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独立自主
释义

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物。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正确处理国共关系的原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之一。

词语释义

独立自主 ( dú lì zì zhǔ )

解 释 多指国家或政党维护主权,不受别人的控制或支配。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 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反义词 仰人鼻息、身不由己、寄人篱下

灯 谜 一往无前

英 文 unenthralled <self-centered>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自立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概念

独立自主的理论依据:“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毛泽东说:“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

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全部活动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形成和发展

形成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部活动中,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逐步形成的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始终是在共产国际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开始摸索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实际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了共产国际的“城市中心论”的束缚,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尖锐地批评了教条主义者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盲目执行上级指示,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些观点的提出,标志着独立自主原则的初步形成。

发展

1935年的遵义会议,批评了共产国际代表在军事上不切实际的瞎指挥,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的能力,同时,也标志着共产国际控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针和领导组成的时代结束了。中国共产党经过革命斗争的反复考验,随着斗争经验的不断丰富,终于摆脱了幼年的稚气,在政治上成熟起来了。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一改过去多灾多难、屡遭挫折的被动局面,走上了胜利发展的坦途。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战争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这表明遵义会议以后的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从某种教条出发,照搬共产国际决议和指示了,而是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总结经验,独立自主地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中国革命问题。1942年的整风运动是一次打破教条主义思想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次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公式化、神圣化的斗争,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左”倾错误思想和右的干扰,走上了更加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作好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次运动实际上是纠正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的错误,整共产国际通过王明等人刮来的教条主义之风,谋求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运动,是中国共产党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自身建设的又一范例。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讲到对外关系时强调,要坚持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这就是说独立自主是中国政府对外交往中的一项基本国策。至于与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则提出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党内事务的原则。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中国曾经照搬过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发现了这一模式的弊端,经过实际调查,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开始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一条自己的建设道路。1958年6月17日,毛泽东在对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所做的批示中说:“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和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主义,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科学涵义

独立自主原则的科学涵义:就是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

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走什么样的道路,关系到这个国家革命和建设的成败,而适合本国情况和特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只能由本国人民自己来寻找和决定,不能由别国的政党和领导人来代替。由于各个国家情况不同,历史的文化背景不同,在探索国家解放的途径上,这个国家能办到的,另一个国家就不一定能行得通。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独立自主的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从而才找到了适合中国特点的正确道路,保证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不但要由人民选择自己的道路,而且还要依靠人民自己的力量去进行。中国共产党从相信和依靠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一贯强调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依靠中国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因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其一是不加分析的拿来主义,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照搬外国经验;其二是关门主义,把独立自主理解为闭关自守、自给自足、关起门来搞建设,这实际上是对独立自主的曲解。

基本内容

独立自主:一是独立,不依附与任何国家和集团;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国际事务,自己做主,作出正确的判断。独立自主就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国际事务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基本目标是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立足本国实际;走适合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必须结合自己的特点来探索和选择适当的道路,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经验。在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曾经有过把共产国际指示、苏联经验神圣化、教条化的倾向,并招致了巨大的挫折。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从而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又开辟了与苏联等国不同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践的经验表明,是否从本国实际出发去寻找革命或建设的道路,最关系和决定着革命和建设的成败。

2、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在革命和建设的力量源泉上,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民主革命时期,尽管条件艰险恶劣,由于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地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走过了农村根据地的艰难时期,最终迎来了胜利,新中国诞生后,也因为依靠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封建锁、禁运、孤立所形成的种种困难,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够不断取得成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可靠途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排斥和拒绝外援,而可以相互结合和统一,关键是必须分清主次轻重,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要把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成功的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争取外援只是辅助性方式和手段。

和平外交政策

政策内容

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概括来说就是反对大国的控制与影响,自己也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事务,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自行决定对待世界事务的立场。

因此可以说,独立自主牵涉到四组关系:本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本国与其他中小国家之间的关系、在解决本国事务中利用内力与利用外力的关系、本国与世界事务之间的关系。

