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多极同一
释义

多极同一”既然作为打开时代思维大门的钥匙,首先需要了解它的概念。它的概念是:“一事物中各个因素的极端,被其同一性的阈值点取其最大容值时,该事物即处于最佳发展状态。”概括地说,“多极同一”的意思是,当我们面对一事物时,首先要穷尽事物的各种因素,并将其放眼到极端。假设各种因素都以其极端值参与事物,这时事物就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颠颤震荡,东摇西摆,躁动不安。这时我们还不能运作事物,还必须再找到各因素的同一点。

介绍

存在决定意识,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常识性真理。

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其不同的存在方式必然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特定的思维习惯。那么,每一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形成的不同的思维习惯之间有没有如同大门一样的历史性隔阂物呢,是否需要有预见性的人将这些大门打开从而沟通不同时代的思维隔阂呢?这即是本章要讨论的内容。

一、哲学的时代生命力

思维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人类的思维也是在逐渐进化的过程中走向健全和完美的。

生存决定了人类首先要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为了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又使人类需要逐渐探索、认识自身的思维规律。于是,作为人类文明最高概括的哲学就历史地形成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由研究客体到研究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到研究主体。

对人类自身的研究已是当代哲学研究的重心。

世界是全息的,很多巧合实际上是全息规律的必然。魏新华对当代人类思维规律的哲学概括(多极同一)符合当代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就是这种必然的巧合。因为研究者只知道现实的需要迫使着他去研究,并不是事先了解了哲学研究的重心而去参与的。

因此,时代是时代人的时代,现实是现实人的现实。“多极同一”是否在时代的现实中存在,只有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接受现实的人们才是最有资格的检验者。“多极同一”只有经得起时代的检验才能有立足现实的生命力。

二、“多极同一”的概念

“多极同一”既然作为打开时代思维大门的钥匙,首先需要了解它的概念。它的概念是:“一事物中各个因素的极端,被其同一性的阈值点取其最大容值时,该事物即处于最佳发展状态。”

概括地说,“多极同一”的意思是,当我们面对一事物时,首先要穷尽事物的各种因素,并将其放眼到极端。假设各种因素都以其极端值参与事物,这时事物就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颠颤震荡,东摇西摆,躁动不安。这时我们还不能运作事物,还必须再找到各因素的同一点。所谓同一点,就是各因素相互制约,协调一致的结合点。如果我们单取其同一点运作事物,事物将出现稳定的状态,但这只是在消极和缓慢意义上的稳,还不是运作事物的最佳选择。需要在同一性存在的前提下,回过头来找到各极端值参与事物的最大容值,也就是同一性的“阈值点”,这时,事物就出现两个效果,即在稳的前提下的最快。

哲学方法论

具体的说,“多极同一”哲学方法论包括以下五个思维步骤:

一是穷尽各种因素。

组成事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直接因素,有间接因素,有主要因素,有次要因素,这些因素在事物中所起作用的轻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我们运作事物的角度不同而随时发生变化。因此,当我们面对事物时需将事物作为一个系统看待,将这个系统中的各种因素都发掘出来,这是我们运作事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必要前提。

二是“极”

极”是各因素的极点,所谓极点是没有一个固定值的,超过于“正常”,就是极,这完全是一种主观的自我判断。我们将事物的各种因素都放眼到极点是为了能使自己的视野俯视事物的最大积极性。

三是“同一”

同一”是指事物相互制约又协调一致的和协状态。我们找到事物的同一性是为了求得运作事物的稳点。

四是“阈值点”

阈值点”是指“极”在“同一”中最大限度的结合点。“阈”就是门槛的意思,即过了这个槛,“同一”就被破坏。所以,是以“同一”临被破坏之前的最大极限为尺度去纳入各极端因素的最大参与值,这就是“阈值点”。我们找到了“阈值点”,也就找到了运作的最佳点——既稳又最快。

五是“阈值点”不一定是中点

。“阈值点”是指“同一”以最大限度纳入各极端时的结合点。这个点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是会随时变化的,有时是中点,有时可偏向“同一”或“极端”的任何一个方面。总之,它可能会是“同一”和“极端”之间的任何一个点。比如,所谓“孤注一掷”、“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这些选择,都是在事物其他各种因素都无济于世,失去选择价值时,而单选某一极端因素去运作事物,这种选择在特定地点和时间的前提下,也可成为一种最佳的选择,也可能是争取稳和快的最大可能,所以也是“多极同一”的“阈值点”。

