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渡仙桥
释义

简介

渡仙桥有3个义项:

1 安徽天柱山渡仙桥

地理环境

“渡仙桥”,又名“试心桥”,五尺多长的石桥高悬云天,桥下万丈深渊,远视甚为骇人。胆怯者望而止步。

天柱山四季有景,四季可游,但以每年春、夏、秋为佳。天柱山为季风北亚热带气候带,森林茂密,环境幽静,冬暖夏凉,是避暑休闲胜地。年平均气温偏低,在 9.5℃左右,历年夏季绝对最高温度为29℃,历年冬季绝对最低温度为-13.4℃年。年较差(夏季最高月温度与冬季最低月温度之差)也偏小,一般为 22.3℃。天柱山日照时数偏少,年平均日照时数多在2000小时以下。多云雾,全年平均雾日可占三分之二,在250天左右,最多可达300天,最少也有 200天。年平均无霜期约240天。天柱山雾凇多发生在海拔1000米以上。每年10月至次年5月都可见。

天柱山历年平均降水量最高曾达1900毫米,一年中最多降水日数可达150天左右。日降水量等于或大于10毫米的日数为55天。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夏季(6~8月)降水多,春季(3 —5月)次之,秋季(9—11月)较少,冬季(12月一翌年2月)最少。每年6、7月间,天柱山出现“梅雨”期。平均梅雨期24天。天柱山经常出现雷暴雨,尤其是7、8月,年平均近50日。一年中约有6个月可见降雪,从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降雪期长、降雪量大。每年5~8月,时有冰雹出现。海拔 600米以上的冬季连阴雨,会出现大面积的冻雨。

景观特色

天柱山所以声名卓著,原因有二。一是南临中国水上交通大动脉长江,东南距长江沿岸名城安庆八十公里,交通方便,登临较易。历代到天柱山游历的文人骚士,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章。二是山势崔嵬,群峰兀立,危崖罗列。有天柱、飞来等四十二峰,有麒麟、熔药等十六岩,有霹雳、鹦鹉等五十三怪石,有试心、千丈等十七崖,有宝公、司元等二十五洞,还有十八岭、十三井、七关、八池、四十八寨等。天柱山,山峻石奇,林茂泉清,飞瀑高悬,幽深瑰丽。《天柱山志》称天柱山“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天柱山怪石或如雄狮卧地,或如天狗望月,或如鹦鹉翻飞,或如鲸鱼遨游,惟妙惟肖,极鬼斧神工之妙。更为难得的是,飞瀑流泉遍及全山,每逢雨后,幽嶂深谷之中,清泉浩浩而出,喷雪吐玉,极为壮观。可见,奇绝的自然风光是天柱山出名的主要原因。 三祖寺是天柱山游览区第一名胜,始建于南梁。相传,南朝名僧宝志和尚就是三祖寺的开山始祖。寺附近有宝公洞、卓锡泉等胜迹。洞为宝志和尚所居,泉为宝志和尚所掘。

隋时,又有僧璨来此庙主持,庙宇也逐渐扩大。僧璨为佛教禅宗第三传。三祖寺之名即源于此。据说,后来僧璨弹师在寺前大树下“立化”而逝。现寺前有立化塔,供人参观。

三祖寺又称山谷寺。寺西有大石累累的山谷。谷侧陡岩直立,谷中流水潺暖,松竹蔽天遮日,风景优美,是三祖寺附近著名风景点,称“山谷流泉”。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在此盘桓读书,迷恋山谷秀色,遂自称“山谷道人”。他有诗记叙山谷流泉胜景。“水泠泠而北去,山靡靡以傍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

山麓的石牛溪,两岸岩壁陡峭但不甚高,谷底基岩起伏,流水淙淙,山谷宽而较幽闭,唯南面随溪开敞。山谷间有石洞,石洞前有一巨石状如卧牛,称“石牛古洞”。就在这小溪的岸边石壁上布满了石刻,约200米长的“石牛谷”内有石刻文字二百八十余处,包括唐宋至民初而尤以宋代为多。其中多有名家的作品如唐代的李翱、李德修、宋代的王安石、黄庭坚,明代的胡瓒宗等,堪称历代石刻文字之精萃。与黄庭坚同代画家李公麟所绘的黄庭坚坐于石牛上的画像就刻在一块大石上,现仍清晰可见。黄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李是同时期的绘画名手。这一刻石是国内罕见的古代诗画刻石,有较高文物价值。附近花树繁茂、幽谷流泉。

