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渡水腰舟 |
释义 | 海南黎族渡水腰舟,又称渡水葫芦,葫芦舟。渡水腰舟是人类战胜洪水最古老、最简单的浮具,由浮具又发展为筏具,最后演化为船只的发明。 申遗项目海南黎族渡水腰舟,2007年8月份,渡水腰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家“申遗”。 史前活化石在“申遗”的过程中,专家再次对渡水腰舟进行考察,专家一致认为,黎族渡水腰舟是研究史前水上交通的“活化石”。腰舟对船只的发明有重要影响,因为腰舟是人类战胜洪水最古老、最简单的浮具,由浮具又发展为筏具,最后演化为船只。渡水腰舟在黎族地区的发展演变,为研究部分民族的人文历史、地理气候、起源分布迁徙交流等,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佐证。 分布昌化江流域1990年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到五指山地区进行一次黎族文化考察,在一个村子的茅草房里,他发现了一个偌大的葫芦,上面还编著藤条将葫芦缠绕,符策超经仔细询问村民才知道这是过河渡水时用的。渡水腰舟,从那时开始走进他的视野,他开始认真关注起这个渡水的用具。 在之后的日子里,符策超发现,在海南西部昌化江流域的村庄,渡水腰舟几乎是随处可见。 海南东方市江边乡,也许正是因为地处昌化江边上,得名江边乡。古老的昌化江静静的流淌着,丰富的水系养育了沿岸的儿女,沿河而居,成为黎族先民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最好的保障,就在江边乡各个黎族村落,我们都发现了渡水腰舟。 2008年4月的一天,在江边乡的白查村,村民符阿祝从茅草房的屋顶上取下挂着的葫芦,一边抖落上面的灰尘,一边介绍说,早在十多年前,村里还家家户户都有这东西,现在少见了。小的时候,父亲就教他使用这东西,每次上山砍柴或打猎,要渡过昌化江的时候,就背上这葫芦,轻便又实用。 记者看到眼前的这个圆形葫芦,外面以竹篾或藤网罩兜住,上有提梁,下有圈足,内心感叹聪明的黎族人民竟然能把它作为水上交通工具。 操作方法一种是用一只手臂挟住葫芦,另一只手和双脚划水,类似侧泳姿态;另一种是把葫芦置于头前,双手抓住葫芦上的竹篾或藤网套,双腿上下交替击水。由此看出葫芦舟上的竹、藤网套,不仅是起保护作用,利于放置,还便于操作时掌控。 运载工具值得注意的是,黎族的葫芦舟,不单是过河的浮具,也是一种简单的运载工具。因为黎族的葫芦舟上部皆开口,口径10至13厘米,外套以皮盖。皮盖制作很特殊,即在葫芦舟做好以后,取一块泡软的水牛皮,将葫芦口包紧,用绳扎住。待水牛皮干后取下,割掉毛边,就是一个倒扣的皮盖了。过江时,游者把怕湿的衣服、干粮等物装在葫芦内,然后加盖,即使遇到风吹浪打,葫芦内的衣物也不会受潮。抵达彼岸后,又从葫芦里取出衣物,穿上,又背着葫芦赶路了。 历史在1992年至1995年期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宋兆麟在五指山从事一个热带雨林与黎族文化相关联的课题研究,对黎族以葫芦为浮具也作了详细调查。 宋兆麟分析,黎族是一个海岛民族,其主体来自大陆的越人,随着周边其他岛屿居民的迁入,久而久之与黎族相互融合,最终黎族逐渐长于同海洋打交道,同时,海南岛内江河纵横,黎族在捕捞、狩猎、农耕等生产活动中,也常常遇到江河的阻隔。因此,黎族从古代起就利用各种水上交通工具,征服江河,谋取生存。 人类在水上使用的交通工具,最早并不是船,而是漂浮工具。当时生产力极端低下,还不会制作独木舟、竹筏,而是利用一些浮力很大的物体作为水上交通工具,葫芦就是最早为人类所应用的漂浮工具。 专家分析,渡水腰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受经济类型和地理环境制约,流行于江河湖泊地区,为捕捞和农业民族所保留,是黎族特有的原始渡水工具之一,是研究史前水上交通的“活化石”。 