时间。 蓝印花布蓝得清纯,是因为采用了植物染料--蓝草。据《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再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于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春播秋收,叶子浸放在石潭中,几天后去掉腐枝,放入石灰或海蛤粉,使之沉淀。沉淀后的染料似土状,俗称"土靛"。 每年的五月七日,南通人收割当地出产的蓝草,作为蓝印花布的染色颜料进行加工。在明代,蓝靛是进贡朝廷的贡品,它给蓝印花布打上了纯厚而凝重的底韵。植物染料经特殊配方,制成了印染蓝印花布的染缸水,每口染缸有一人多高,里面盛着千年不死的活水,印花的白布和刷上灰浆的布匹被投入染缸,微生物不断在染缸水中运动,给没有灰浆的部分染上蓝色,有灰染的部分则保留了原先的白静。 精心养护染缸是祖传的绝活,不传外人。为了保密,染缸人总是在每晚仔细察看染缸水后,及时调整他们的配方。每天凌晨赶在染布以前,由师傅看大缸里的染色水是否成熟,用碗舀起缸中苗水,先用食指在头上轻擦一下,手指沾到油脂后,再放在碗边的苗水上,看颜色大小,如碗中水面迅速推开,缸中靛水颜色大,反之,缸中水必须经过灰酒调整,成熟后方可染色。染缸水是蓝印花布的生命之源,染缸人也是染坊中受尊敬的艺人。 9、刮灰 染好布匹通过晾晒后再进行刮灰,把染色以后的防染浆刮掉。出缸布晒干后灰碱偏重,要"吃"酸固色,清洗后,把布绷在支架上,用定制两头圆形的刮灰刀或家用菜刀倾斜45°用力适中刮去灰浆。刮浆时特别要小心仔细不能刮坏棉布。染好的布去了浅浮灰浆,密封处露出本色。灰浆块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裂缝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纹理。自然纹理就是蓝印花布艺术的灵魂。 10、清洗、晾晒 布经刮灰后需要2--3次清洗,把残留在布面灰浆及浮色清洗干净后晾干。因受到刮浆、染色、晾晒等工艺因素的影响,蓝印花布的长度一般限定在12米以下,由染色师傅用长竹竿将湿布挑上7米高的晾晒架上,晾晒时的情景十分壮观。最后用踹布石将布滚压平整。 染成的布呈深蓝色。晒干后,给人厚朴、沉实之感,故民间有人称它"老蓝花布"。染好后刮去浅浮灰浆,为灰浆所封密处露出本色,灰浆块面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缝隙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冰纹。即使出于同一个艺人之手,印出的纹样也各有差异,显出千变万化。民间艺人高超技艺和独特的蓝印花布艺术风格,受到人们赞美。 四、纹样构成及用途南通地区95%的农村家庭应用自纺自织的白布印制成蓝印花布,并做成各种生活用品。在近几个世纪里,人们朝夕相处的惟一的花布,就是蓝印花布。这种扎根在民间的青花布在民俗风情中体现出民族心理特征,成为农民之间传达和沟通内心情感的媒介。 蓝印花布的纹样构成,因受到工艺的制约,所刻的花型都要受到断刀的影响,民间艺人既要考虑到花版结实耐用,又要顾及到所刻花纹的形象特征。艺人们巧妙应用了大胆而夸张的手法,以意写实,描绘大众所喜爱的吉祥如意的意境,创造出许多淳朴稚拙、丰富多彩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形象,演绎很多民间神话故事。 在纹样造型上,以蓝底白花中的点、线为主,有时用纯点构成纹样。在白底蓝花中,一般点、线、面交错组合,纹样大都是粗犷有力,其造型富有幻想,很多还保留了原始艺术的痕迹。它的纹样组合,粗而不呆板,多而不繁琐,给人以蓝白美的享受。蓝印花布纹样的点,不仅有吉祥、多子多孙的意思,而且密集起来能当作虚线、虚面,它的线笔断意连,富有方向感,对变化、动静的表现较为强烈。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利用它的曲直、粗细、长短等变化,并结合不同的物象特征,灵活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物象质感、结构感等。无论是风景、人物、动植物等都可以利用点、线、面来描绘形象特性,镂刻成各种大小不同形状,如菊花瓣、牡丹瓣、梅花瓣等等。它是把自然进行高度的提炼、概括,把自然形象规律化,通过加工整理,使花纹反映自然,但不受自然束缚。 民间蓝印花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至今尤为城市及白领群体所喜爱。它适用于民间的日用装饰品,可做服装、头布、被面、布兜、包袱、门帘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民间印染工艺品审美观念的提高,蓝印花布由单面印花发展成为双面印花,在印制的品种上由单色发展成复色,由印制小布发展成宽幅布,由纯棉发展成印染真丝、棉绸等多品种花布面料。 五、传承意义蓝印花布,深沉的蓝与纯静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古象的文样。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上流传时间长,普及面广,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南通蓝印花布馆共搜集明清以来蓝印花布实物及图片资料一千多件,设计开发蓝印花布系列产品百余种,整理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等,展现出南通印染技艺的风采和魅力。 