石牛溪以东有山谷寺、祭岳后、真源宫遗址等名胜。山谷寺亦名三祖寺,是天柱山最著名古刹,始建于南梁,隋代禅宗三祖僧桀曾来寺说法。寺内建筑很多,现仅存藏经楼、偏房数间和屹立于寺内的觉寂塔。寺西的大石累累的山谷即石牛谷,北宋诗人黄庭坚深恋谷中景色,常坐石上读书赋诗并自称“山谷道人”。

觉寂塔即三祖寺塔,始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今塔为明嘉靖时重修,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塔高约三十米,为八角七层的楼阁式建筑,斗拱飞檐,风铃悦耳。据载,塔壁曾刻有唐诗人杜牧游历三祖寺诗,现已无存。觉寂塔塔心中空,有石阶可以登临。 天柱山诸峰中,最高、最大、最奇者要数天柱一峰。天柱峰俗称“笋子尖”,深居山区的中心地带,它孤峰突起,横出天外,通体石骨浮青,宛若擎天玉柱。山峰拔地八百米,奇峭无双。唐诗人白居易有诗赞道:“天柱一蜂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由于山体的阶台状结构,最高峰天柱峰在山麓是看不见的。待到爬完1770级的“天梯”登上第三层台地的拜岳后,眼前突然呈现一峰拔地通天而起,这便是著名的“中天一柱”的独特景观。站在峰下仰望,只见天柱峰通体裸露无土,石骨嶙峋,直上云端,大有超凡出尘之态势。它的坡度极陡峭,一般游人可望而不可攀登,为其它名山所罕见,故有“天柱归来不看峰”的说法。在绝壁间有前人摩崖石刻“孤立擎霄”、“中天一柱”等横书其上,“顶天立地”直书其下,气魄宏伟。天柱峰海拔1900米,为安徽诸峰之冠,天柱之名果不虚传。

屹然天一柱,雄镇斡维功。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 天柱峰以南集中了天柱山著名险峰,诸峰竞秀亦各具美姿。诸如飞采峰、天狮峰、莲花峰、覆盆峰、观音峰、黑虎峰等。

飞来峰极为别致,通体没有裂纹,光洁圆润如玉。飞来峰顶横卧一块扁平的巨石,周长约七十米,高约三米,直径约20米,边缘有褶如帽,如冠似盖,象是从天外飞来,使人称奇,称为“飞来石”。飞来峰在天柱诸峰中名列第二,附近的“雪崖瀑”,高达数百米的白练自半空中轰然而下,蔚为壮观。附近的雪崖瀑高达数百米,从高空跌落而下,蔚为壮观。

天柱第三峰是巨狮蹲踞的天狮峰,其峰顶有石,称“狮石”。狮口伸出一长石,其状如舌,称“崖舌石”。天狮峰与覆盆峰间,为一狭涧,上凌霄汉,下不见底,称“门”。

莲花峰状若莲花,峰下的马祖庵,又称佛光寺,始建于唐。庵附近花树争荣,奇石罗陈,状物肖人,无不奇绝。三间庵房的马祖庵本身就建在一块高约百余米的“麒麟岩”上。

天池峰顶的渡仙桥是天柱山又一奇观。在高高的山顶上,巨崖中开,中架二石,阔仅五米,下临深谷。人行其上,胆战心惊,没有胆量和意志不坚的人,难跨此桥,故又称“试心桥”。桥畔有泉,久旱不涸,称“天池中峰名即源于此。

渡仙桥南有司元洞。洞顶横石如城,其大无比,洞中可容万人。洞口有前人雕凿的石梯、石栏、石床、石桌、石登、石灶等;精致实用,可想可宿,可炊可烹。闲坐洞中看奇峰吞月,星斗临窗,悠然自得,好不惬意。

