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鄂豫边红军第一次反会剿 |
释义 | 1930年10月,蒋介石集合7个师约10万人的兵力,以国民党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张辉瓒为总指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红军第一方面军约4万人,转到樟树、抚州以南地区,实行战略迟却,依靠根据地优越条件反攻歼敌,粉碎“围剿”。12月27日反“围剿”战争开始。红军以1个团箝制东面源头、洛口、头陂等地之敌,以小部兵力箝制西面进攻约溪之敌,主力于30日分路向龙冈之敌发起猛攻,昼夜激战,俘国民党总指挥张辉瓒以下9千人。后在东韶地区又将国民党第五十师歼灭一半。余敌纷纷溃退。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取得胜利。 事件名称1930年(民国十九年)11月至1931年1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1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围剿的战役。 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三年游击战争,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到约10万人,并开辟了10余块苏区。对此,国民党当局异常恐惧。国民党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蒋介石急于8月下旬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在汉口召开湘、鄂、赣三省"绥靖"会议,确定了以军事为主,党务、政务密切配合,分别"围剿"各苏区红军的总方针。10月,蒋介石在同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基本取得胜利后,即迅速抽调兵力,组织对苏区的大规模"围剿",企图在3~6个月内消灭红军,并将重点置于中央苏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陆续调集11个师又2个旅,共约10万余兵力,指令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组织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围剿。10月20日前后,从湖南省和陇海铁路(兰州-连云港)方面抽调"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陆续进入江西省境内,在武汉的第19路军也准备进入江西参战。11月2日,鲁涤平将其7个师又1个旅编为3个纵队,并限于5日前,第1纵队第18师集结于樟树,第24师集结于丰城西北之赣江北岸,新编第13师集结于临川;第2纵队第50师集结于西山万寿宫,独立第14旅集结于靖安;第3纵队第77师集结于上高,新编第5师集结于高安;总预备队第8师集结于南昌。企图一举消灭红一方面军于袁水流域的清江(今临江)至分宜地区。此外,湖南军阀何键令其第19师进驻袁州,配合鲁涤平所部行动。企图消灭红一方面军于袁水两岸地区。 这时,红一方面军主力约4万人正在中央苏区西北部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两岸地区活动。中国共产党第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在查明敌情后,同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就反"围剿"的方针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讨论中,有一种意见主张仍按中共中央和军委8月初的指示,进攻南昌、九江,以迫使国民党军转入防御,放弃其"围剿"。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提出,在红军和苏区尚未巩固、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不宜脱离苏区贸然攻打大城市。面对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应主动退却,将敌诱进苏区内,发现和造成敌之弱点,依靠苏区人民的支援,选择有利于红军作战之战场,集中兵力适时反攻,各个歼敌于运动之中,以粉碎其"围剿"。10月30日,总前委在罗坊会议上通过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方针,并决定红军主力东渡赣江,在地形、群众条件较好,便于尔后发展的赣江以东地区作战。据此,中央苏区党、政、军、民迅速行动,进行政治动员,实行坚壁清野,部署游击作战,建立支援红军作战的组织等反"围剿"准备。 11月5日前后,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以红3军(军长黄公略)留在赣江西岸监视国民党军;率主力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红1军团第4(军长林彪、政委彭清泉)、第12(军长伍中豪、政委谭震林)军等部,从袁水两岸东渡赣江,转到新淦(今新干)、崇仁、南城、宜黄、乐安、永奉之间地区,并向樟树镇、临川方向进逼,开展群众工作,为反围剿作准备。5日,鲁涤平3个纵队开始进攻。