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多难兴邦
释义
1 汉语成语

解释

邦:国家。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出处

出处一

《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 失其守宇。”

出处二

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兴:复兴,振兴。邦:国家。多难兴邦,指多灾多难的局面,往往可以激发人民励精图治,转危为安,使国家复兴强盛起来。刘琨曾以此意劝告晋元帝发愤图强,振兴国家。

出处三

公元1901年9月(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李鸿章在他的遗折里这样写道:“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渝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患难,定能一心协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

出处四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八 ·唐纪四十四·德宗建中四年,陆贽在给唐德宗的奏折中写道:“有以无难而失守,有以多难而兴邦”。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

示例

现在这样的局面,我们是有办法对付的,要迎接困难,“~”。 ◎《周恩来选集》下卷

温总理:多难兴邦

“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犟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些学校在地震中受损,无法继续使用。灾区孩子们的上学问题,成为温家宝总理时刻牵挂在心头的一件大事。

地震发生当天赴四川时,温家宝就要求当地干部“好好地照顾孩子们”。

5月23日上午,温家宝来到在四川绵阳市区内设立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和九洲体育馆帐篷学校,看望在这场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师生,鼓励同学们在大灾后更加努力学习,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把祖国建设得更好。

在地震中,北川中学受灾尤为惨重,成了一片废墟。地震发生第二天,温家宝就来到了这里,要求救援队伍加紧营救废墟下的孩子;22日,温家宝重返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第二次来到正在清理场地、进行卫生防疫的北川中学。23日上午,温家宝又来到设于四川长虹集团培训中心院子里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

草地上错落有致排列着的一顶顶绿色帐篷,是同学们的临时教室。上午近9时,数百名身着统一服装的同学正在举行升国旗仪式,一面五星红旗在旗杆上高高飘扬。

温家宝走上升旗台,充满感情地向同学们说,这是我第三次来北川中学了。让我们记住这场大地震,记住你们生长的北川,记住你们学习的北川中学,这样你们就会懂得生活,懂得生活如同道路一样崎岖不平。

“地震刚刚发生时,我曾经要求大家要镇定,要有信心、勇气和力量。现在,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犟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今天,别人拯救了我们,照顾了我们。将来,我们学好了本领也要帮助别人,报答他们。这种互相帮助就是人世间的爱。我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把这次地震作为一堂生动的课,铭刻在心,铭刻一生,永不忘记。”温家宝目光注视全场,伸出左手放在胸前。

总理的话,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草坪上,同学们凝神静听。忽然,掌声一齐响了起来。

随后,温家宝走进高三(一)班的临时教室,黑板上写着“历史: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涉及的相关专题”等字样,一位中年教师正在上课:“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共同渡过这个难关……”温总理亲切地对这位老师说:“我占用你几分钟,给同学们说几句话。”

站在讲台上,温家宝诚恳地和同学们谈起心来:“同学们,你们都是高三学生了。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你们很快就要参加高考,国家已经考虑到这里的灾情,将四川地震灾区的高考时间往后推迟。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让你们复习功课,准备高考。”

不少同学的眼眶,在不知不觉之间湿润了。

温总理拿起一支白色粉笔,在黑板一侧一笔一划竖着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

他说:“我们要记住这4个字。相信经受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

“将来会有一个新的北川中学。它将不仅是一种纪念,更是地震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精神的一种象征。”温总理的话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掌声再次热烈响起。

“青少年们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希望。看到了你们,就看到震区的希望,看到了国家的希望。”总理充满感情地说,“同学们,老师们,我还会来看望你们的。”

“同学们,加油!努力!”掌声再次响起……

随后,温家宝来到安置了1000多个孩子的九洲体育馆帐篷学校。10天前,温总理就曾经来到九洲体育馆看望安置在这里的孩子们。一顶十分宽大的帐篷内,上百名小学生正在上课。黑板上方贴着“自强、自立、自信、自爱”8个大字,中间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看见可爱的孩子们,温家宝脸上就浮现出了微笑,加快脚步走到他们中间,在一张张小课桌前俯下身去亲切询问孩子们的情况,鼓励他们要坚强。温家宝动情地说:“同学们,我又来了。很高兴,现在你们又有了学习的地方。今后生活的道路还很长,你们必须学好本领,克服困难。相信你们会坚强起来,会成长得更快、更好,更懂得生活,更懂得奋斗。还是那句话,把家乡建设好,把祖国建设好,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2 许长荣著书籍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经验与人文启示》

