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短耳鸮 |
释义 | 短耳鸮(学名:Asio flammeus)是鸮形目鸱鸮科的鸟类。体矮,体长约40公分,面盘明显。是分布最广的鸮类之一,分布自北极的周围到北温带,见于夏威夷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可迁徙到更南的地方。耳羽束退化不明显。上体褐色缀以白斑,下体浅色具胸纹。栖息于开阔田野,白天亦常见。成群营巢于地面。以小鼠、鸟类、昆虫和蛙类为食。 中文学名:短耳鸮 别称:夜猫子 猫头鹰 胡勒-依巴拉格 田猫王 短耳猫头鹰 小耳木兔 界:动物界 目:鸮形目STRIGIFORMES 科:鸱鸮科Strigidae 属:耳鸮属Asio 种:flammeus 同物异名:Strix flammeusPontoppidan,1763 物种命名人:Pontoppidan 命名年代:1763 英文俗名:Short-eared Owl 形态短耳鴞体长35一38厘米,体重326—450克。体形与长耳鴞很相似,但耳羽簇比长耳鴞短得多,很不明显,黑褐色,具棕色羽缘。面盘显著,眼周黑色,眼先及内侧眉斑白色,面盘余部棕黄色而杂以黑色羽干纹。皱领白色。上体为棕黄色,有黑色和皮黄色的斑点及条纹,下体为棕黄色,具黑色的羽干纹,但羽干纹不分支形成横斑。跗跖和趾被羽为棕黄色。虹膜金黄色,嘴和爪黑色。 分布短耳鸮在国外分布于欧洲、非洲背部、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在我国繁殖于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和辽宁,越冬时几乎见于全国各地。 习性短耳鸮栖息于低山、丘陵、苔原、荒漠、平原、沼泽、湖岸和草地等各类生境中。尤以开阔平原草地、沼泽和湖岸地带较多见。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和猎食,但也常在白天活动,平时多栖息于地上或潜伏于草丛中,很少栖于树上。飞行时不慌不忙,不高飞,多贴地面飞行。常在一阵鼓翼飞翔后又伴随着一阵滑翔,二者常常交替进行,繁殖期间常一边飞翔一边呜叫,其声似“不一不一不一”,反复重复多次。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小鸟、蜥蜴、昆虫等,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它也是控制鼠害的能手,捕鼠本领比起长耳 来毫不逊色。有人曾对40只短耳鸮极其幼鸟的食量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在100多天中,共吃掉了44000多只鼠类。短耳鴞俗称仓鴞,又因为耳羽短于长耳鴞,为此,又叫小耳木兔、短耳猫,是苏州地区的冬候鸟,留居日150天左右。它们不喜欢上树,主要栖息在山林的灌木丛和草丛中,爱结成小群集居;整夜外出活动,常贴近地面滑翔,悄然无声,轻颖自如穿行在山野田间,捕食各种鸟、鼠类,不到凌晨决不返回原地。依据动物学家对短耳 每天中午吐出的食物残团分析,食物中鼠类占89.4%,中小型鸟类占6.8%,鼩鼱占3.8%。每个食物残团内,平均有2~3只小动物,倘以长江下游地区留居5个月计算,每头短耳鴞在越冬期间就能捕杀345只小型鸟、兽、其中鼠内的重要天敌之一,是人类灭鼠的得力助手。为此,必须大力开展宣传鴞类的益处,进一步纠正民间对它们所持有的反感观念,切实做好保护工作。短耳 不但是我国Ⅱ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保护鸟类 叫声:飞行时发出kee-aw吠声,似打喷嚏。 夜晚,每当人们听到短耳 低缓的kau-kau声,总会令人产生一种不愉快甚至不寒而栗的恐惧感,认为闻得“不祥”之鸟的啼鸣,就可能会有不测的祸事降身。显然,这是由于大家对 类的其貌不扬、行踪诡秘和鸣声凄厉所引起的恶感,其实却是因误解而使它蒙受了不白之冤。 繁殖繁殖期为4一6月。通常营巢于沼泽附近的地面草丛中,也见在次生阔叶林内朽木洞中营巢。巢通常由枯草构成。每窝产卵3一8枚,偶尔多至10枚,甚至14枚,一般为4一6枚,卵白色,卵圆形。雌鸟孵卵。孵化期为24一28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大约经过24一27天即可飞翔。 濒危等级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