7日,分别进至清江、新淦、新喻(今新余)、分宜等地。均因红军已先期转移而扑空。国民党军扑空后,鲁涤平得悉红军主力已东渡赣江,深恐红军夺取樟树镇、临川,遂以第3纵队仍在赣江西岸进攻,以第1、第2纵队尾追过赣江,寻求红军主力决战。红一方面军为保存实力、待机破敌,即以少数兵力配合地方武装迟滞、消耗、疲惫、迷惑国民党军,主力于中旬分别由赣江以东新淦、崇仁、南城、南丰、吉水之间地区和赣江以西路口、油田地区,逐次向苏区中部的东固、龙冈地区转移。18~20日,"围剿"军各纵队分别进至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南城等地,再次扑空,遂转入就地"清剿",为进攻苏区中心区作准备。12月初,红20军分散在富田、东固、龙冈地区活动,并与当地群众在东固附近山头构筑假工事迷惑敌人;主力则秘密移至宁都县黄陂、小布、洛口地区集中。中旬,又移至平田、砍柴冈、安福圩地区隐蔽集中,抓紧整训和筹措给养。使进到吉安、南城一线的围剿军各纵队再次扑空。鲁涤平部两次扑空后,就地转入清剿,为进攻苏区中心区作准备。12月上旬,蒋介石到南昌亲自组织对中央苏区的"围剿",确定于中旬开始,各路"围剿"军以东固地区为会攻目标,分进合击。并急电催调第19路军由武汉入赣参战;另调驻福建的第56、第49师、暂编第2旅向闽赣边界推进,堵截红军。至此,"围剿"军总兵力增至11个师又2个旅,共10万余人。为了加强指挥,设立了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以鲁涤平兼行营主任;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并催调第19路军两个师入江西参战,在福建的两个师又1个旅也向闽赣边界推进,堵截红军。其部署:第6路军第24师由蛟湖向东韶、洛口、宁都进攻,第8师由黄陂、南丰之线向广昌、宁都、雩都(今于都)进攻,第56师经建宁向石城推进;第49师和暂编第2旅向瑞金、会昌推进;第9路军第18师由永丰分经古县、白沙向东固进攻,第50师由乐安分经招携、藤田向龙冈、东固进攻,新编第5师由吉安经富田向东固进攻;第77师主力守吉安,一部向安福方向"清剿";第19路军第60、第61师经萍乡分向万安、泰和推进;第12师第34旅仍防守赣州。红军适时反攻,打破"围剿"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鉴于国民党军宽大正面的"围剿"布势及战线拉长,间隙过大,兵力分散,且"围剿"军均非蒋介石嫡系部队,派系复杂,难于协调等情况,于12月中旬在宁都县黄陂召开总前委会议,再次缜密研究反"围剿"作战方案。毛泽东等鉴于战场态势已利于红军反攻,决定选择接近红军集中地的"围剿"军主力为歼击目标,集中兵力实施中间突破,割裂"围剿"军整个部署,然后各个击破,粉碎"围剿"。为不失时机地转入反攻,方面军派第12军第35师赴兴国东北约溪地区引敌西向并监视之,主力全部集中到黄陂、麻田地区隐蔽待机,抓紧进行政治鼓动和临战准备。 12月16日,各路国民党军开始向苏区中心区进攻。19~21日,新编第5师(后改称第28师)、第18师先后进占东固,未见红军主力,该两师却在浓雾中发生误战。第50、第60、第61、第24、第8师分别进到招携、万安、泰和、草台岗、新丰、三坑等地。沿途屡遭红军小部队和地方武装袭扰、阻击,交通运输常被阻断,故进展迟缓。红军集中到黄陂、麻田地区隐蔽待机;同时派出第12军第35师独立活动于兴国东北的约溪地区,严密监视并吸引西面之国民党军。24日至28日,国民党军第28师进至因富,第18师先头1个旅进到南垄;第50师进到源头,准备续攻小布;第24师经东韶进至洛口;第8师进到广昌,先头进至头陂;第60师准备经赣州转向北进,配合泰和之第61师进攻兴国。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得悉第50师欲孤军进犯小布,决定集中兵力,首先歼灭孤军进犯小布的第50师。25日和27日,红军主力两次在小布附近设伏,都因第50师未脱离源头巩固阵地,不能求歼该师于运动中而未达预期目的,遂撤回原集结地待机。28日,鲁涤平下令其深入苏区的5个师向宁都以北的黄陂、小布、麻田地区的红军实施总攻。29日,其前线总指挥兼第18师师长张辉瓒以1个旅留守东固,率师部和两个旅进占龙冈。红一方面军总部得悉第18师主力向龙冈推进,抓住该师孤军深入、立足未稳的有利时机,当即决定以1个团兵力在赤卫军、少先队配合下,牵制源头、洛口、头陂之第50、第24、第8师;集中主力分左、右两路秘密西进,求歼第18师主力于运动中或立足未稳之际。29日下午,方面军在向龙冈前进途中,查明第18师主力已到龙冈,当晚确定围攻龙冈的部署:左路红3军为右翼,于30日晨占领木坑以北地区,继向龙冈攻击前进,红12军(欠第35师,指挥第64师)为左翼,于30日拂晓向表湖前进,以一部占领龙冈南端之盲公山,主力截断龙冈至南垄大道,从兰石、茅坪攻击第18师侧后;右路红3军团、红4军以主力向上固、下固前进,以一部到还铺附近,向龙冈西北端之张家车攻击前进,如上固无敌,主力向还铺、张家车攻击前进,以一部向下固、潭头警戒。在约溪地区的红35师,于30日午前插至南垄、龙冈之间,配合红12军主力攻击龙冈,并向南垄警戒。方面军总部30日进至小别附近的黄土岭指挥。30日晨,第18师第52旅为先头,师部和第53旅随后,由龙冈向五门岭前进。9时许,其先头在龙冈以东小别附近,突遭居高临下之红3军先头第7师迎头痛击。张辉瓒误认为是红军小部队袭击,自恃兵力、武器占优势,遂组织部队向红军阵地反扑。战至中午,红3军全部加入战斗,第18师亦展开两团兵力猛攻,战斗十分激烈。15时许,张辉瓒率4个团拼力向红军实施多路进攻,又被击退。此时,红4军和红3军团一部已插到张家车,截断了第18师与东固、因富的联系,并从侧后向龙冈猛攻;红3军团主力占领了上固及附近有利阵地,切断了敌从西北方向增援和龙冈之敌向西北方向突围的道路。