概括地说,“多极同一”是建立在它自身的一套特定的系统效果前提下的阈值点,也就是在这种前提下取得最佳的方法。

三、历史性的思维大门

西方学者将人类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即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指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阶段。第二次浪潮,是指以纵向发展速度为特征的大工业革命阶段。第三次浪潮,是指以横向交织学科为特征的阶段。

第一次浪潮时期,人们在小农经济和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水平上,观察、认识事物的手段和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除了直接的感受和体验之外,有不少成分是猜测的,当然,许多猜测是有根据的,是通过事物外在的、宏观的信息规律去推论出的内在规律。在这个阶段中,由于人们这些知识的来源是千差万别的,结论就不可能是统一的,所以,就不可能出现标准化、规范化。

第二次浪潮时期,突飞猛进的工业革命发展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手段(光学、物理学、化学等)。由此,人们受到启发: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可以找出客观标准的。于是,实证主义诞生了,一切都要经过客观的证实,一切都要服从标准和规范。第二次浪潮以它无可置疑的真理性对第一次浪潮进行了全面地无情的冲击、批判,无论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只要没有实证的客观依据就被排斥于科学的行列之外。确实,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基本上是第二次浪潮所带来的,这是她的不朽功绩。

在 第一次浪潮向第二次浪潮转换期间,由于第二次浪潮的客观性、直观性太强,人类在这期间的思维大门被这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冲而开,无须再找一把钥匙打开这扇大门。

实证主义观察、认识事物的手段和方式驱使他们不得不逐渐地将事物分隔成局部,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观察,越来越深入和重视事物的微观结构。这样,局限和机械就必然成为第二次浪潮的特征,它反映在哲学上就是机械唯物论。第二次浪潮的文明席卷了全球,它那不够健全的思维方式也广泛地传染给人们。

计算机、信息高速公路等横跨多个学科的新学科不断出现,科学以横向联系为主要特征的发展趋势必然带来整体和系统的特征。这与第二次浪潮的局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历史是无情的,第三次浪潮的思维特征终究要对第二次浪潮的思维特征取而代之。但是,这期间的人类思维大门就不是那么容易打开了,因为第二次浪潮所享有着的那些科学、客观、真理、权威的荣誉和称号已是根深蒂固,即使稍许修正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这就需要一把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这就是“多极同一”。

以下举几个例子以说明这扇思维大门的存在。

1、感冒:一个高资历的医学教授感冒了,你问他为什么不吃些治感冒的药,他说:感冒6—10天自然好,吃不吃药都一样。所以,吃药是没用的。然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事实却使这位医学权威显现出了幼稚。因为,在比6—10天更短的时间之内结束感冒的方法是很多的,比如熬些姜汤,冲个热水澡,针灸按摩,吃中西药等等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去承受6—10天的疾病折磨呢?况且,还可能出现其他的并发症。

2、感冒发烧:一位年轻的母亲,儿子感冒发烧已持续了三天。她向医生恳求,是否能采取一些更好的方法将体温降下来。医生胸有成竹地向母亲讲,让他去烧,不烧够时间是不会好的。还是那个感冒6—10天自然好的理论被机械地理解而导致了思维的误区。

感冒6—10天自然好,是指目前没有直接抑制和杀灭感冒病毒的药品,由于感冒病毒作用于人体的自然发病过程是6—10天,所以,没有直接作用于致病因子的药品,疾病就必然按自然发病过程开始和结束。这个逻辑是多么客观和无可置疑。其实不然,因为,治疗疾病除了直接作用于致病因子以外,还有间接的途径。通过改变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时的致病环境也可以使致病因子失去致病能力,从而使人体摆脱疾病的痛苦,达到治疗的目的。我治疗病毒性感冒引起的高烧(白血球计数不高),一般不超过24小时,即可退烧。我不敢说我所使用的中药有抑制和杀灭感冒病毒的作用,但我通过发汗、除湿、清热、扶正的药物使发烧在24小时内退烧的事实,说明药物阻断了疾病的自然发病过程,那么这些药物没有直接抗病毒的作用又是如何起到治疗作用的呢?那就必然是改变了病毒在人体的致病环境而达到的治疗目的。其疗效之迅速,也说明用间接途径达到目的,未必比用直接途径达到目的要慢。

