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杜李 |
释义 | 杜李(1916~1991),原名杜志良,原中共大连市书记。河南济原人,穷苦农民家庭出身。1933年越级考入县立乡村师范。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积极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历任党小组长、党支部宣传委员、济源县特支书记。1936年因叛徒出卖受到国民党通缉,遂到西安讨饭。1936年底赴陕北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转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战爆发后到抗日敌后根据地工作。曾任中共太康县委书记,淮南区游击队总队长,中央食品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司长。1957年担任大连医学院党委书记。文革中遭受迫害。1973-1982年任中共大连市委常委、书记等职务。 人物简介杜李(1916~1991),原名杜志良,化名杜力生、杜李生,原中共大连市书记。12月26日出生于河南省济原县杜八联蓼村穷苦农民家庭。小时候常受到父母“财主太可恶,穷人真可怜”的教诲,期盼他用功读书,长大成人,学得本领,兴家立业。幼年时,得到姑母的资助,才得以到太山庙小学读书。因学习成绩好,1933年夏(六年级时)越级考入县立乡村师范。此间因吃不起学校伙食,便在夜间出出打工,给印书馆抄写石印糊口,曾被迫两次休学,最后退学。 生平阅历1935年初,杜李在亲戚帮助下,在本村小学做教师工作。期间,因提倡学习新文化,和一些进步青年公演话剧,密写传单,宣传民主思想,不到半年便被学校辞退。同年10月,杜李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在家乡积极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历任党小组长、党支部宣传委员、济源县特支书记。在国民党白色恐下,靠自己想办法解决了地下党的活动经费和个人生活,工作和生活极其艰险困苦。1936年,因被叛徒出卖,受到国民党的通缉,在家乡不能公开露面,遂到西安讨饭,到临潼当苦工,遭人打骂,受人欺压。1936年底,他几经周折,终于赴陕北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方面军教导团集训后,转入抗日军政大学十三队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杜李到抗日敌后根据地边区工作,穿插活动在敌人各个据点之间,和敌人短兵相接,曾数次被敌人包围袭击,经拼搏突围。当时由于我党只有武装没有政权,衣食和武器弹药供应全靠从敌人手中夺来解决,常常是有上顿,没下顿。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始终坚定地跟着共产党干革命。从抗日战争到五十年代中期,他历任中共太康县委书记,新四军五支队教导大队教导员,淮南区游击总队总队长,仪杨县县长,中共来安县委书记,淮北盐场特委书记,两淮盐务管理局局长,盐警总队政委,华东盐务局局长,中央轻工业部供销总局副局长,中央食品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司长。 1957年底,杜李调到大连工作,担任大连医学院党委书记。1962年10月,任大连市委文教部副部长,不久即任该部部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政治迫害。1970年春平反后,任中共大连市委文教组组长,市委常委。1973年3月,任中共大连市委常委、旅大市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4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大连市委书记。1982年9月至1983年3月,任中共大连市委顾问。期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政治文章,阐述革命道理。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更好地为党工作,他充分利用时间,经常“开夜车”、“开早车”学习,有时甚至半夜起床,学习两个小时后再睡。他教育后代不要忘本,要勤奋,要破除私心,希望他们都能写出一部光辉的史诗。著有《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工作方法与工作作风》、《党的群众路线》、《轻工业产品销售工作》、《论群众路线》等。 1991年12月23日,杜李因病于大连逝世,终年75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