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段艺兵 |
释义 | 段艺兵,1946年9月11日出生于陕西眉县齐镇。自幼酷爱秦腔艺术,1959年7月,进入眉县人民剧团学艺,工须生。承师秦腔老艺人王集荣、华新忠、冯志民等。1981年调入甘肃省麦积区秦剧团,1984年任甘肃省麦积区秦剧团团长,1988年晋升为国家二级演员。1993年至1996年曾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工作,1997年调入天水市秦剧团工作,2001年起任业务副团长,并兼任导演。 段艺兵先生13岁入科学艺。他以坚忍不拔的惊人毅力,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怕筋骨疼,苦练“四功”、“五法”专业基本功。剧团大部分时间在农村演出,当时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年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之时,学生们的生活极其贫寒,在乡下练功的条件又很艰苦,睡在地铺上,几个学生合用一床铺盖,挤在麦草堆里过夜,每天早上6点多就在河边,田间练嗓子,练念白,接着就练腰腿架子功。寒冬时节,冷风呼啸,学生们衣单身冷,就在高低不平,凸凹坎坷的泥土地上翻打滚爬,在冰雪地上拉顶下腰。寒冷凝固冻僵的双手,汗水击穿地下的冰雪;盛夏,就在烈日下练功,如学生某些基本功项目不能过关,还要挨打受罚,学生在离地一米多高的台阶上,双手着地,全身倒立,罚拉顶10到30分钟,二三分钟后,双膀颤抖,全身酸麻,汗水流淌,苦痛难当,不停发出哀哀乞求,“老师,时间到了么?”还有急切期盼钟表快速到时的哭叫声……。 有的学生因受不了这般苦痛,偷跑回家,在受到打骂,体罚时,忍不住阵阵心酸,泪水暗淌,但又一想,这是老师的职责,苦虽苦,长疼不如短痛,便咬紧牙关,忍住苦痛,坚持忍耐再坚持!!!“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这样年复一年,艰苦磨砺,他的基本功扎实丰厚。对后来的演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段艺兵先生说:“功夫是练出来的,也是逼出来的,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对传统程式绝技要全面地学,要‘死学、用活。’既要苦练,还要苦思,作为一个演员只是具备‘四功’, ‘五法’的功夫和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开动脑筋,钻研剧本,研究角色,钻研艺术表现上每个问题,并且要努力学习文艺理论,历史知识,才能使自已的功夫和技术得到正确地发挥,只有功夫和技巧与人物的内在,和规定情景,特定环境融汇一体,加以提炼,才能把各个不同的舞台人物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 在七十年代,段艺兵先生扮演的《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志荣,《沙家浜》中的郭建光的英雄形象,机智勇敢,虎胆雄心,威武顽强,泰山青松。如杨志荣在《打虎上山》一场中茫茫白雪,扬鞭催马,转身腾空大跳,似雄鹰展翅,当发现老虎吼啸,马惊长嘶,杨志荣机惊拉马下,急上转身脱衣,旋子飞起,拨枪对峙猛虎,腾空大跳,枪响,猛虎哀鸣,等一系列紧张而优美的表演正是功夫与技巧,和人物内在,和规定情景融汇一体的充分体现。 通过演出实践,段艺兵先生深深体会到,艺海无涯,学无止境,学不等于会,会不等于对,对不等于好,好不等于精,还应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通化神韵,是学艺的精髓。