按照“多极同一”的方法,当我们面对事物的时候,首先要找到组成和解决事物的各种因素,然后,再放眼到极端,再找到同一点,再找到阈值点,才去着手解决事物。而不应该只看到事物的一个因素就因此机械地按这个因素的发展推论出一个必然的结果,于是就将其禁锢为不可改变的真理。这就是第二次浪潮机械唯物论思维方式的局限和机械所在。

一种以严谨、认真、标准、规范的褒义和局限、机械的贬义同时融为一体的思维方式给人们带来科学权威的荣誉感,使人们按照这个轨道身体力行地依次效仿着。当这些东西成为一个人固定的思维习惯的时候,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闹出一些笑话来。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普遍存在,这就是第二次浪潮的局限和机械给人的思维方式带来的误区,就是阻碍人的思维向着整体、全面、系统、辩证的第三次浪潮的思维特点转化的一扇大门,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就是“多极同一”。“多极同一”是通过穷尽参与事物的各种因素,放眼到极端值,找到同一关系点,找到阈值点,再注意到阈值点可能不是中点,这五个思维步骤打开了人类这一思维大门的。

西医本身就是第二次浪潮时期发展起来的学科,在这些例子中,它在“多极同一”的第一个思维步骤中就与之格格不入而显示出它的局限性,这是容易理解的。

中医作为起源于第一次浪潮的学科,它的某些思维方式与第三次浪潮出现了巧合。这一学科的体系本身提供了解决复杂问题的广阔思路。“多极同一”的五个思维步骤,在中医的体系中都以某种中医自身特有的形式存在着,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过来自其自身的历史性的局限和机械的冲击。例如,中医历来是辨证论治和专方专药两个治病途径。解放以后,全国开始成立了中医院校,开始了中医的高等教育,这样,中医就必需有一个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否则就不能成为一门被纳入高等教育的学科。以这种历史性的需要为前提,专方专药就在中医的体系中被清理了出去,因为它与辨证论治这套理论不相吻合,从此,中医理论就出现了辨证论治一统天下的局面。

人们在追求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过程中确实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有序性的推动作用。但是,每一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思维的局限性都在它所采取的这一进步行为的同时排斥掉他当时还认识不到的那些正确的东西。这可能也是我们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每一个进步同时也是退步”的一个角度。

第二次浪潮的局限给中医戴上了“伪科学”的帽子。中医自身在追求完善的过程中也用自己的局限和机械将专方专药排斥于中医体系之外,这说明中医当时还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概括出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的关系。“多极同一”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我治疗感冒发烧的过程中就充分的说明了“多极同一”的理论是如何指导两者在医疗实践中有机结合的。

我用辨证论治找到并解决疾病的即时性本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对发烧主症有一定治疗作用;B、对体质有益或至少不产生副作用;C、对感冒其他症状(头痛、身痛、流鼻涕等)也有治疗作用。A、B、C这三个方面是由一个本质(证)连通的。所以按照这个本质去治,三个方面都可以收效,这就是辨证论治的特点,即取得一个全面而稳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主症发烧多长时间退烧不是十分有把握。我在使用专方专药(我的经验方是几味发汗除湿药)时,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退烧,取得了对主症的迅速治疗效果。我又将辨证论治和专方专药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既稳又快的疗效。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排除在不违背协调的前提下兼顾着对兼夹症的治疗和吸收西医的观点用点中药(比如能抗病毒的中药)。

