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恩阳镇 |
释义 |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镇系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历史文化名镇,1994年确定为四川省首批100个小城镇试点镇之一,1999年获中央文明委 “全国文明集镇”称号。2002年9月15日参加四川省十大古镇之旅推介活动,得到省政府、省旅游局、省文化厅、省建设厅等领导、专家们的充分肯定。 镇情概况巴中市巴州区恩阳镇,位于四川省东北部,距市中区17公里,省干道唐巴、渝巴公路横贯全境,全镇幅圆面积127.8平方公里,辖44个村,5个社区居委会,305个社,人口8339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31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1994年被列为四川省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0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首批500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进镇;2002年被确定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 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集镇。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境内地貌以丘陵和低山为主,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42%。 镇内两河交汇,四面青山环绕,山川秀美,交通便捷,商贸繁荣,有“小上海”之称,“早迟恩阳河”之说。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镇,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系巴中市特大镇,距城区17公里,省干道唐巴路、渝巴路横贯全境,辖44个行政村,7个街道居委会,274个居民小组,人口83398人,幅员面积127.8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控制区面积8平方公里。 经济指标恩阳镇2008年GDP达6.6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634万元。粮食总产量达23184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3元,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巴中市284个乡镇第一位。 资源概况巴州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极佳,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文化厚重深沉,有著名的三国文化、巴人文化、红军文化和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宋代著名天文学家张思训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项目区恩阳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川秀美,历史文化深远,人文景观众多,有许多民间神话传说,古建筑群具有浓郁的川北民居文化风格。全镇农业发达,物产富庶,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生姜、柑桔、甘蔗、中药材等,是全区优质水稻、玉米、小麦重要良种基地之一。 历史文化悠久在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建制迄今已1470余年,历史上设置郡县时间达860余年。恩阳镇地处巴中市要冲,历史上是东北著名的水码头,系米仓古道最繁华集镇,素有“早迟恩阳河”之说。城镇内现存四川省规模最大成片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群,面积达0.5平方公里。 红军文化浓厚恩阳镇系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带,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恩阳建立县苏维埃各类行政机构,现有各类遗址5处、旧址8处、石刻标语数十处,均被命名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风光秀美镇内两河环绕,四面青山环绕,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地貌以浅丘、深丘为主,独特的地理特征孕育了众多的自然景观,镇北有白云寺,镇西有文治寨、千佛岩,镇东有登科寺,镇东南有巍峨的义阳山、普贤寺、红梅阁等。历史上素有恩阳十八景之说,如文治护城、千佛论法、五子登科、马鞍披霞等。 发展规划围绕恩阳镇川东北民居古建筑群建成古镇风貌、民居民俗文化、红军文化、水上游乐、自然风光、生态旅游为一体,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的旅游胜地,积极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争取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建设条件交通 恩阳红色古镇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三角中心,省级干道唐巴、渝巴路横贯全境,距巴州区城区17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490公里,广元市机场200公里,离最近的铁路线64公里。距川陕国道90公里、西宝(西安—宝鸡)高速公路130公里,距南渝(南充—重庆)高速、成南(成都—南充)高速公路200公里。景区距即将开工广达(广元—达川)铁路客运站20公里,距已开工建设的广巴(广元—巴中)高速公路入口10公里。镇内100%的村社通公路,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水上交通繁荣,素有“小上海”之美誉,历史上系川东北著名的水上码头。 通讯 国家一级光缆(成都—西安)过境,安装有装机容量为1000门的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开通了国际国内电话直拨,电话及图文传真普及率达80%,建有移动、联通两个手机交换站和数个“小灵通”机站,通讯水平达到市级城市同等水平。 水电 全镇用电并入国家电网,建有35KV变电站1个和110KV变电站1个,建有日供水能力达1万吨的自来水厂1个。 天然气 巴仪段天然气从境内通过,引资建成1个天燃气供气站和城镇供气管网,设计标准为10000户供气标准,现用气入户率达30%。 配套设施 镇内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上档次的餐馆5家,规模较大的购物超市4家,休闲娱乐场所3处。 市场预测恩阳镇系川东北地区交通物流、信息中心,也是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众多,资源丰富,正在逐步开发。项目建成后,年旅游人数将超过10万人次以上。 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35000万元人民币,其中一期工程13700万元,二期工程9000万元,三期工程12300万元。 