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儿子的大玩偶
释义

本片是由陈博正、杨丽音在1983年主演的电影,改编自台湾乡土作家黄春明的同名小说,共由《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帽子》、《苹果的滋味》等三段故事组成,电影背景为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台湾。

影片概述

影片由三段故事构成:《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帽子》、《苹果的滋味》。第一个故事讲述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两种矛盾,一是生活压力让自身无法正常融入家庭生活,无法正常扮演自己亲人的角色;而另一个矛盾则是社会身份与现实身份的迷失,让更多人如同主人公所表现出的那样,沦为一个为人带来快乐,为自己徒添感伤的舞台假面。第二个故事讲述了两个推销员为了生计不惜违心去欺骗其他无辜的人们,最终沦为自欺欺人的受害者,他们都在利益的诱惑下丢失了自己做人的良知。这个故事讽刺了现代社会给人性带来的扭曲。第三个故事描述了台湾民众在新生活的压力下自我精神的麻木,甚至还嘲讽了台湾国民党当局几十年来对美帝国主义的依附本质,令无数基本已经丧失了精神、牺牲了自我的人们成为资本生活、拜金主义的奴婢,更在主人公的卑微心态里诠释出整个时代的悲怆。

基本信息

《儿子的大玩偶》,1983年拍摄

主演:陈博正、杨丽音

《儿子的大玩偶》,根据黄春明的小说改编而成,是侯孝贤的第四部电影,也是他改变方向,从主流商业电影迈向作家导演的重要转捩点。事实上,这是一部三段式的影片,分别由三位不同的导演所指导,侯孝贤负责第一段《儿子的大玩偶》,第二段《小琪的帽子》和第三段《苹果的滋味》则分别由曾壮祥和万仁所指导,整部影片完成于1983年。

电影片名

儿子的大玩偶

外文名称

The Sandwich Man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

105分钟

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级别

Taiwan:GP

制作公司

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Central Motion Pictures Corporation [台湾]

年份

1983年

导演资料

侯孝贤: (1947年4月8日-),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广东省梅县,1948年全家搬到台湾。1972年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影剧科。1974年从影。次年任李行场记、助理,当过副导演、编剧、演员。1975年起从事编剧工作,1980年,电影《就是溜溜的她》是侯孝贤的第一部导演作品,1989年执导《悲情城市》获第26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万仁:台湾新电影时期(1982-1987年)的著名导演,生于1950年。20世纪六十年代是台湾电影的黄金时代,因此当时一些青年出国后便选择了攻读电影,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其中的一些青年学成后返回台湾,带来了新的电影观念,万仁就是那一时期出国留学归来的电影人代表之一,曾出国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影艺学院电影系。从1978年开始,电影图书馆每年举办“实验电影金穗奖”,鼓励年轻人拍摄实验电影,也让从国外学电影回来的台湾青年有了拍片的机会,万仁就是在“金穗奖”的鼓舞下步入影坛的。

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侯孝贤Hsiao-hsien Hou

万仁Wan Jen

曾壮祥 Zhuang Xiang Zeng

编剧 Writer

黄春明 Chunming Huang .....原著 novel

吴念真Wu Nianzhen

演员 Actor

陈博正Bok Jing Chan

江霞 Xia Jiang

陈琪Kei Chan

Sheng Li Cho

杨丽音Lai-Yin Yang

张毓芝Yuzhi Zhang【李小琪扮演者】

制作人 Produced by

Ji Ming .....producer

徐国良 Kuo-Liang Hsu

剧情介绍

根据黄春明的小说改编而成。影片描述50,60年代,台湾社会逐渐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成工商业社会的过程中,一位平凡而无一技之长的青年,坤树,为了要谋求三餐的温饱,于是模仿日本的“三明治人”,打扮成小丑的模样,到镇上、街道上,四处走动,替电影院宣传影片。然而,宣传的效果并不理想,电影院决定不再采用“三明治人”的广告方式,而改用三轮车作宣传。所幸,老板仍愿意雇用坤树来踩三轮车宣传。