中国自1949年以来,非常看重独立自主的身份与立场,长期坚持了许多体现这种身份与立场的原则。但这并不表明50多年来的中国外交不曾发生过变化。独立自主涉及到的四个方面内容,中国在1949年后的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的战略形势而有不同的侧重。

更重要的是,独立自主包括的四方面内容都各自存在某种可能的极端,例如反对大国控制———走极端就容易变成完全封闭自守,绝对的自力更生显然也无益于国家的发展与民族利益。在1949年后的不同时期,中国在这四个方面把握的度有所不同,从而引起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形式的不同。

政策的初步体现

毛泽东外交思想的一个基本特色,就是在重大问题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毛泽东认为,独立自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自己解决国内的一切问题。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如有外国人提到外国政府调解中国内战等事,应完全拒绝之。”

中国近代历史的遭遇对毛泽东这一代人的影响是深刻的。从那段惨痛历史出发,毛泽东特别珍惜中国的国家独立和主权,把反对苏美两个大国对中国的干涉和控制放在首位。其独立自主带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但是,毛泽东时代的独立自主政策又带有鲜明的结盟色彩,中国先后与苏联结盟反对美国,与第三世界结盟反对美苏,与美国结盟反对苏联。这种结盟外交,一方面是当时冷战大格局下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的决策者试图借与外国结盟来维持中国的独立自主地位。

与政治上的结盟不同,毛泽东在如何发展本国经济问题上选择了依赖自力更生的路径。在1950年代初中期,中国还能对苏联与东欧国家开放交流,但1960年代以后则明显地走上了封闭发展的道路。应该承认,当时的中国在依靠本国力量进行建设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脱离了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在世界事务的处理上,中国较长时期采取消极立场,多数时候以不参与的方式待之。而在有些问题上,中国一度追随苏联的立场,没能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如南斯拉夫是对华比较友好的国家,但中国一直追随苏联对南进行批判。

深入体现

尽管中国在毛泽东时期实际上已经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正式把中国外交定义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在邓小平时期。

1982年9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概念。1984年5月,邓小平把中国对外政策概括成独立自主外交,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它是“真正的不结盟”,具体体现为“四不一全”:即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其核心是不结盟。

这种不结盟首先表现在中国对待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上。邓小平倾向于在美苏之间奉行某种平衡政策,其前提是中国开始与苏联改善关系。

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由建国初期巩固国家独立与主权的政治任务转变为进一步发展的经济任务,这决定了中国外交政策内容的重要转变。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陷入了被动,国力衰退,对中国的威胁有所减弱;美国在对外政策上表现出较大的优势;美苏的较量由过去的苏攻美守变为苏美在战略上大体均衡、相互僵持,两个超级大国既相互争夺又相互联合。

在此背景下,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升,中国如果继续联美反苏,会加强美国的霸权,影响世界力量对比的均衡。而且邓小平观察认为,世界其他政治力量,如西方阵营里的西欧与东方阵营里的东欧,都在某种程度上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选择,不结盟将是世界政治的主流,对于消解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多极发展有积极意义。

毛泽东时期中国的外交指导思想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因素,又有中国与苏联复杂的恩怨因素,还有近代中国历史遭遇的影响。到了邓小平时期,意识形态、历史遭遇的影响开始慢慢减退,国家利益逐渐成为中国外交考量的首要标准。对外开放,就是邓小平认定如此才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而决然开始的大外交。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壮大自己,才能彻底摆脱可能被控制、被影响的根源,才能真正做到坚持国家的独立自主。这样的思维比之前一时期以闭关自守求独立自主的方式前进了一大步。

在处理与中小国家、邻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上,邓小平一方面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第三世界的思想,多次申明中国属于第三世界,是第三世界的一员,但另一方面,邓小平的不结盟政策同时也包括了中国不与第三世界其他国家结盟的题中之义。中国在1980年代修正了曾经支持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的做法,真正做到了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同时,中国还坚持不当头,这与毛泽东在某种程度上默认中国是第三世界中重要成员、拥有特殊地位,进而超出中国国力支持第三世界的做法有很大不同。