自己虽然会演现代戏,但距离好、对、精通化神韵还有大差距,还应继续拼搏进取。 七七年后,一批优秀经典传统戏,相继恢复上演,为了尽快掌握,适应古典戏的表演技巧,和塑造古典人物的一整套程式知识需求,他又进入了一个苦练、苦思、探索、研究表演传统剧程式,和功夫技巧的阶段。 为了演好《逼上梁山》中林冲这个角色,他一方面向团内老一辈请教,又采取走出去学,奔西安向专家、教练、老师登门求教,请他们传授,指导“舞剑”,“把子”,身段等有关技巧知识。要把学来的“技巧”运用自如,熟练掌握,还需千遍练,万次习。 当时正是盛夏,他在烈日之下,穿上厚底靴练跑圆场,手持长缨,苦练枪花,耍下场,舞穗剑,反复训练武打技巧,露天练功场上,烈日曝晒,他汗流肩背,项上搭条毛巾,旁边放盆凉水,累了喝口水,热了擦把汗,刻苦磨炼,攻克重重难关,掌握个个高难技巧,把“四功”“五法”,与人物内在,“功夫”技巧融汇一体,把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武艺超群,忠肝义胆,身遭奸谗陷害,满腔愤慨,威武不屈,为报仇雪恨,不顾漫天大雪,逼奔梁山的林冲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段艺兵先生能戏极多,尤以《祭灵》、《放饭》、《葫芦峪》是他享誉陕、甘的名段。经典传统折子戏《放饭》,唱、做并重,技巧繁多,剧情起伏感人,是段艺兵先生代表剧目之一。 当年他为了学好这出戏,不是先学套路,而是先练戏中“技巧”,他常把髯口,纱帽、翅子带在身旁,抓紧一切时间,在乡下的宿舍内,后台,在自已的房子内,对着镜子,灯光下照着身形,练帽翅,弹口条,晚上团内人都围在院子里看电视,一片欢声笑语,唯有他关上门窗戴上纱帽,髯口,聚精会神,默默苦练。 为了掌握“甩发”技巧,每天早晨脚踩两块砖头,弯着腰,扎“坐马”,左甩右抡,苦练甩发“绝技”。同时又一遍一遍的练习双膝跪步,一跪就是两三米长,双膝经常是血流不止,湿透了衣裤,磨破了练功衣,至今膝盖仍留下疤痕。 在攻克以上技巧之后,在《放饭》的排导上在全面继承师辈们及其它剧种的精华,神韵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力求集中精练,还应创新立异,丰富戏的品位。 段艺兵先生把原《放饭》开始时的朱母、锦堂在幕内叫苦说诗上场,变为在悲哀凄惨的伴唱声中,婆媳相依为命,顶风冒雪,翻山越岭,突出了婆媳流离失所,沦为乞讨的凄凉悲壮。紧接朱母饥饿难忍,锦堂心如刀割,急切哀求巡坟小军舍给救命充饥之食,婆媳发现碑记之字时,悲愤交加,气急之下,摔了侯爷碗盏,中军怒斥,幕后高喊:侯——爷——到…..。四卒肃立,在雄壮的乐声中,朱春登身穿白袍,头戴纱帽、上束孝花,怒目斥责属下…..这段集中,精炼的处理新颖、明快,把原剧十几分钟的戏,在四句伴唱中浓缩而过,且又未“伤筋动骨”。 原创前场正中,摆一桌一椅,现改为天幕可见坟茔野景,下场门勾白色纱幕,偏下场门的台阶上设立朱母灵堂,上空下垂黑色绣球挽幛,桌后醒目的“奠”字蓝光相映,从舞台的设计,升华了主题,烘托了气氛,更加明确了规定情景。 他的化妆与穿着也有所革新,把原来朱春登的“油脸”,左边吊着稍子,穿黑色道袍,变为干净的“正生”妆,两眼下有轻轻的两道泪痕,稍子盘于帽内,白色的道袍与黑色“髯口”陪衬起来黑白分明,使演员抖须,弹须等技巧的表演更加优美突出,更富有艺术魅力。 段艺兵先生说:“唱是戏曲艺术中的首要条件,是演员的抒情手段,也是塑造人物的主要举措,戏曲演员有了这个基本功,才能塑造完美的舞台人物形象,给高雅的戏曲艺术赋予美的高品位、高境界。巧妙运用唱腔的驾驭力,艺术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就能达到声情并茂的境地,给观众以清新隽永,韵味无穷的艺术美的享受”。 他在:“听我妻赵锦堂细讲一遍” 这句“二倒板”转“喝场”改为“二倒板”转“哭腔。”让人颇感新颖,合情合理,让人柔肠寸断,悲啼伤痛。