内容介绍

从屈辱到崛起,中国等待了太久。当五千年的画卷在“鸟巢”轻盈舒展,这一刻,我们等了整整一百年。一百年来,世界格局改变太多,不变的是我们对崛起的求索。世界是国家、民族同进步、共生存的大舞台,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时期,大国始终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演绎一段激扬年华。葡萄牙、西班牙或许还在回味四百年前的扬帆岁月,荷兰的风车执著地转动着小国霸业的点点滴滴,英伦的“日不落”豪言随着时间垂落在晚霞中。往昔已然成梦,舞台上留下大国崛起的痕迹,让后来者聆听启示。

复兴路上伴着风雨坎坷,古老的中华民族如同一株顽强的常青藤,历尽劫难,青葱依旧。她从这汶川的废墟上从容站起,挺立在历史的关口,以自信的姿态求索崛起之路。

作者简介

许长荣,朱秋德 著

许长荣,生逢江南晚秋,后北上京城潜心研读,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文如和风又不失新锐锋芒,见解独到兼具文史积淀,常在著名报刊上发表文章,曾参与策划并亲自执笔“煮酒论史”系列畅销书,代表作有《美丽的民俗与中国文化》、《和名家一起淡看清朝风云》等。

3 图书《多难兴邦》

基本信息

书名:多难兴邦—新中国60年抗灾史诗定 价:¥50.00

作 者:郑功成 等著

出 版 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9-1

版 次:1

页 数:553

字 数:510000

印刷时间:2009-9-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543859814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的只是共和国成立60年来遭遇各种灾害侵袭的基本事实与经过,以及可歌可泣的抗灾经历,它不是一部纯粹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记述一个伟大国家从灾难中走向强盛的史诗般的纪录片。

祈愿我们的国家在未来发展进程中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富国强!

谨以此序和本书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

本书目录

第一章 多灾之国:自然磨砺中华魂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千年灾害千年痛:中国的灾害简史

第三节 史料触目犹惊心:历史上的部分灾难

第四节 多因交互酿一果:为什么是多灾之国

第五节 忧患长存须应对:灾害问题还在发展

第二章 1949—1958:山河动荡岁月艰,风雨兼程历十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海晏河清家国梦:1950年淮河大水

第三节 惊心动魄六十日:1954年长江大水

第四节 象山之殇海上来:1956年象山台风

第五节 家园演绎保卫战:1957年松花江大水

第六节 母亲河上新较量:1958年黄河大水

第七节 十年总结:灾难催生新体制

第三章 1959—1968:天灾人祸降华夏,教训深刻警后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不堪回首大饥荒: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第三节 大水围津战洪峰:1963年海河大水

第四节 华北地动示后人:1966年邢台地震

第五节 十年总结:教训深刻启未来

第四章 1969—1978:山崩地裂齐携手,同舟共济渡难关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特殊年代特别灾: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

第三节 成功预报创奇迹:1975年海城地震

第四节 万里平原成汪洋:1975年河南淮河大水

第五节 燕赵悲歌绝人寰:1976年唐山地震

第六节 十年总结:抗震减灾路犹长

第五章 1979—1988:水火无情袭南北,人间有爱遍西东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天府之国成泽国:1981年四川暴雨洪灾

第三节 原始森林遭劫难: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

第四节 山高路远震西陲:1988年云南澜沧一耿马地震

第五节 十年总结:常怀忧患勿忘灾

第六章 1989—1998:水灾肆虐成大患,齐心协力挽狂澜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梅雨无度酿大灾:1991年江淮大水

第三节 军民同写抗洪篇:1998年长江大水

第四节 十年总结:水患不除国难安

第七章 1999—2009:疫病冰雪大地震,人本民权固邦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疫病成灾流全国:2003年“非典”暴煞

第三节 南国冰雪异样灾: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

第四节 山川改形成巨痛:2008年汶川大地震

第五节 十年总结:人本民权固邦宁

第八章 多难兴邦:在减灾中走向现代化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功过成败任评说:人灾较量60年

第三节 多难兴邦向未来:在减灾中走向现代化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重大自然灾害简录(1949—2009)

