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齿兽 |
释义 | 二齿兽下目是兽孔目或似哺乳爬行动物的一类。二齿兽类是一群有大型到小型,长者两支长牙的草食性动物。它们也是兽孔目中最成功且多样性的动物,已知多达70属,大小从老鼠到牛都有。 基本信息物种名称 二齿兽拉丁文名 Dicynodon 辨认要决 头骨侧下方有一个颞颥孔 基本介绍古爬行动物。属下孔类的二齿兽类。颈短,尾短,四肢粗壮有力。除上颌有巨牙一对外,口内无其他牙齿,故名。陆生,以植物为食。生存于二叠纪。种类很多。化石发现于非洲南部、欧洲及我国新疆等地。穴居,擅长挖洞,在沙漠地带利用地下阴凉来躲避炎热,地下洞穴处处连通,有效防止肉食兽进攻。 形态特征二齿兽类的头骨非常特别;轻但强壮,头骨后方的颞颥孔变的较大,可容纳更大的下巴肌肉。头骨的前方与下颚通常是狭窄的,缺乏牙齿。嘴巴前部有者角状的喙状嘴,就像乌龟与角龙一样。当嘴巴闭起时,食物过下巴收缩产生的强力切割动作(Crompton与Hotton1967),让二齿兽类可处理坚硬的陆生植物。许多属拥有一对长牙,可能是同种不同性别的性征(Colbert1969p.137)。 它们的身体是短、笨重、水桶腰,以及强壮的四肢。在大型的属(例如Dinodontosaurus)后肢可协助站立,但前肢的肘部弯曲。肩胛骨与肠骨都是大而强壮。尾巴很短。 生物进化二齿兽类在中二叠纪首次出现,在一阵快速的演化爆炸后,成为晚二叠纪最成功且大量的陆地脊椎动物。在这段期间它们包括大样多样性的生态模式,包括大型、中型、小型、与短腿穴居的动物。 只有两科在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其中一科水龙兽科是Induan阶(三叠纪最早期)最常见且广布的草食性动物。这些中等大小动物演化成并被肯氏兽科取代,肯氏兽科是笨重、猪到牛大小的草食性动物,从奥伦尼克阶到拉丁阶期间是最大量且广布的动物。到了卡尼阶,它们被犬齿兽类的Traversodonts以及三棱龙取代。在诺利克阶(晚二叠纪中期),可能因为逐渐的干燥,它们戏剧性地衰落,而大型草食性动物的位置被蜥脚形亚目恐龙所取代。 随者肯氏兽科的衰落与灭亡,它们不再是大型优势草食性动物直到古新世中期。 过去认为二齿兽类在三叠纪末完全地绝种。但是最近的证据显示二齿兽类在南冈瓦那大陆(现在昆士兰)存活下来(Thulborn与Turnmer,2003)。如果属实,这将是地质学上忽隐忽现的物种的一个惊人例子。 生物种类D. bolorhinus D. lacerticeps D. leoniceps D. leontops D. lissops D. osborni D. plateceps D. trautscholdi D. whaitsi D. kolbei D. feliceps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