他唱的“哭腔”韵味纯正,委婉圆润,感人肺腑,把朱春登此时此地痛哭老娘,思念贤妻,身遭折磨,风雪寒霜,牧羊深山,忍饥受饿,与羊同咽青草的悲惨情景时,如刀割肝肠的情景通过韵味纯美的哭腔给人以美妙深情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他在这段唱腔中又与众不同的是增补了“自幼儿读诗书勤习经典,练弓马为的是国宁家安”两句,把原创中迫于无奈替叔父从军征战的情节改为“自幼儿练弓马,胸怀报国的宏图志愿,在国家危难时,自告奋勇,疆场杀敌,升华了朱春登深明大义,壮志凌云,早有以身报国的思想境界,为后来“灭黄龙,振国威,凯旋归来”,给予更加丰富的铺垫。 段艺兵先生在唱到:“好一使百把剑来把心剜”时,前边 “来把”二字音平蓄气,咬字稍轻,在唱到“心剜”时,运足底气,喷放而出,高如行云,宽厚震撼,双手抖须,身扎“坐马”,目睁身颤,这句“字”与“韵”,“声”与“情”,“神”与“形”的相融汇合,把戏掀上高潮,获得满堂喝彩。 这段唱腔中,板式变化复杂,情绪起伏不定,他却演唱得字正腔圆,韵味纯正,在激越处底气之足,高昂铿锵,字字千钧,抒情时委婉圆润,让人陶醉,心旷神怡,在“料板”中节奏稳练,音律柔和,在“双锤”时吐字清晰,轻重分明,他在唱到:“莫不是我夫妻梦里相见,又莫比…”的咬字拖腔时,他激情奔放,气势磅礴,台下发起雷鸣般的喝彩和热情洋溢的赞誉声。 段艺兵先生说:“在唱腔上字与音的关系是:“字是骨头”,“腔是肉”,要以字为主干,以腔为枝叶,唱腔的节奏和行腔的韵味要随唱词的字音和词意为转移,绝对不能音包字,要以字领音不能音带字。 唱戏是唱情,而不是唱声,有情无声不行,无情有声也不行,要以情带声,情是源,声是水,情为根,声是枝,绝对不能本末颠倒,只顾放声大吼,而忽视情绪内在,这是两者必须兼顾的辩证关系。 最终要达到的是声真意切美,声腔韵味美,也就是说,要达到声情并茂,才能做到塑造完美的舞台形象。 然而,要做到声情并茂,首先必须要有过硬的唱腔基本功,而过硬的基本功的形成,离不开苦练苦思,兼学并蓄,勇于实践,嗓子靠练不靠天。 而段艺兵先生正是遵循唱腔的科学艺术规律,巧妙运用唱腔的驾驭能力、艺术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达到唱腔声情并茂的境地,给观众以韵味无穷的艺术美的享受。 “戏好学,神难描。”把人物应有的神情气质,准确地传达出来,则是不容易的。而演员贵在传神,通化神韵。要达到通化神韵,就要通过奇妙、精美的做功和表演来完成。 说起段艺兵先生的表演做工,可谓是他“四功”,“五法”中排列榜首。 如他扮演的《放饭》中的朱春登,帅气潇洒,英武俊美,既有巍然韬略之气度,又有书卷雅儒之风范。他的台步慢时稳重大方,快时轻盈飞捷,帽翅摇闪自若,起停有序。甩发,髯口水袖等高难“绝活”的运用精妙准确。 如:朱春登闻知自己从军后家生变故,宋成欲霸占自己的妻子作妾时,他甩须身抖,目瞪手颤,怒发冲冠,愤慨万分,端坐椅向前翻袖“背弓”,挥手怒指,斥责宋成,又急转身紧逼追问:“象比你们在家中还做什么事来…..”时他双手左右绞须,又向两边弹须,捋髯、摔须,又交替打须,挥手挽髯,左腿盘卧于坐椅之上,右腿腾空,手指锦堂亮相,这在瞬息之间干净、利落、准确、的髯口上“抖、弹、摇、摆、缕、端、绞、甩等“绝活”的运用,精彩奇妙,是戏不离技,技不离戏,戏技合一,情神兼优的化合所产生的高品位的艺术感染力。是“技巧”身段本身的形式美,增强了戏曲艺术的魅力,相应的把人物内在心情推向高潮。 又如:当听到八旬老母与贤妻被逼深山牧羊,天寒衣单, 咽草充饥时,他肝肠寸断,昏厥倒地。少顷,双眉紧锁,目中含泪,全身颤抖,髯飞袖舞,鲜活生动地揭示了此刻朱春登悲痛欲绝,心碎内疚之情绪,台上演员情真意切,感人之深,台下观众感染落泪,掌声阵阵,喝彩赞美。正所谓:“无技不惊人,无戏不感人”。戏迷观众说:“宁看段老师的戏,不种自家的地”又说:“看放饭,找老段”等! 