一、1953—2008年中国农作物年均灾情统计表

二、1949—2009年中国主要地震灾害统计简表

三、1992—2009年6月中国自然灾害损失及救灾简表

四、1949—2009年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简录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抗灾法律、法规与政策索引(1949—2009)

一、法律

二、法规

三、行政规章及政策性文件

附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

后记

显示部分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多灾之国:自然磨砺中华魂

第一节 引言

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60年的历程。这60年又可以1978年为分界线,前30年成就了“中国人站起来了”的梦想,后30年造就了“中国人富起来了”的现实。在建国60周年来临之前,一场国际金融危机更是将中国推到了当代世界的核心,举世皆日中国在崛起。60年风雨兼程,60年曲折奋进,60年波澜壮阔,60年成就非凡。

回顾共和国60年峥嵘岁月,在为革命胜利与建设成就高唱赞歌的同时,还有不能忘怀且需要浓墨重彩书写的一个篇章,那就是共和国60年史诗般的抗灾史。60年间中华民族的大悲大痛,莫不与各种灾害尤其是重大灾难密切相关;60年来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坚忍精神,莫不在各种灾害尤其是重大灾难中得到充分体现。新中国的崛起,是在经受各种灾难考验条件下的崛起;中国的现代化,同样还要经受各种灾害的考验。因此,灾害问题不只是已经发生的一种简单的客观自然现象,而是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重大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因为各种灾害都不是孤立发生和存在的,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又有人为方面的原因,各种灾害的直接后果更以直接造成物质财富损失与人员伤亡为标志,故灾害其实是自然界物质运动与人类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书将以写实的笔法,客观记录60年来中国自然灾害的发展变化和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重大灾难事件,同时反映在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下,亿万人民同心抗灾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第二节千年灾害千年痛:中国的灾害简史

从唐尧时代洪水滔天,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人;从商汤“大旱七年、卜用人祀天”,再到周厉王时大旱五年终酿首次大规模农奴起义,古文献揭示的即是,中国的自然灾害自古以来就十分严重。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中国亦因遭受过各种自然灾害的无数次侵袭而被称为“灾害之国”。历史上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的说法,灾与荒密切关联,有灾必有荒,有荒必发生社会动乱或农民起义,大的灾害导致大的农民起义,大的农民起义导致改朝换代,这几乎是一个历史公例。在中国浩瀚的史籍中经常用“饥民遍野”、“饿殍塞途”、“人相食”等描述灾害的直接后果,“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几乎每一页史书都浸透了各种天灾人祸肆虐的血泪,同时也记录了中华民族抗灾救灾的历史。

根据邓云特(邓拓)在20世纪30年代对历史上有记录的各种灾害的不太完全的统计,从秦汉到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发生达5079次,其中,水灾、旱灾最多,水灾为1013次,旱灾达1022次,地震686次,雹灾541次,风灾512次,蝗灾460次,疫灾254次,霜雪灾194次,饥灾397次。而另一灾害学者陈高佣的统计结果为:秦汉至清发生的灾害达9697次,其中,水灾3459次,旱灾达3504次。上述统计虽然不能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全部灾害,但也反映了中国多灾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夏禹灾害群发期(公元前2000年前后)、两汉灾害群发期(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明清灾害群发期(公元1500年至1800年)、清末灾害群发期等四个灾害群发期。其中,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自然灾害最频繁的时期。据统计,明朝(1368—1644)存在276年,全国实际发生水灾241次、旱灾216次,其中大水灾、大旱灾各30多次,风暴潮灾害也极多,一次死亡万人以上的特大潮灾就达2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12次;清朝(1644—1911)存在260多年,自然灾害同样严重,除个别年份外,几乎年年有水旱灾害,其中大水灾60次,大旱灾55次,死亡万人以上的特大潮灾有15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23次,还有大蝗灾、疫灾也很多。特别是15—17世纪,各种自然灾害更是呈现多发、群发趋势,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三大灾害群发期,学术界称之为“明清宇宙期”。

作为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最直接的社会后果,因灾死亡和因灾导致饥饿、疫病而死亡者及因灾流离失所者在中国历史上不计其数。例如,对明清时期死亡千人以上灾害所做的统计,水灾、旱灾、风雹、地震、蝗灾、潮灾等在明朝发生370次,死亡人数达6274502人;清朝发生413次,死亡人数达51351547人;明清两朝合计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高达5762.6万多人。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5: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