在以上治疗中辨证论治和专方专药是作为稳和快的两个极端,其中越侧重于辨证论治一方疗效就越稳,越侧重于专方专药一方对主症的治疗就越快,但过于偏专方专药一方就会出现发汗过多、损伤体质甚至虚脱的副作用,在不破坏稳的前提下纳入最大限度的快,一般是在处方总的药性保持辨证论治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尽量纳入专方专药,这就是找到了阈值点。如果辨证论治的结果是阴虚风热,这就与除湿发汗的专方专药相反,如果病人持续高烧不退可侧重于专方专药一方,在不影响迅速退烧的前提下适当给药照顾一下阴虚的体质,这样,虽然专方专药有继续伤阴的作用,但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退烧,这种短时间的伤阴比持续性高烧不退的伤阴要轻得多。所以,在两者的利弊选择上就基本放弃了辨证论治一方而倾向于专方专药一方,这就是阈值点有时可能不是中间点的选择。

以上是“多极同一”的极端、同一和阈值点在有机结合治疗感冒发烧中的体现。

值得指出的是中医自身有着两个误区。一个是过分强调辨证论治,认为只要有辨证论治,就没有治不好的病。然而辨证论治丝丝入扣就是不奏效,也是决非罕见的事。这就说明辨证论治也不是万能的,离开了专方专药对某些疾病的特殊治疗作用,有时是很难取得疗效的。一般对某种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的一方名医都是采用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的方法,这已是中医临床中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所以,过分夸张辨证论治的作用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治病只需要解决主要矛盾,对兼夹症不屑一顾,只要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实际上对这个问题应该分以下三个方面区别对待。一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同一个原因引起的,只要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比如:外感风寒出现了一组感冒症状同时又有食欲不振症状,这是由于风寒外邪影响了脾胃的运化。这时风寒外感是主要矛盾,食欲不振是次要矛盾,只要风寒的主要矛盾解决了,风寒得以发散气机通畅脾升胃降食欲不振也就自然消失。二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同一个原因引起的,而且在解决的手段上是完全相反的。这时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不但不能解决而且还可能加重,甚至上升为主要矛盾。这就需要在解决主要矛盾的时候照顾到不要因此引起次要矛盾的加重,并且在掌握主要矛盾解决之程度的情况下,伺机找到解决次要矛盾的时机,这样才能避免次要矛盾的恶化。比如:一个脾胃虚寒胃痛的病人,又因风热感冒引起发烧,这时感冒发烧是主要矛盾,胃痛的老毛病是次要矛盾。但在服用清热退烧药的同时可能会加重胃痛,所以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是不会解决的,必需在退烧的同时照顾到胃痛以防止胃痛加重。在退烧逐渐治愈的过程中,伺机将侧重点转移到治疗胃痛上来,这样才能避免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虽不是一个原因引起,但在解决的手段上相辅相成没有矛盾。这时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也应该着手解决次要矛盾,以使两者相得益彰而出现合力效果,以加速对矛盾的解决。比如:脾胃虚寒胃痛的病人由于风寒挟湿出现了低烧,这时低烧是主要矛盾。用疏风除湿的药品退烧的同时,用健脾和胃的药品治疗胃痛,脾胃得健,运化正常,则湿邪更易消散。这样,解决次要矛盾也帮助了主要矛盾的解决,出现了合力效果,又何乐而不为呢?

由此可见,中医也存在着思维的误区。在驾驭复杂事物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整体、系统的理性思维,这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局限和机械,也需要“多极同一”的钥匙进一步打开思维的大门。除此之外,如果我们还坚持用传统的“寒凉派”、“温补派”、“经方派”、“时方派”之类的人为的局限来误导自己的思维,在今天这个时代就显得过于“历史化”了。

四、“多极同一”的学术意义

(一)、“阈值点”是本身的意义

“多极同一”作为一个哲学方法论是否能够成立,除了它的学术内容是否正确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只属于它自己并与以往的哲学有所区别的一个不同点。

“多极同一”的这个不同点就是它所包含的“阈值点”的这个内容,尽管“多极同一”分五个思维步骤,其中关于“阈值点”不一定是中点的内容本身就属于“阈值点”的内容,只是为了避免误解而专门提出来加以说明而已。其它三个思维步骤都是以往的哲学中已经包括的内容。例如:对立统一规律、阴阳学说、合二为一等,除了“阈值点”以外,“多极同一”的其它思维步骤在这些哲学中都可以找到。