正是段艺兵先生精湛奇妙的做工表演,把人物内在深刻理解;准确地展示,把技巧的熟练掌握,使“情”“技”融汇贯通,才会在舞台表演上展示出流畅自如的特色,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给观众以审美的惊奇感,也正是段艺兵先生真挚的感情,与拍案称奇的“技巧”的衬托,深深地感染、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又当他听到:“咱的娘就在那席棚外边”时,他心头震惊,喜出望外,急切高昂地唱:“叫贤妻与丈夫忙把路带”,提袍撩袖,急切快步,当看到高堂老母白发苍苍,蓬头垢面,肌瘦衣破的惨状时,他撕心裂肺,内疚伤痛,自己官居侯爵,年迈生母却沿街乞讨,他顿足捶胸,愤然悔恨,撕去孝条,腾空落下,双膝跪步,甩发叩拜,告慰娘亲,母子相认,抱头痛苦,搀扶老娘,举家团圆,朱母抛去讨饭棍,朱春登深情悠悠,从地上端起老母讨饭棍,见棍上犬咬的齿痕密布,不禁热泪盈眶,思绪伤感,哭泣…..啊…..娘呀啊…..。 段艺兵先生这段细腻,真挚,深情的表演可以说是:“戏妙”、“神到”,使戏达到最佳审美效果“妙境”的关键是传神,段艺兵先生的表演特色是形神兼备,以形传神的境界,达到具有真正审美价值的艺术创造。 十八世纪中期,著名秦腔老艺人高步云先生,艺名“陆顺子”的代表剧目之一,就是传统剧《大报仇》中的刘备而享名,段艺兵先生的师傅王集荣老先生自幼受恩师真传,该戏又成为王集荣先生享誉秦腔界的代表剧目之一。 《祭灵》是《大报仇》中核心经典折子戏,近两百多年,历经几代名家前辈的精工打磨,研究锤炼与实践。《祭灵》的表演风格和套路堪称秦腔戏曲“一绝”,其“唱腔”,“做工”并重,节奏性强,“技巧”难度大,是秦腔老生行当中经典名剧之首。 段艺兵先生从小深受师父王集荣先生的启示、影响和真传,并在继承人师父和先辈名家精华神韵的基础上,又博采众长,融进时代气息,对传统程式技巧不断创新,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研究,实践,总结,经典名剧《祭灵》又称为第三代正宗传人段艺兵先生的拿手戏,以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范,享誉陕甘等地的代表剧目之一。 段艺兵先生演出的《祭灵》在传承师法的基础上,并进行了大胆创新和艺术升华。 如原《祭灵》刘备在慢板中上唱,段艺兵先生的演出则是:在一阵紧锣密鼓的打击乐声收停之后,幕后刘备撕心裂肺的哭啼:“二弟…三弟呀…”。在雄壮悲痛的哀乐---“柳生牙”乐曲中悠悠幕开。黄罗宝帐内陈设灵堂,上空黑色挽幛下垂,两旁白沙茫茫,正中的帷幕上“奠”字高悬,一束蓝光从顶直映香案上。关、张灵牌在蜡烛烟雾中忽明忽暗,凄凉悲壮,刘备身着服袍,头戴白花孝条,手挂泪帕,血泪盈眶,扑向关张灵位,嚎啕大哭,捧起酒杯,仰空凝望,祭慰关张,在天之灵。酒洒长空,挥泪痛悼…… 通过音乐烘托,舞台设置,灯光气氛化妆造型,使之规定情景一目了然,深化了剧情,充分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使之古老的传统艺术增加了浓郁的时代气息,使戏更加生动鲜活,丰富完美。 一句激情悲壮,情真意切的“满营中三军齐挂孝”的唱腔韵味,让人感慨陶醉,心旷神怡。他的嗓音高昂醇厚,穿透力强,行腔柔和,韵味优美。 当他唱到:“白人白马白旗号”时,双手弹起髯口,挥动白帕,两膀示“白旗号”之势,目示军营中“银弓羽箭”如茫茫雪原,头上孝花缨球,旋转颤抖,白髯银鬓,如疾风杨柳,泪帕飘舞,使彩云过空,脚下蹉步,如水流船飞。在紧拉慢唱顿挫起伏情绪与清脆的节奏和旋乐“三环”的协调烘托下,使唱、做、念、打,融汇一体,形成“云飞”,“流水”之势,俗称“呼噜噜”,“水上漂”之状,来形容《祭灵》之风韵特色。 段艺兵先生这段堪称美妙精湛的表演让人惊讶、赞叹。 当唱到:“入灵位王把纸钱吊”时,“三环”过门渐快,演员的蹉步随着快捷而有层次的节奏蹉步转绕到关羽灵位前,一句别致而富有特色的下音上板,与脚下蹉步前后移动,此时刘备情绪激奋,头抖须颤,袖舞帕飘,边动便唱垛板,他吐字清晰明快,喷口底气之佳,句句情真义愤,让人感慨、激荡。 