正当坤树与老婆高兴着,从此不用再化妆成小丑的模样在街上走动,不必再遭到亲友的数落,与路人的鄙视的时候。他们却发现,刚出生不久的小孩,却不认得父亲坤树的面容,一见到坤树就嚎啕大哭。原来,坤树每天一起来,就在脸上涂上浓浓的粉,打扮成小丑的模样,晚上回家的时候,小孩也早就入睡了,所以他从来没有看过坤树原来的模样。坤树于是再度拿起昔日化妆的粉末在脸上涂抹了起来,因为,他就像是儿子的大玩偶。

影片赏析

影片由三段故事构成。在第一段故事《儿子的大玩偶》里,主人公每天为了养家糊口,而必须得戴上小丑的面具到外面奔波,因为长时间里无法悉心陪伴家人,而使得他自己的孩子都认不清他是谁,只知道化上了小丑装后逗自己玩耍的那个人。故事讲述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两种矛盾,一是生活压力让自身无法正常融入家庭生活,无法正常扮演自己亲人的角色;而另一个矛盾则是社会身份与现实身份的迷失,让更多人如同主人公所表现出的那样,沦为一个为人带来快乐,为自己徒添感伤的舞台假面。

在第二段《小琪的帽子》里,两个推销员为了生计,而必须到台湾农村去推销日制的高压锅,即便他们清楚知道这个商品本身有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是伪劣的危险品,可是为了能从老板那里拿到养家糊口的薪水,就不得不欺骗淳朴的乡亲们,隐瞒商品的质量问题。但事情发展到最后,两个人最起先的担心却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在高压锅的爆炸事故中双双受伤。这个看起来黑色不羁的故事对现代社会给人性带来的扭曲极尽嘲讽,人们为了积累自身生存资本,而不惜违心去欺骗其他无辜的人们,最终不是沦为自欺欺人的受害者,就是做了黑心商人的帮凶。他们与之前的小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而被迫丧失真实自我的假面,不同的是那背着广告牌走街串巷的小丑只是假在了外表,丢失了自己的外在身份;而两个走进农村的推销员却是假在了内在,他们都在利益的诱惑下丢失了自己做人的良知。

至于第三段故事《苹果的滋味》,则显得更加有趣、更加荒谬了一些,故事中讲述一个美国军人违章开车而撞伤了为家庭生计不停奔波的主人公,令其不得不住院休养。原本肇事的美军上校为其补偿医药费、补贴家用、提供生活保障本都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在自我意识非常薄弱的主人公角度看来,反而认为美国人对他的照顾是一种恩赐,是自己不敢企及的额外恩惠。他自己被撞得重残,最后还对这位美军上校感恩戴德,甚至要向他去道歉。影片描述出台湾民众在新生活的压力下自我精神的麻木,甚至还嘲讽了台湾国民党当局几十年来对美帝国主义的依附本质,令无数基本已经丧失了精神、牺牲了自我的人们成为资本生活、拜金主义的奴婢,更在主人公的卑微心态里诠释出整个时代的悲怆。

幕后故事

出品于1983年的《儿子的大玩偶》,是根据台湾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黄春明的同名小说所改编,是由三个不同的小故事组成,分别是《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顶帽子》以及《苹果的滋味》。由候孝贤、曾壮祥和万仁各自执导其中的一段。影片是新电影开展以来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取材自台湾当局一直给予封杀的“乡土文学”,原著作本就已经处在了官方的禁忌边缘,而且官方向来防电影更甚于控制文字传播,“中影”拍摄这种电影,是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影片在拍摄完毕送交新闻局审查之际,由万仁导演的那一段《苹果的滋味》则引发了一场风波,后来被称为“削苹果事件”。在那个尚未解严的时代,故事内容黑色而嘲讽,对社会的批判色彩较为浓重,这不符合台湾当局与新闻局对台湾电影的指导纲领(参考台湾电影对社会负面描写的禁令)。尤其是故事内容呈现台湾人民卑微、麻木的社会心态,则更令当局恼火,一度要求将《苹果的滋味》一段修改或删除。事件最终在联合报记者杨士琪的批评与呼吁下,《儿子的大玩偶》才最终能保持原貌出现。这次的削苹果事件,虽然只是一两镜头的删存之争,但却代表电影自由的重大胜利,并为尔后新电影创作奠定了强大的舆论基础。