“阈值点”就是“多极同一”哲学方法论区别于其它哲学而存在的唯一内容,也就是“多极同一”能够成立的意义所在。

(二)、“多极同一”与质、量、度的关系

质是事物本质的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发展的程度和水平,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会导致事物本质的变化。度是事物的质和量两个方面统一的具体表现。

“多极同一”的阈值点与质、量、度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多极同一”的阈值点不包括质和量关系的内容,阈值点只是我们在分析运作事物时选择了一个自己认为是最佳的点,这个点对于质和量的概念来说,它可能是在量的范围内,也可能是在质的范围内。阈值点所要达到的就是一个最佳点,这个最佳点是量的变化还是质的变化都不是它本身的内容。所以,质和量的概念与阈值点的概念在学术上是毫不相干的。例如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对它的约束而建立一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假设我们在某一时期用“多极同一”的思维步骤分析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适应程度时发现生产关系暂时还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一年以后生产关系才对生产力形成束缚,需要被打破而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出现了两个点,一个是即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点,一个是一年以后打破生产关系的点。前者是量变的点,后者是质变的点,这两者截然不同的选择都是阈值点,所以,阈值点与质和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度是事物的质和量两个方面统一的具体表现,这似乎与阈值点有些相似,但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就求稳来讲,就会有不同的求稳的度,而求稳的阈值点就只有一个,这就是它们的区别。中庸之道是求稳的哲学,所谓不偏不倚求其中,但是,它是在消极、缓慢、忍让这一类属性意义上的稳,这就是一种度,而这种度绝不是阈值点。“多极同一”也是一种求稳的哲学,它是在积极、快速、进取这一类属性意义上的稳,这也是一种度,这个度就是阈值点。所以,度包括阈值点,而阈值点只是度的一个点。这就是度和阈值点的区别。

(三)、“多极同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填补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概括。一个民族在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哲学,这种哲学一旦成为时代精神的时候人民群众就会以非常通俗的语言表达出这种哲学的意义。在传统文化中有儒家的中庸之道,所以就有关于“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不要太冒进了,不要太落后了,求中游最稳当”等习惯说法。有道家的“反者道之动”的哲学,在民俗语言中就有“物极必反”、“矫枉过正”等说法。

要么消极求稳,要么理直气壮地去从事偏激,也就成为一些人的一种民俗性的思维习惯。

时代跨过了小农经济缓慢发展的阶段,又经历了政治上的巨大阵痛,既领略了消极求稳的悲哀又吞咽了偏激的苦果。今天,走到一个追求国泰民安迅速发展经济的阶段,追求既稳又快,追求稳和快的最佳结合已成为一些领导者、企业家以至于一些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民族语言。唯物主义认为,实际上任何一种发明都只是一种发现,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就存在这些规律。“多极同一”就是这种新的时代精神的发现和在哲学理论上的概括,这是新的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填补。

(四)、“多极同一”对人类民族精神的调整

冷战的结束,使世界两大阵营对立的两极化也随之消除,当今世界已出现多极化的倾向。

多极化虽然包含着对立因素,但更趋向于协调、融合。因此,人类历史性地出现了一个空前广泛地交流、渗透、互补的崭新的发展阶段。

世界政治格局的转化必然带来人类各民族精神格局的转化。什么是人类民族精神格局呢?这就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经了几百年、几千年以后由自己的存在方式、风俗习惯升华成为的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和精神,这些民族性的精神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使得相互的交流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阻碍,这就形成了人类民族精神的格局现象。

哲学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概括和总结,各民族的哲学也是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那么人类民族哲学应该怎样分类呢?中国著名的哲学家钱穆曾经指出,在世界上存在着三种哲学观,分别代表着三种倾向的文化,一种是倾向于激进的世界观,以现代西方哲学为代表;第二种是倾向于保守的世界观,以印度古代哲学为代表;而第三种世界观则居于两者之间,这就是中国的哲学观。西方的世界观以突出个人为特点,强调自我权益及名利,号召人人在竞争中进行自我实现,故主于“进”;古印度世界观以消失自我为特点,强调牺牲自我去奉献于精神,故主于“退”;中国哲学提倡“中庸”,既“克己”又“自爱”故介于两者之间。三者虽然各不相同,却都是各自区域和历史的产物,并由此产生三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都是进步的哲学观,这都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然而这三种哲学观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至少其中没有任何一种哲学能够适应在全世界普遍使用,这就是局限,而且各自发展到一定时期,也将出现其明显的反作用。如西方哲学号召人人实现自我,而一旦自我实现破灭,则会导致人生信念的普遍丧失,暴力抢劫、贩毒、走私无所不能;古印度哲学号召人人牺牲失去自我,则置人们的自我能动性于最低限度,人们完全陷于被动和迷茫之中,社会缺乏动力;中国古代哲学以“中庸”为本,凡事模棱两可,动摇不定,陷于两难境地。由此可见,哲学的局限性是普遍存在的。世界各种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被改变的。

