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恶脉 |
释义 | 恶脉,病名。指静脉血管局部发红疼痛,状如索状物者。出《肘后备急方》卷五。该病由春冬之恶风入于脉络,使血液瘀滞而成。症见局部疼痛,发红,局部有硬索状物,甚者可见赤脉隆起,如蚯蚓状。治以活血化瘀,疏通脉络。 概述静脉内腔发生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的血管性疾病,称为恶脉,类似西医的血栓性静脉炎及其继发性静脉曲张。 恶脉的诊断要点1.浅层恶脉发病前局部有静脉注射或化脓性炎症病史,或有下肢静脉曲张史。下肢多见,上肢较少见,亦可发生于胸壁静脉。 局部浅静脉疼痛,红肿,压痛,久则出现条索状硬结。如多次复发,病变静脉周围皮肤有色素沉着。 急性期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2.深层恶脉多见于手术、外伤、产后等长期卧床的病人。 主要发生于下肢。 病变在小腿深静脉者,不发热或仅有低热,腓肠肌疼痛,肿胀,压痛;将足向背侧弯曲时,疼痛加剧,踝关节以下水肿和浅静脉怒张。 病变在髂股静脉者,可有发热,脉搏加速,自臀部以下整个下肢痛,水肿,皮肤发白或略青紫,大腿内侧、股管处有明显压痛。久则可见腰酸腿软,肢冷麻木,患肢增粗。 血栓脱落,产生肺栓塞时,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咯血,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恶脉的辨证分析本病是由于湿热之邪外侵,或因静脉注射染毒,以致气血瘀滞,脉络滞塞不通所致;或由久卧久坐,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瘀血阻于络道,脉络阻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流注下肢而成。浅层恶脉以皮下经脉呈条索状突起,硬而疼痛为特征;深层恶脉以患肢粗硬肿胀,行走不便,脯部疼痛为特征。 本病主要表现为气血凝滞,脉络阻塞。其发病内因多为久卧久坐,病后伤气所致。气为血帅,气伤则血行缓慢,以致脉络滞塞而不通;脉络不通则作痛,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则肢肿。就外因而言,浅层恶脉多因湿热而诱发,深层恶脉多因寒湿而诱发。其相同者均有湿邪,湿性粘腻而重浊,故病缠绵不愈。病程较久;不同之处则有湿热与寒湿之分。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为原则。 恶脉的辨证论治湿热型【证见】 患肢肿胀,发热,皮肤发红,灼痛,喜冷恶热,或局部皮肤呈条索状红肿,压痛。伴有胸闷纳呆,或微恶寒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见于浅层或深层恶脉急性期。 【治法】 清热利湿,和营活血。 【方药】 1.主方 萆薜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合凉血四物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当归9克,川芎9克,赤芍9克,泽兰9克,牛膝12克,丹参12克,忍冬藤15克,萆薢15克,赤小豆18克,防己9克,虎杖15克,五灵脂6克,丝瓜络6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上肢患者,去牛膝,加桑枝15克。 2.中成药 (1)毛冬青片,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西黄醒消丸,每次3—6克,每日l一2次,温开水送服。 (3)四妙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红花甘草散(张清和验方) 处方:红花30克,甘草30克,共研末。用50%酒精,调匀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静脉滴注引起的血栓性浅静脉炎。 (2)银归桃承汤(李东《陕西中医》1989.7) 处方:金银花30克,当归15克,桃仁12克,大黄10克,桂枝6克,芒硝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湿热瘀滞者,去桂枝,加木通、白茅根各30克。气滞血瘀者,加川芎10克,木香5克、鸡血藤15克。痛甚者,加延胡索10克、三七3克(研末冲服)。 (3)丝瓜叶(侯建英《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3) 处方:鲜丝瓜叶适量,洗净甩干,捣烂成糊状。沿静脉走向,将丝瓜叶糊涂敷于炎症部位,厚度约0.2~0.3厘米,稍大于炎症范围;上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以防蒸发干燥及外溢,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2次,以保持湿润为宜。若敷药24小时后血管弹性仍差,再敷l~2次,血管弹性可恢复。 瘀血型【证见】 患肢疼痛,肿胀,皮色红紫,活动后更甚,脯部刺痛或酸痛,或见皮下条索状物,按之硬痛。舌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或沉涩。见于浅、深层恶脉急性期及浅层恶脉慢性期。 【治法】 活血化瘀,散结通脉。 【方药】 1.主方桃红四物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桃仁12克,红花9克,当归尾9克,赤芍9克,川芎9克,丹参12克,泽兰9克,三棱9克,莪术9克,地龙9克,黄芪30克,土鳖虫6克,象贝母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大黄廑虫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通塞脉片,每次8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四虫丸,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参照湿热证单方验方。 (2)佛手通脉汤(夏永潮《浙江中医杂志》1990.3) 处方:当归60一100克,川芎15克,茯苓15克,羌活15克,木瓜15克,赤芍20克,白芍20克,黄芪45克,三棱6克,莪术6克,桃仁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寒湿型【证见】 患肢肿胀,按之凹陷,朝轻暮重,畏寒怕冷,皮色不变,腿酸不适,沉重乏力,甚则跛行,食欲不振。舌淡胖,苔白厚或白腻、脉细濡或沉细。多见于深层恶脉的慢性期。 【治法】 温阳利湿,化瘀通脉。 【方药】 1.主方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合实脾饮(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减 处方:生黄芪30克,熟附子9克,茯苓12克,桂枝15克,干姜9克,当归尾9克,地龙9克,桃仁9克,红花9克,木瓜9克,土鳖虫6克,木通9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五苓片,每次6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少腹逐瘀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通塞脉片,每次8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复元活血汤加减(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柴胡10克,天花粉10克,当归10克,桃仁lO克,穿山甲10克,熟附子10克,肉桂10克(煽)。水煎服,每日1剂。 (2)脉管炎外洗剂(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透骨草30克,芒硝30克,防风12克,艾叶12克,当归12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大黄10克,苏木20克。水煎,熏洗患处,每剂熏洗2-3日。 脾虚型【证见】 患肢肿胀,按之凹陷,皮色发白或苍黄,沉重乏力。脘闷纳呆,面色萎黄,神疲肢冷,或见便溏。舌淡胖,苔白厚或滑腻,脉沉缓。多见于深层恶脉慢性期。 【治法】 温阳健脾,养血通脉。 【方药】 1.主方附子理中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当归四逆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熟附子9克,党参15克,干姜9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当归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木通9克,大枣5枚,细辛6克,炙黄芪15克,川芎9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香砂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附子理中片,每次8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通塞脉片,每次8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参照“脱疽”虚寒证单方验方(2)散寒通脉汤。 (2)参照寒湿证单方验方(2)脉管炎外洗剂。 恶脉的外治法敷贴法初期局部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水蜜调制外敷。局部红肿渐消,可用拔毒膏外贴。条索硬结明显者,可用紫色消肿膏外贴。 熏洗法后期可用熏洗疗法,方用:当归尾12克,白芷9克,羌活9克,独活9克,桃仁9克,红花12克,海桐皮9克,威灵仙12克,生艾叶15克,生姜60克,水煎先熏后洗。 恶脉的其他疗法1.针刺疗法循经取穴法:主穴取夹管穴、膈俞、大渊。配穴:上肢桡侧病变取合谷、曲池;肘正中部位病变取内关、曲泽;下肢内侧病变取阴陵泉、三阴交;胸腹壁部位病变取内关、阳陵泉。主穴针刺以得气为度,配穴针感直达病所。留针30分钟,隔日或3日针刺1次。 局部针刺法:以针浅刺病变脉管两侧,每针距离l厘米,并配合谷、内关、手三里、曲池穴,或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穴。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饮食疗法荠菜车前红花汤:荠菜根50克,车前草50克,红花10克,共煮15分钟,取汤服用。适用于湿热证。 瓜皮丹参小豆粥:西瓜皮200克,赤小豆200克,丹参30克。赤小豆加水煮烂,西瓜皮去老皮切丝,丹参水煎取汁,三味混合加糖频食。适用于湿热证。 当归鲤鱼:鲤鱼1条,当归30克,薏苡仁30克,米酒500克。将当归、薏苡仁纳入去除鱼鳞及内脏的鱼腹内,浸入米酒中,上盖清蒸。开锅后以文火蒸约30分钟,取出当归、薏苡仁,再上锅煮,酒干即可,适当调味,适用于寒湿证。 3.预防调护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以减轻疼痛,促使消退。适当抬高患肢,如下床则可穿弹力袜,以减轻下肢水肿。 病变早期不宜久站久坐,应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造成重要器官栓塞。 手术后的病人,多作深呼吸、咳嗽动作、肢体活动,尽早下床运动,以防本病发生。 忌食辛辣、鱼腥之味,忌吸烟。 避免肢体受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