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读三国话管理 |
释义 | 《读三国话管理》中的案例主要来源于东汉末期和三国时期史书中所记述的历史事件,也有一些来源于《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故事。《三国演义》中的部分故事情节是忠于历史的,也有对历史事件进行文学艺术加工,还有部分故事情节是虚构的。无论是经过艺术的处理,还是对故事情节的虚构,都蕴含着作者的智慧,其中亦有不少能为管理者提供参考的内容,所以,本书也把小说中一些故事作为案例来引用。 基本信息书名:《读三国话管理》 作者:童昌森 ISBN:10位[7810678396]13位[9787810678391] 出版社: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 定价:¥32.00元 内容提要历史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材,它可以使今人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使今人从前人那里学到经验和教训。自古至今,从中到外,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就是我们的前人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并传承下来的精华。我们从古人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出发闲话管理,意在有助于推陈出新,有助于形成符合现代情势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 管理是一种实践活动,所以我们讨论管理就要从前人的管理实践入手。 前人管理实践的重要纪录应该是史书的记述,尽管史书的记述中也有史家加工的成分,但毕竟还是最接近前人实践事实的材料。所以,以史书的记述为讨论管理的案例是比较有意义的。小说《三国演义》的情节有忠于历史事件的,也有对历史事件进行艺术的加工处理的,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无论是在经过艺术处理的还是在虚构的故事情节中都蕴含着作者的智慧,其中亦有不少能为管理提供参考的内容,所以本书也把小说描写的一些故事作为案例引用。 作者简介童昌森,男,浙江黄岩人。著有《怎样学习》、《成功的证明》(江苏教育出版社),《闲文絮语》(宁波出版社);主编教育类著作数本(西南交大出版社等)。发表管理类、教育类文章数十篇;另有诗词作品发表。 目录第一章让理念之光指引管理 一、为政者当体仁 1.仁者成,不仁者亡 2.为政务必顺民心 3.不唯上,只为民 4.得民心者成大事 …… 书摘危难之际见真情 《三国志·卷五十五》及其注引《吴书》载,甘宁原在刘表部下,长期得不到重用,后来在苏飞的帮助下逃到了东吴,得到了孙权的重用。他为孙权出谋划策,并领东吴兵击败了黄祖。黄祖和苏飞被俘。孙权要杀掉黄祖和苏飞,此时的甘宁并没有忘恩负义,在孙权面前以自己的性命来担保苏飞,这样为东吴留下了一名战将。甘宁的举动就是义举。在甘宁看来,以生命来保护恩人的生命就是自己的责任。 吕布不义终受戮 《三国演义》没有写吕布的出身,而是写了吕布的威武:“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接着又写了吕布的骄横:“忽见一人跃马持戟,于园门外往来驰骤。”吕布确实威猛。《后汉书·吕布传》有一段关于吕布投靠袁绍时讨伐张燕的记述:“布常御良马,号日赤兔,能驰城越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足见其勇猛非常,且有一股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气象。辕门射戟,不能不说吕布确有英雄气概。《三国演义》更是神乎其神地描写了三英战吕布的场面,努力刻画吕布勇猛的形象。尽管三英战吕布只是小说的虚构,史书上没有记述,但也反映了作者刻画吕布的英勇无双的创作意图。就是这样一个英勇无比的人物,最后很快就走上死路,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认为是吕布为人反复无常之故。其实不然。有些时候,当一个人不能准确把握形势,不能作出准确选择,出现反复是正常的,甚至于多次反复也是难以避免的。反复无常有时候或许还是一种应变的需要,是一种策略。有人认为吕布的失败是因为他贪恋女色,其实也不尽然。实际上,吕布的失败,就失败在他的不义上。他是一个不义之徒,同时又是一个骄横刚愎的人。因为不义和骄横,所以众叛亲离;因为刚愎自用,所以不能树立正确的长远的目标和正确的战争策略。这样的人,在错综复杂的征战局势之下,怎能不失败呢? 吕布的不义,可从以下事实中看出。据《三国演义》的描写,丁原是吕布的义父。《后汉书·卷一百五》用“甚见亲待”来记述丁原与吕布的关系。可是当董卓“诱布令杀原”时,“布斩原首诣卓”。吕布投靠了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董卓很信任吕布,“卓又使布守中阎”,可是他却“私与傅婢情通”。就是这个吕布,因为董卓的个性粗暴而“阴怨卓”,并发展为与王允“密谋诛卓”,终于“手刃刺卓”。《三国演义》由此演绎出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