当他唱到:“把曹操被你吓…吓坏了”时,他双眉倒立,怒目如炬,切齿恼恨曹贼,“坐马”蹉步行至台角,挥手摔出白帕,急转身蹉至灵前的眼神中,当年三弟横枪勒马,威风凛凛,当阳桥头,怒吼三声,喝退奸曹的威武情景,浮现眼前。这段情形逼真,“神”“技”佳美的表演不但把观众引入戏境,且又把戏推向高潮。 著名国家一级导演陈尚华生前看完段艺兵先生《祭灵》后,赞不绝口,说“要知当年陆顺子、王集荣的《祭灵》咋个样?段艺兵就是活着的陆顺子,王集荣。真有特色!” 宝鸡市戏迷刘文铎,杨金荣等,看了段艺兵先生的《祭灵》后说“太棒了,真是秦腔一绝,真是秦腔须生一代宗师,”并挥笔书写“髯颤袖舞缨花抖,行若白云过九州”条幅楹联,留做祝贺。原甘肃省副省长穆永吉在兰州看完段艺兵先生演出后,挥毫留书:“誉满陇原”。 一九九0年十月,段艺兵先生率原北道区秦剧团赴兰州演出,受到金城专家、同行及广大戏迷观众的热情赞誉和高度评价。 戏剧评论家“润山”发表了题为“声情并茂,遒劲奔放”的评论文章。他提到:“领衔主演、著名须生段艺兵先生,先后演出了《放饭》中的朱春登,《金沙滩》中的杨继业,《葫芦峪》中的诸葛亮和《打镇台》中的王镇等主角,他的演唱不时博得观众的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演出使人顿感异军突起、别开生面、姿态纵横、气度超凡、大有‘铁中铮铮、庸中姣姣’之感。” 段艺兵饰演《打镇台》中王镇的演唱特点是:紧紧把握人物性格来做戏,随着剧情发展,跌宕多姿,深沉隽永。他的嗓音苍劲宽厚,感情色彩浓郁,唱有起伏,演有分寸…… 在台步、水袖、指法、眼神、髯口和帽翅的应用上也都恰到好处,他讲究唱腔的旋律和利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他的核心唱段之所以能赢得观众的喝彩,是他善于运用“润腔”的结果。因为他能娴熟的运用抑扬顿挫,完美地塑造了王镇刚直不阿的性格。他的唱调,喷口之佳,底气之足,韵味之厚,是楚人意料……。 戏剧评论家范克俊先生曾在题为“金凤送爽到金城”的文章中说:“段艺兵是一位修养有素、胸有成竹的人才,他演戏既讲究人物,也讲究表演技巧,在舞台上从容不迫,一举一动,清工如水,是那样沉稳、安详、熨帖而富有火花。他演的《放饭》、《打镇台》,都非常精细、动人,使观众为之神往……。” 还有戏剧评论家王正强、王学秀等专家学者发表了评论文章,对段艺兵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大型经典传统剧《葫芦峪》是段艺兵先生三十多年久演不衰的代表剧目之一。 此剧是段艺兵先生根据已故名老艺人王文鹏先生的演出本集中,精炼、整理而来,把前四场浓缩为二场。并对《祭灯》一场,设计了幕间曲和孔明祭灯的曲子,天空星光暗淡,地下“刁斗”无声,舞台正中下垂一面“北斗七星” 的大吊旗,两边垂有八卦的四面条旗,帷帐两边设两杆座灯架,每架上有三盏灯,正中台阶中央陈设一盏主灯---即“命灯”也。当夜四方寂静,帐内孔明披发掌剑。哀告苍穹,禳星祭斗。帐外,姜维率穿青之士严密巡视。这一系列的设计,布局,表演让戏的开场提高了艺术品位,深化了规定情景。 在悠沉,哀痛的音乐渲染下,这段凄婉而悲怆的阴司板大段唱腔中,集中描绘了诸葛亮“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六出祁山,南征北战,为匡复汉室”的感慨回顾。 段艺兵先生的这段唱腔,悠沉委婉,韵味绵长,刚柔相济,徐急有致,强弱得体,断连合宜的行腔,层层深入,细腻而深刻,一句“曹孟德领大兵八十三万”不仅高过行云,激情愤慨,下半句且跌宕曲折,凝重深厚,生动鲜活,也正是段艺兵先生运用情真意切的优美韵味,声情并茂的唱腔艺术魅力,塑造出完美而感人至深的舞台人物形象。 段艺兵先生准确而生动的掌握表达了孔明在这出戏中复杂的心态,和“神”、“形”的表演。 