宋兆麟在海南曾沿昌化江及其支流走访了二十多个村寨,凡是依江河而居的黎族村民,每户都收藏有三、四个葫芦舟,挂在房槽下,有些葫芦舟已使用两、三代人,油光可鉴。宋兆麟曾向黎族村民探问道:“可以卖给我们一件吗?带回北京展览。”主人说:“这是不能卖的,我们过江少不了它。”由此可见主人对葫芦舟爱惜备至,因为葫芦舟是他们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利器。 考证我国是葫芦的起源地,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已出土了葫芦皮、葫芦子,属于人工栽培性质,这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中华民族的先人已经种植和应用葫芦了,其中应该包括利用葫芦的浮力作为渡水的工具。 从文献上看,葫芦在先秦时期首先是重要的水上工具。《诗·匏有苦叶》云:“匏有苦叶,济有深涉。” 《歇冠子·学问篇》:“歇冠子曰‘中河失船,一壶千斤,贵贱无常’”。陆佃注曰:“壶,瓠也。佩之可济涉,南人谓之腰舟。”壶、瓠,均为葫芦,渡水时佩带在腰上,可以增加浮力,帮助人在水中游渡,故南方人称其为‘腰舟’”。 清《琼州黎民图·涉水图》,诗曰:“黎母山头骤飞淙,瓠瓜作楫逐湍泷,情形性习宜泅渡,王政无庸议岁杠”。注文解释:“黎(地)中溪水最多,每遇大流急势难涉,黎人往来山际,辄用绝大壶芦带于身间,至于溪流涨处,则双手抱之浮水而过,虽善洇者不能如其绝捷,亦有于山中取竹,来作一捆,藉其浮势,夹挈而渡者”。 渡水腰舟是最早的渡水工具之一并不是孤证 关于黎族的渡水腰舟是最早的渡水工具之一,并不是孤证,还有很多有关资料:台湾土著民族也使用葫芦船,从《番俗图》上看,是挟在腋下过海的,与黎族头一种使用方法不谋而合。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除使用圆形葫芦过江外,还把若干细腰葫芦串拴起来,扎在腰部,也能帮助人顺利过江。哀牢山下的札杜江地区的彝族过江或捕鱼时,要在腰部拴一或几个葫芦,前者较大,以网套罩之,后者较小,用绳串起来,可以增加浮力。 广东沿海客家人在下海捕鱼时,往往会把葫芦系在小孩背上,一旦小孩落水,葫芦会把小孩漂起来,为大人前往抢救提供方便。 中国南部的一些省份在过往历史中曾有过众多民族使用葫芦渡水,如今却只有在海南黎族还能找到这种原始的渡水工具,2007年,我省把渡水腰舟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家申报,让许多专家学者惊叹的是为何至今海南黎族地区还存在着这种原始的渡水工具。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海昌说,海南岛的中南部是黎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该地区高温多雨,黎族地区的众多河流多为暴涨暴落。每当山洪暴发时,两岸之间的交通即告断绝。这时只有靠抱着葫芦瓜壳浮水过河比较安全。同时,这一地区内分布着万泉河、南渡江、昌化江等几条大河,村民沿河而居,大河阻断了两岸的交通,使用渡水葫芦过河,较为方便,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同时,由于渡水葫芦携带较为方便,所以保留至今。 但随着海南省中部地区现代桥梁和船只的发展和普及使用,“以瓠济水”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渡水葫芦只能以图像或神话般的形象保存在历史书籍或民间文学之中。 据省博物馆研究员王恩介绍,黎族渡水腰舟是研究史前水上交通的“活化石”。渡水腰舟对船只的发明有重要影响。因为渡水腰舟是人类战胜洪水最古老、最简单的浮具,由浮具又发展为筏具,最后演化为船只的发明。渡水腰舟将为我们研究部分民族的人文历史、地理气候、起源分布迁徙交流等,提供有价值的实物佐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