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对比分析假说 |
释义 | 假说提出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由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博士(Dr. Robert Lado)于1957年提出。 罗伯特拉多博士,1915年5月31日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是现代现代美国语言学家。 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structural linguistics),对语言进行静态分析;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uristic psychology)的迁移理论(transfer)。 理论内容拉多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形成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不同时,学习者会借助第一语言的一些规则,这会产生负迁移作用,也叫做干扰。而且他认为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学生最难掌握,相同的、类似的地方则比较容易掌握。 因此他主张对第一语言和目的语进行语音、语法等方面的共时的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预测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 地位对比分析假说在60年代曾占支配地位,美欧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语言对比研究中心。后来认知心理学和转换生成理论出现,对比分析法开始衰落。 评价肯定方面:对比分析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必要的信息,预测教学种可能产生的困难,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制订教学大纲,设计课程,编写教材,改进课堂教学。 批评方面:对比分析不研究学生,抛开学习的主体,不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分析学习中的难点,而是单纯从两种语言本身进行对比。因而预测就不一定准确,真正的难点不一定能抓到。事实上很多预测的错误学生并没有出现。 把语言看成封闭的结构系统,采用静态的形式分析,不分析语言的功能和意义。简单地将“不同”等同于“困难”。语言教学的实际表明,并非不同点即是难点。有时两种语言的相近之处反而是学生最大的难点,另外学习中的困难也不完全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 总之,对比分析假说过于简单地看待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和迁移的作用。弥补这一缺陷的办法并不是抛弃这个假说,而在于详细研究学习者的语言,提供迁移确实存在的证据。因为学习者的困难和错误确实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差异有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