如在《祭灯》一场中,他面对外有强敌大军对垒,内有魏延谋反,他又积劳成疾,吐血不止,如有闪失内外夹击,必生祸患,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机关头,不意将星欲坠,阳寿将终,段艺兵先生的表演则是镇定自若,稳操胜券,尚存一息希望,愿祭灯成功,曲延阳寿。 在魏延急报军情,煽灭“命灯”时,孔明如迅雷击顶,目惊心碎,见魏延跪拜案下时,心火上攻双袖摔下,怒目视延,全身颤抖,瞬息眼神变化,转怒为常,当姜维掌剑欲杀延时,孔明急止,叹息:“生死有常,难逃定数,不可得而禳也,延乃先帝托孤老臣,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千万不可…”。孔明已知生命垂危,扶病安排后事托印五丈塬… 又如在《托印》一场中,孔明的造型,神情和《祭灯》有着明显变化,前一场是道冠,八卦衣,麻三 ,现上场则是相帽黑蟒 ,银鬓白三须,面色枯黄苍白,神志恍惚,摇摇欲坠,命在旦夕之态,他行步艰难,二童子搀扶左右,强挣扎拔动无力的双腿,气喘气短的呼吸着,搀扶行至姜维、杨仪面前时,眼中含泪,目光昏花,头首微微抖动,表现出自己命在垂危,与患难与共的忠臣良将,既要永别,胸有千言万语,倾吐不尽的哀伤切痛…。当搀扶他行至“怀揣久反”的魏延前时,他既表现出“恶气上涌,眉锁目瞪,两眼发出利剑般的寒光逼视反贼,切齿含恨发出哼、哼、哼!!!的冷笑声,含义是:“尔蓄谋叛逆,只能是白日做梦,枉费心机…”。 当孔明坐于帐内,说诗,念白时,表现出气息奄奄,体弱呻吟之语气,说道“六出祁山把命丧”,表现出无限饮恨与遗憾,忧怨叹息,说道:“保国如同啊…”这段富有深情的表演与念白,是对“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真实刻画。段艺兵先生对孔明的一系列生动、鲜活的表演,将其神贯其形,令其神行相融、相化、相合。把汉大丞相诸葛孔明一生欲竭忠尽力,重兴汉室,六出祁山兴兵北伐,怎乃病入膏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烈楷模形象的鲜活完美塑造,成为感人至深的精湛艺术。 段艺兵先生灵性生动的精妙表演,把舞台人物不断升华,飞跃。加上他的灵感悟化,把孔明这个人物塑造到一个高品位的艺术层次。 段艺兵先生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六年底,这四年曾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工作,演出了《赵氏孤儿》中的杵臼,程婴,《窦娥冤》中的窦天章,《赵五娘吃糠》中的张大公,《铡美案》中的韩琪,《忠保国》中杨波,并在由他亲自执导排练的《葫芦峪》担任主演孔明。折子戏演出了《祭灵》,《放饭》等,并给青年演员武永安排导了参加全省参赛剧目《古城会》,剧目荣获表演二等奖。 段艺兵先生在这四年中,博采众长,不断研究,总结,实践,在这个秦腔最高学府中受到各个名家的熏陶、感染切磋,使他的艺术造诣受到极大的升华与锤炼。同时,他的舞台艺术,受到专家、同行、及广大观众戏迷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誉。 段艺兵先生说:“作为一个戏曲演员,必须诚挚信守艺术规律,艺术是一门科学,凡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而艺术规律包括着方方面面,其中首要的一条规律就是: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起码标准必须做到:声情并茂,声与情,声是枝,情是根,声是流,情是源。无声则成无枝之木,无源之水,无情,则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故声须圆、须美,情须深须真。” 二要做到:“形神兼备”,无神之形,情同断魂之尸,无形之神;犹如失壳之魅,只有形神兼备,内外合一,方能完美地塑造出既有筋骨又有血肉的人物形象。 