项目总投资350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助28000万元,地方配套4000万元,业主自筹3000万元。 建设方式根据景区建设实际情况和投资者意愿,一是实行自我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二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方式,转让景区经营权。合作方式:合作、独资。 效益估算根据巴中市、巴州区旅游现状和恩阳镇的实际,对项目区建设经济效益分析如下:一是到2007年末,可接待外地游客30万人次,按门票60元/人计算,年收入可达1800万元,预计年利润1240万元。二是到2009年,可接待游客58万元,年收入可达5580万元,预计年利润2573万元。综合以上分析,预计投资回收期13年。 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新时尚。特别是红色旅游、古镇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亮点,潜力巨大。巴州区恩阳红色古镇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发展恩阳红色古镇旅游经济不仅有利于把各类资源优势转化为综合环境优势,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而且有效拉近旅游景点间的距离,整合巴中旅游资源,促进巴中市三角旅游经济走廊的形成。因此大力发展恩阳红色古镇旅游事业大有可为,是一个投资兴业的好机会。 历史沿革恩阳镇历史悠久,恩阳的最早建制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据《巴中县志》载,恩阳镇在南北朝时代的梁武帝(萧衍)普通六年(525)始置义阳郡,同置义阳县,郡县同治。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义阳县为恩阳县,隶属清化郡(今巴州)。恩阳古镇改名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当年义阳县有一个不肖孙子在街上殴打年迈的婆婆,地方官员见了认为这里缺少人伦,遂改名为恩阳县;二说是隋朝当时统一了天下,为了让大巴山深处的人们也能记住皇恩浩荡,便把义阳郡改为了恩阳县。唐代诗人韦应物(737~792)在恩阳当过官,其《送灵狐岫宰恩阳》一诗入选《全唐诗》。元世祖二十年,废恩阳县为“恩阳河场”,划归清化郡即现在的巴中市管辖。 1933年,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先后设仪阆县、恩阳特别市、恩阳县。解放前期,由于经济中心向现在的巴中市转移,当年极盛的恩阳日渐萧条败落。解放后,1962年设人民公社,1969年改为革命委员会,1980年设镇人民政府,当时只辖场镇境内,后几经调整,1993年撤区并乡建镇时,将原恩阳、司城、麻石三乡并入恩阳镇,继有明扬乡撤乡并入。后直属区辖至今。 景区特色川北民居城镇内有四川省规模较大成片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群,老场和回龙区至今仍然完整地保存着传统的格局,面积达0.5平方公里,有古朴的大小街巷38条、古榕树82株,古建筑具有浓郁的川北民居风格,建筑群中有文昌阁、禹王宫、武圣宫等标志性建筑10余处。 恩阳老场沿街而建的街市民居建筑,多为二进式或三进式小四合院木结构穿斗、木柱檩梁、双檩双挂、青瓦屋面多为二层,墙身多用竹篾土夹墙,门面多为可拆卸的木板门,并向外伸出木质骑门柜台,便于经商售货,建筑口面较窄、进深大、内开天井,大户人家则有一进两个小四合院、前院天井、鱼缸,后院花园、假山,书香门第则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 恩阳老街民居建筑的窗棂皆为方窗,现存窗雕多数分格类,如意格,什锦嵌花,鸟兽花卉、形神各异、多为蝙蝠,寓意对生意兴隆和生活幸福的追求,还有一种就是对盐的珍爱,因为蝙蝠吃盐,又名“盐老鼠”。多家窗雕,不难看出是经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分件雕琢成型后,镶嵌于固定位置,入槽合缝,构成精美浮雕,造型美观,井然有序,堪称川东北民间建筑木雕艺术之精品。 红军遗址恩阳镇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带。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恩阳建立县苏维埃各类行政机构13处,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8处,许多巨幅石标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历史见证。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西转战巴山,解放巴中,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极盛时期发展到纵横500里,拥有23个县市,500万人口,4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在这里进行了3年多艰苦卓绝的战斗。1933年,红四方面军反三路围攻胜利后,先后在恩阳建立了仪阆县、恩阳特别市、恩阳县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工会、贫农会、少共、少先队、童子团等群众组织和区乡游击队武装力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工业、农业、交通、文教卫生事业等都得到了空前发展。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恩阳建立县苏维埃各类行政机构13处,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8处。因此,当时的恩阳镇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据说,当时李先念当军政委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曾在此设军部;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所赞颂的红军战士张思德,也曾在恩阳县列宁学校读书。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后,还留下了刘子才师长带领的一支队伍,这支队伍于1935—1940年间在这里坚持了五年的游击战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方诸省坚持游击战争最长的一支。这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巴山游击队。《巴山游击队》等电影就曾在此拍摄外景。 古镇的上正街和下正街,是红军文化遗址最多的街,在长约400米的街道上,共有原中共川陕省仪阆县委、恩阳县委、恩阳财政委员会、法庭、红军经理处等各类行政机关遗址13处。“红军胜利万岁”、“粉碎川陕会剿”、“为土地归农民而战争”等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这些,正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历史见证。因此,有人说恩阳“犹如一座露天革命博物馆”。 民间文化恩阳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佛教文化在民间广为传播,镇北有白云寺,镇西有文治寨、千佛岩,镇东有登科寺,镇东南有巍峨的义阳山、普贤寺。有很多优美的民间传说,如神奇的巴蛇洞、南家洞、红梅阁、读书台、琵琶仙子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