回环诸峰的天柱松,扎根岩缝之中,盘根错节,各显异态,引人入胜不亚于黄山松。天柱晴雪和云海为天柱山两大美景。晴雪非雪,乃露出于绿荫丛中的白色石英砂岩。在阳光照射下,晶莹似雪,故明人诗曰:“千年万年雪不消,五月六月寒常住。”

西关寨在天柱峰之东南,为南宋农民义军英雄刘源结寨抗元的大本营遗址,有刘源自题石刻可供凭吊。明末的朱统锜、余公亮也在此处举“反清复明”的旗帜。这里悬崖千仞、怪石竞奇,有鸟道一线可通古岳绝顶。西关寨居高临下,形势十分险要,石壁上尚完好地保存着刘源亲自题写的石刻纪事文(《天柱山志》):

大宋咸淳元年,奉本朝阃命措厝山寨,保聚生民拾万余众,箚历拾余年。北朝军马累次攻打,保守无虞。民户春耕,冬则入寨。寨长同安郡土豪刘源叔清、鼎建统制宁宗达崇道。

天柱山南麓七公里处,有薛岗山古文化遗址。总面积六万多平方米,先后发掘出土文物三千余件。这些出土文物可分为石器、陶器和玉器三大类。其中光泽晶莹的十三孔石刀、中空有丸、摇之有声的陶球,精美的玉环、玉块等都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珍品。这里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及我国诸文化的源流关系,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天柱山东麓的小吏港、焦家畈是我国最早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生地。现尚存孔雀台、刘氏墓等遗迹,供游人凭吊。

天柱山旅游资源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现已将天柱山区划分为梅城、野寨、玉镜、马祖、良药、东关、飞来、主峰等八个风景小区。

2 安徽黄山渡仙桥

渡仙桥原名“断凡桥”。位于黄山风景区登玉屏峰道中“一线天”下,过小心坡后转身即至。为一单孔石桥,横跨在两峰之间。长4米,宽2米。相传以前有位扶贫济穷的老药农被官兵追杀至此,面对深渊叹道:“我种药行善,反遭恶报,这世上还有公理吗?”他话音刚落,白云深处突然降下一座石桥,老药农大喜,踏桥而过,即成种药仙翁;而官兵追至桥上,则一个个跌入深渊,粉身碎骨。后人便将此桥命名为“渡仙桥”。

关于此桥,还有一说:明代普门和尚第一次登玉屏峰时,刚过卧龙涧,登上小心坡,突然一声巨响,岩石中断,裂开了一条深涧陡谷。普门无法越过,只得靠在一株大松树上,边休息边打主意。朦胧中,似有人自称黄山山神,暗示他说,相助者即在身边。他惊醒后,并不见有相助之人,身旁只有老松一株。他望着这又粗又高的松树,豁然醒悟:原来相助者就是你呀。于是他苦战一夜,终于将松树砍断,松树顺势倒下,恰好架到断岩的另一边,成了天然独木桥。普门便越桥而过,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后人即称此桥为“断凡桥”,并将它拓宽加固,更名“渡仙桥”,供人通行。桥北悬崖上刻有“渡仙桥”三字,为清乾隆年间临河程徽梁所书。建国后,方在旧址上架起新的石桥。在此处驻足,既可遥观天都峰的奇伟,又可凝视“一线天”的峭拔。

3 贵州遵义四洞沟渡仙桥

渡仙桥位于遵义赤水四洞景区前公路左侧,原永河乡政府对面半山坡,高于公里30米,锯闵溪嘴500米,是一座横跨于冲沟之上的天然石桥。桥身是一条长20米,宽3米,厚2米左右的由丹霞砂岩经流水节理崩塌而成的巨石桥,桥高6.2米,桥体坚固,桥面平整,周围翠竹荫蔽,桥下流水潺潺。

当地人传说:有德、孝之人走桥上过,即有飘飘欲仙之感。心术不正之人,不可过此桥,如过桥,不但不能成仙,反而要遭“报应”,因此称之为“渡仙桥”。中外专家学者实地考究后盛赞这一景观“全国罕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3:4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