段艺兵先生正是彻悟其道,深辨其理,并身体力行,把“声情并茂”,“形神兼备”,作为他自己塑造角色的灵魂,并把全面遵循艺术规律作为他自己演戏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所塑造的舞台人物优美之至,灵性生动,活龙活现。 “出人、出戏”是办团之本。尊重知识,爱惜人才,不断吸收、发现、举荐培养尖子人才和年轻学员茁壮成长,是专业表演艺术团体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关系到剧团繁荣兴旺,后继有人的大事。 段艺兵先生在任北道区秦剧团(现麦积区秦剧团)团长期间,引进,举荐,招收了青年新秀演员刘海荣、王建军、张锁霞、王安宁等,在天水市任业务副团长期间,引进举荐招收了凌养田、蒋盛茂、黄来旺、景国庆等,这些人材的引进,对剧团的队伍建设,艺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为了繁荣剧目,“出人”、“出戏”,为北道秦剧团和市秦剧团排练剧目:《金沙滩》、《葫芦峪》、《下河东》、《斩黄袍》、《杨门女将》、《赵氏孤儿》、《狸猫换太子》、《金麒麟》、《生死牌》、《黄河阵》、《哑女告状》,《窦娥冤》等30多本,并整理、加工、恢复传统剧目,保证日常演出年年更新,培养青年演员茁壮成长。 段艺兵先生在任天水秦剧团业务团长时曾提出“出戏”是办团之本,“出人”是兴团之源,“多演出是立团之宗旨,繁荣创作,多出精品,才有市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材才能脱颖而出,人材聚集,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多演出”,才能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颠扑不破不破的艺术规律,科学真理,只有这样才能把“两为”方向,“双百”方针落到实处。 在市委领导和市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关怀爱护下,在剧团领导班子团结奋进,共同努力下,秦剧团业务工作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狠抓演职人员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以制度为准则,用纪律作保证,繁荣创作、提高艺术质量,充分调动演职人员艺术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他年虽已五十多岁,仍能身先士卒,带领全团上山下乡,战严寒,斗酷暑,顶风冒雪,巡回天水五县两区及陕、甘等地,年均演出200场以上。 段艺兵先生当时面对旧体制“大锅饭”的弊病,松、散、懒的状况和设备陈旧、简陋、经费短缺等问题。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班子成员迎难而上,一方面引导大家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增强了优胜劣汰的迫切感,同时开展整章建制、奖勤罚懒,以制度为准则,用纪律作保证,抓考勤促排练,制定演职人员岗位职责,彻底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恶习,树立“团兴我荣、团衰我耻”的主人翁姿态,倡导分啥干啥、干啥的把啥干好的优良职业道德,通过一系列举措,统一了思想,更新了理念,为业务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00一年十一月,为了排导新剧目,面对资金紧缺情况,段艺兵先生拿出自己的存折一万多元添置道具,制作布景,在18天内由段艺兵先生亲自执导,排出了大型神话剧《黄河阵》,连演数场,每场观众爆满,掌声雷动,振兴了团威,赢得了声誉,得到戏迷观众的热情赞誉和一致好评。