侯孝贤确立台湾新电影的存在

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的电影有几种流派:武侠片、社会奇情片、琼瑶式文艺片及军教片,内容流于俗套。于是一批新锐导演,包括侯孝贤、吴念真、刘家昌、小野等人开始推动“台湾新电影运动”,企图推翻旧电影的窠臼。继《光阴的故事》成功后,侯孝贤、曾壮祥、万仁也拍了一部三段式电影———《儿子的大玩偶》。该片以台湾社会开始转型的20世纪60年代为背景,三段不同的故事都呈现当时小人物的辛酸。《儿子的大玩偶》被认为是正式确立了“台湾新电影”一词的存在,它的写实风格为往后的新电影奠定了主题与方向。

原作:旨在唤起民族意识

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先后被荷兰、西班牙、日本殖民者侵占,蒋介石统治集团在大陆失败后溃迁到台湾,又依靠美国、日本,使得台湾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极为复杂,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崇美崇日的思想,台湾一批作家认识到唤醒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创作出一批批判美日等外国经济和文化对台湾支配性影响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较大的就包括黄春明的《儿子的大玩偶》。

《儿子的大玩偶》的摄制是由编剧吴念真提出来的,他的理由是准备参加亚太影展,题材当然要反映亚太国家和地区发展过程中深受先进强国的影响。影片基本保持了原作精神,选角平实,多采用实景拍摄,片中使用国语、台语、英语等语言,务求什么人说什么话,使本片的每一段都自然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内容和形式达到求真的统一,体现了新电影的纪实风格。

电影:由三段各自独立的故事组成

侯孝贤执导的《儿子的大玩偶》,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一个小镇上,青年坤树把自己打扮成小丑模样,走街串巷替戏院作广告招揽观众。回到家中,让儿子阿龙快乐是他最大的安慰。有一天,戏院老板叫他不必走街串巷,改用三轮车把电影广告散布到每个角落。他的儿子看惯了他的小丑形象,当坤树不再将自己打扮成小丑模样想要抱儿子时,儿子反而大哭起来。坤树为了使儿子高兴,只好又拿出白粉,把自己打扮成小丑的形象……

曾壮祥执导的《小琪的那顶帽子》,描述两个青年人为了养家糊口,到一个小乡镇推销一种他们自己也怀疑其安全性的日本快锅,其中一个推销员林再发在亲身示范用快锅炖猪蹄时,发生爆炸,意外丧生。而他怀孕的太太此时却因摔了一跤住院待产,打电话来要林再发去医院。

万仁执导的《苹果的滋味》,讲述一个从南部到北部工作的工人阿发被一辆美军的轿车撞倒而轧断了双腿,阿发的妻子阿桂和孩子第一次从贫民区搭着大型轿车去一栋全白色的教会医院探望阿发的伤势,肇事的格雷上校为了“道义上”的责任,口头允诺要把阿发的一个哑巴女儿接到美国去读书,同时还付了两万元给他们。这种情形引起来探病人的工头的羡慕,以为他是故意找一辆美国车撞上去的。一家人吃着外国教会医院看护给的苹果,觉得它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甜美可口……

影响:削苹果事件

虽然《儿子的大玩偶》中的“苹果的滋味”探讨台湾对美国的依存心理并不十分深刻,仍然引起了一场“削苹果的风波”。国民党文工会一些观念守旧的官员要求电检单位对影片中几个片段作出删剪,电检单位只好照办。这可以说是对当时所标榜的“电影创作自由”、“电影艺术创作独立性”的提法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这出电检删剪风波,使得导演万仁十分引人瞩目。而万仁一气之下,赋闲在家两年,几乎想放弃电影。联合报记者杨士琪在报纸上公开揭发并抨击此事,该文刊出后,舆论大哗,批判官方、中影与影评人协会之声不断,《儿子的大玩偶》终于才能保持原貌出现。

这次的削苹果事件,虽然只是一两个镜头的删存之争,但却代表电影自由的重大胜利,并为以后新电影创作奠定了舆论基础。同时,这次事件也使得代表过去“观众电影”影评角色的影评人协会、以及代表政治力量的文工会,明显落入下风。整个事件也被认为是失去地盘的旧陈述势力对新一代影评人的一次失败反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3:5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