但是,当前从事蓝印花布印染的人数正在减少,专业人士青黄不接,有的蓝印花布已改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生产,传统工艺逐渐变异,有必要提请有关方面注意,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已到了关键时刻。 六:通州特产之二甲蓝印花布二甲蓝印花布 发稿时间:2008-9-9 20:39:20 作者: 王士民 通州二甲镇的蓝印花布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印染工艺品,从制版、印花到染色,全部采用手工操作,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据传,蓝印花布在宋代由“布衣被天下”的松江嘉定一个姓归的人所创造,称为“药斑布”。“药斑布”在明、清时代称为“浇花布”。由于用靛蓝(从靛青中提炼出来的染料)作染料染色,印成的花布蓝白分明,色泽沉着,故又称为“蓝印花布”。而南通的蓝印花布则以当地手机织造的纯棉白布为面料,用靛蓝作染料,以石灰、黄豆粉作防染剂,用柿漆纸或桐油纸作雕花型板,经过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因有石灰作防染剂,加之靛青亦是一种中草药,所以不怕虫蛀,且有消毒作用。用这种布做衣服穿在身上透气、凉爽、厚实、经济、消恶、防蛀,很受人喜爱。 南通地处江海之交,地势平坦,气候宜人,是江苏的重要棉区之一,随着植棉业的发展,棉纺织手工业越来越兴盛,不少农家都有纺车、织机,农忙耕作,农闲纺织。蓝印花布作为棉布的一个特色品种,随着土布业的兴盛,也得以极大发展。而二甲镇则以加工工艺精湛,成为蓝印花布制造业界的翘楚。民国年间,二甲的染坊达20余家。在这些染坊中产生了不少经验丰富的“看缸”师傅和制板刻花艺人,有的祖辈相传绵延五代,生产工艺上继承了民间手工印染的传统,使老蓝印花布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质量一年比一年好。用蓝印花布制作的被面、被单、蚊帐、包袱、枕套等日用品遍及城乡居民家庭。 1954年,染坊合并,成立了二甲印染厂,生产工艺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了双面印花、复式印花、彩色印花等。主要产品除了蓝印花布外,还有扎染蓝印花布、手工丝网印花布以及用上述面料生产的服装、鞋帽、壁饰、工艺包、座垫、台布、门帘等实用品、装饰品、工艺品。各种产品手感丰满厚实,色泽雅致自然,纹样朴素大方,装饰情趣浓郁。特别是浮色洗去后,花纹愈发显得清晰,虽旧而色不褪。 二甲蓝印花布的图案丰富多彩,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水风景、仕女人物、神话故事等,题材广泛,生动别致,画艺精美,并且题有吉利的“口彩”,如“吉祥如意”、“四季平安”、“年年有余”、“福禄寿喜”等,表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蓝印花布还巧妙地运用粗犷的点子,宽细不等的线条,大小多变的块面,采取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来描绘群众所熟悉和喜爱的现实生活,构图饱满,穿插多变,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表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特有风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二甲的蓝印花布获得了香港顾客及日本和欧美各国外商的好评。二甲印染厂成为我国出口蓝印花布的主要定点生产厂之一。盛开在江海平原上的“蓝印花”骄矜地走向了世界。1980年,255蓝印花布获得江苏省优质名牌产品证明书和优质奖,“蓝麒麟”牌被评为“著名商标”。1986年,又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近年来,该厂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年产蓝印花布12万米,扎染蓝印花布6万米,在同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设计人员深入民间搜集整理图案,使传统的“喜鹊登梅”、“麒麟送子”、“凤凰牡丹”、“龙凤呈祥”、“五福捧寿”、“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及梅、兰、竹、菊等图案重放异彩。还设计了多种栩栩如生的古代和现代题材的图案,许多产品成了备受欢迎、盛销不衰的热门货。该厂为了扩大外销,满足国内外客户的需求,在上海设立了窗口,并为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沈寿艺术馆提供了展品,还曾作过影视剧的外景地,向梅等著名演员来过此处。 二甲蓝印花布这一东方工艺的杰作,已成为南通、江苏乃至中国对外的一张“名牌”。蓝印花布的成功向世人表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七:继往开来“我校结合千年古镇二甲镇的文化特色,围绕蓝印花布,开发了地方课程《蓝印花布》,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引起了较大反响,2007年10月31日,在我校成功举办了江苏省“民间艺术——蓝印花布”进课堂大型教研活动,获得全省200多位专家的高度评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