又先后排练了《攀龙附凤》、恢复整理和新排剧目12本,通过剧目繁荣,满足了观众需求,又振奋了士气,坚定了信念,初步改变了剧团的被动局面。 段艺兵先生说:只有坚持改革才能增强活力,才能发展、前进,才能生存。 段艺兵先生在任业务团长期间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先进的思想育人,用精美的艺术鼓舞人,把多演出,演好戏作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神圣使命和天职。 必须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以观众为“上帝”的理念。观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把“戏比天大”全心全意为观众奉献精美的舞台艺术,作为每个演职人员的行动准则,并严格要求,对演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把提高艺术质量作为业务工作的永恒主题。 他又说:剧团必须坚持不懈的大练基本功,把练曲、练唱、苦练“四功”、“五法”形成风气、制度化,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苦练出精品,拼搏求索,攀登艺术高峰作为每个演职人员的奋斗目标。 只有讲究质量,艺术精湛才能深深震撼观众,获得赞誉和好评。如段艺兵先生带团赴宝鸡市演出时,当地戏迷观众自发在舞台两边悬挂巨幅对联:上书:“戏好口碑好,艺高赞声高”, 段艺兵先生还在工作之余重视关怀年轻演员的艺术成长,曾为现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谭建勋、刘随社、康建海、武永安,尚友社的王宏义,易俗社的吕秋娟、梁安建,兰州市的王建军、勾彪,咸阳大众剧团的韩玉岚,宝鸡市人民剧团的于福庆、崔火焱、冯涛,北道区秦剧团的王俊杰、天水市秦的刘维新、凌养田、赵伟、黄来旺等演员传授技艺,排练剧目。并为众多的业余爱好者进行辅导、排练,关心扶持群众文化及秦腔爱好者的艺术发展。 段艺兵先生的代表剧目:《灵堂启箭》、《走雪》、《葫芦峪》全本,《赶坡》片段,曾先后在“秦之声”栏目录像,多次播放。由他主演的《金沙滩》、《祭灵》等被甘肃省广播电台录音播放。由他主演的《放饭》《祭灵》《走雪》《二堂舍子》《葫芦峪》、《斩韩信》《抗旨》、《忠保国》等剧目分别由广州中凯音像公司、甘肃百通音像公司录像发行;受到专家、同行及广大戏迷观众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誉。 段艺兵先生的精湛、优美舞台艺术红及天水,享誉陕、甘,是甘肃天水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宝贵财富,他对秦腔事业的执著、探索以及坚忍不拔的惊人毅力,苦练“四功”“五法”的勤奋精神,是年轻一代戏曲演员的学习榜样。他拼搏进取,刻苦攻克艺术技巧,使:“戏”“技”融汇,形、神合一,声情并茂地运用唱腔艺术,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实践经验,也是戏曲演员的成功之路。 他神采各异、栩栩如生的舞台人物形象和奇妙优美的艺术魅力,在专家同行及广大戏迷朋友中铭心长留,传为佳话,是我们甘肃和天水人民的骄傲。 在这热烈庆贺秦腔表演艺术家段艺兵先生从艺五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祝贺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永葆艺术青春,宝刀不老,健康长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