至16时许,完成了对第18师主力的合围,红军即发起总攻。张部向西北突围未逞,全军溃散。激战至18时许,红军全歼第18师师部和2个旅,活捉张辉瓒。第18师主力被歼后,深入苏区的其他各路"围剿"军闻讯退缩。其中,第50师于1931年1月2日晨分路溃逃,主力经南团撤往东韶。红一方面军总部当日决定,分左、中、右三路尾击第50师主力。中路红12军经南团、琳池由西向东攻击东韶;左路红3军团经头陂由北向南攻击东韶;右路红3军到达田营后,以主力牵制第24师,以一部迂回东韶以东攻击;红4军为总预备队,随红12军跟进;方面军总部进到龙坛指挥战斗。3日,红军中、左路相继进抵东韶附近,旋即向立足未稳之第50师发起攻击,激战至15时许,分别突破其防御。但这时,因右路红军尚未迂回到东韶东端,第50师余部乘隙向东和东北方向窜逃。红军奋起追击,再歼其一部。此战共歼第50师1个多旅。东韶战斗后,各路国民党军争相撤离苏区,在兴国、泰和、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南丰之线转入防御。至此,红军打破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 此战胜利有着重大的意义是,它是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后歼敌最多、战果最巨大的一次战役,也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过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红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苏区人民支援下,以少胜多,共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3个多旅约1.2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1万余件,取得了反"围剿"的重要经验,不仅保卫了中央苏区,而且使中央苏区得到巩固与扩大。一九三一年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央给中国红军及各级党部训令》中这样说:“红军一、三集团军与江西劳动群众,在苏维埃政权之下的一致行动,得到了出人意外的结果,他们在伟大的中国革命史上,已经写上了新的光荣的一页。” 发生时间1929年7月 发生地点湖北、河南两省交界地区 事件介绍事件内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第32师在湖北、河南两省边界地区反击国民党军三次“会剿”的作战。 1929年6月,国民党军独立第4旅(旅长罗霖)2个团、暂编第2旅(旅长李克邦)1个营会同红枪会数千人,分别自湖北省黄陂、黄安(今红安)和河南省潢川、光山南北对进,在驻麻城、黄土岗地区的国民党军第13师补充团和部分地主武装的策应下,对鄂豫边苏区发动第一次“会剿”(亦称“罗李会剿”),企图围歼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400余人)于黄(安)麻(城)光(山)三县边界地区。此时,红31师大部外出游击,苏区内仅有2个大队百余人。中共鄂东北特委决定采取避强击弱的方针,以群众武装广泛袭扰东、南两面之敌,集中兵力反击北面战斗力较弱的李克邦部。7月上旬,留在苏区的红31师副师长徐向前指挥2个大队,在万余群众配合下,一举攻占白沙关,歼民团数百人。接着,反击暂编第2旅一部,连续五战歼其营长以下百余人,缴获枪40余支。与此同时,苏区广大群众和赤卫队对南路罗霖部及第13师补充团展开袭扰,使其疲惫不堪,被迫退回河口、黄安、麻城等城镇。国民党军第一次“会剿”遂被粉碎。 8月,国民党军第13师在暂编第2旅、第56师各一部和罗田、麻城、商城、光山、罗山等县民团的配合下,对鄂豫边、豫东南两苏区发动第二次“会剿”(亦称“鄂豫会剿”),企图消灭红31、红32师,摧毁苏区。10日,第13师2个团及罗田、麻城民团由松子关、长岭关、铜锣关向北进攻豫东南苏区。红32师(300余人)在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其虚指挥下,依托苏区与分散冒进之敌周旋,在歼其一部后,向光山、麻城边界地区转移。与此同时,第13师2个旅从黄安、麻城等地向鄂豫边苏区发起进攻。红31师在歼其100余人后,于9月初转移至麻城以北八字门楼与红32师会合。中旬,红32师乘商城南部的国民党军西进光山、麻城边界之机,返回豫东南苏区,将当地反动武装“编练队”歼灭。红31师亦分数路向南出击,先后歼灭了麻城谢店,黄陂长堰、夏店,黄安八里湾等地的民团。下旬,国民党军被迫退守苏区边沿据点,第二次“会剿”又被粉碎。 10月,国民党军徐源泉部第48师2个团由罗山、光山南下,夏斗寅第13师1个团由黄陂、黄安、麻城北进,对鄂豫边苏区发动第三次“会剿”(亦称“徐夏会剿”)。红31师集中兵力于黄(安)光(山)边界寻机歼敌,以赤卫队和广大群众在内线与敌周旋。此时,蒋(介石)冯(玉祥)战争爆发,第48、第13师调离苏区,第三次“会剿”遂告破产。鄂豫边苏区军民3次反“会剿”的胜利,扩大了苏区和红军,积累了反“会剿”作战的经验。 事件意义事件意义 鄂豫边红军第一次反“会剿”,是在主力不在的情况下,依靠当地党的组织和群众万余人取得胜利的,它不仅巩固了根据地,为尔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尔后的反“会剿”提供了集中作战,分散游击,避强击弱等游击战术原则。 主题关键词: 反击战 袭扰战 避强击弱 分类: 民主革命战争 相关人物徐向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