但是当今世界多极化所带来的空前的交流、渗透、融合又迫切需要改变,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性的引导,因为只有理性才是代表着清醒、自觉、主动、少走弯路。

“多极同一”就是当今世界时代精神的概括,它代表着融合、渗透、制约、稳妥、高效、快速、主动、竭力、系统、整体、全面、不消沉、不偏激等等时代精神的总和,提供了达到这种精神的思维方法。这就为与此有差异的世界各民族的民族精神展示了一个新的时代精神的理性轨道,对人类的民族精神起到调整作用。

人类精神的有序性常常出现两种轨道,一种是在崇拜制约下,一种是在理性制约下。当崇拜制约出现困难的时候,我们也不必为之唉声叹气,这实际上是在孕育着理性制约的出现。崇拜前提下的有序必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盲目驾驭不了发展、变化、增长、丰富,这是必然会出现的客观规律。只有理性才能驾驭发展、变化、增长、丰富,如果理性本身对其驾驭出现了困难,也说明理性本身的发展没有跟上客观的发展,理性本身需要发展和充实。

“多极同一”应该是在多极化的新时代中,将人类各民族精神纳入一个共同的理性轨迹的开始,人类文明的发展还会出现新的时代精神的哲学,使人类精神在发展、变化、增长、丰富的过程中不断沿着理性的轨迹前进。

(五)、“多极同一”标志着粗糙文化走向低谷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每一个民族都已经习惯于一些传统的富有哲学意义的格言。这些格言所代表的那种哲理也成为人们交往中的一种公理。例如我们这个民族所有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认为你就一贯正确”、“没有一贯正确的人”等等。这些作为格言也好,作为俗话也好,都是世人皆知的口头禅,它都具有一定的道理,而我以哲学特有的感知认为这是一种粗糙文化,因为它在具体运用时非常不准确,其不准确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懒惰和不负责任。因为发表这些议论的人很可能是根本就没有去具体研究过他们所议论的那个事物而信口开河地说出了这些话,因为这些语言是无需思维就可以以公理的正确性而自居的。甚至于在很多社交场合这些语言所代表的意义根本就不是内容本身,而是人们用来打招呼、寒暄、套近乎的一种习惯用语,这时它根本就失去了作为哲理而存在的意义。这种习俗是民族性格中缺乏理性的表现。

二是动机不良的人在运用这些具有公理权威的语言时,所达到的目的是与这些语言本身的哲理完全相反的。因为它可以被用来讽刺、挖苦、打击积极的进取者。

由于以上两点缺陷,这一类文化我认为是一种粗糙文化,“多极同一”给人的思维所设定的五个思维步骤避免了人的思维在这种粗糙文化中的懒惰和邪念。“多极同一”应该是新时代的理性的筛网,当我们面对事物时都应该稍许带有一点认真和严谨的态度过一过“多极同一”的理性筛子而无需发表非常欠缺准确性的粗糙言论。

恩格斯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多极同一”作为哲学方法论必然普遍地存在于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思维中,只是这种存在不一定那么完整,对其运用的不一定那么自觉和主动。这一方法论的完整性会促使人们更自觉的将其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这必然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比以往更佳的一种境界。

当今第二次浪潮局限和机械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科学界、文化界根深蒂固,但第三次浪潮整体、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又是势在必行。这就是当今第二次浪潮向第三次浪潮转换时期的时代特征。“多极同一”是第三次浪潮思维特征的哲学概括,它如同一把钥匙将打开社会转形时期的思维大门,将加速社会转型的进程。

文/魏新华1995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7: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