邓小平指出:“人们说,中国在第三世界处于特殊的地位。我们说,中国只是第三世界的一员……很多朋友说,中国是第三世界的头头。我们说,头头不能当,头头一当就坏了。”后来,邓小平又多次说,“中国永远不当头”,中国应当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朋友要交,心中要有数,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

新时期的“共同发展”

外交中国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前两个时期的外交政策,但同时也在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新的重要发展。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与大国交往时开始有了可贵的自信。毛泽东时期,中国的国力还偏弱小,对大国保持高度戒备甚至经常以反抗姿态来体现中国的独立自主;邓小平时期,中国国力有了一定发展,成为所谓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最小的一角,中国希望与美苏两个大国都保持正常的关系,在美苏两个最可能影响中国独立自主政策的大国之间巧妙地保持一种平衡,以此来维护中国的独立自主。

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过去弱强关系转变成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中国对俄罗斯干涉中国事务的疑虑大大降低;中美关系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现在的中国不会因为要对美进行防范斗争便放弃两者之间的合作。

可以说,中国的国家生存与主权独立已不再有大的问题。因此,中国对美俄两个大国的关系也从消极防范向积极关系的方向转变。中俄两国正在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已经签订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美之间还存在较多矛盾,但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中国将继续改善与发展同发达国家(主要就是同美国)的关系,寻找和扩大两国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将成为今后两国关系的主要趋势。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已经不再受结盟或者不结盟表现形式的约束,趋向灵活务实。十六大报告就没有再用十五大报告中“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等文字来解释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国近年来的外交实践,已经远远超越了结盟或不结盟的内容。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组成的上海合作组织,是一种打击恐怖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和分裂主义的政治安全联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正在致力建设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种经济关税同盟,同时中国还正在与东南亚国家加强传统和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合作;中国在“9.11”事件后与美国进行合作,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中美两国结成了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军事政治联盟,美国总统布什在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美国时,曾公开对新闻媒体说中国是美国反恐的盟友。

可以说,是否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国际和平与世界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惟一标准。

在处理与中小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上,现在的中国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与中国现有的国力,奉行双赢的政策,既坚持中国的国家利益,又适当照顾和援助发展中国家,既不当头,但又承担稳定东亚政治经济的一定责任。中国在东亚金融危机期间的表现、对地区经济进行主动整合的努力、在南中国海与相关国家签署“行为宣言”,充分表明了中国对于地区责任的认知与态度。

同前两个时期相比较,现阶段中国外交的一个最明显、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大大加快。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积极融入世界体系:在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成功争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反对核生化武器扩散的问题上,中国与世界多数国家站在一起,以一个世界体系中负责任的成员国的姿态积极参与到世界事务的解决过程中去。

作为对这一新时期独立自主外交新内容的总结,十六大提出了“共同发展”这一全新概念。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要与各国人民“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和“共同推进”和平与发展的事业,中国要与各国“共同协商”世界事务,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共同”一词的高频使用,生动地表明中国的世界观正在发生一次革命性的转变。几乎是自近代开埠以来,中国第一次能够以一种自信的心态看待自己,以一种不再戒备的友善和建设性的眼光看待世界,在承认并接受了某些人类共同的愿望与事业之后,中国的独立自主找到了世界这个归属。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意义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依据这一基本原理,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就要从客观事实出发,从本国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抽象的原则出发。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用这个观点观察和处理革命和建设问题,就不仅要注意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更重要的是要着重研究各国自身的特殊性质和特殊规律,从中找出与其相适应的解决办法,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和用。因而,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从自身寻找动力,立足于自力更生。历史唯物论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特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主要以本国人民自己的力量从事革命和建设活动。毛泽东正是把以上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独立自主的光辉思想,并且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

作用

只有坚持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不断发展,才能效地解决本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才能引导无产阶级事业走向胜利。所以,独立自主的问题,对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说,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不是权宜之计。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无疑是重要的,“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然而,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之所以有力量,首先在于各国无产阶级反对本国资产阶级斗争,这是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力量源泉和实际基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更加明确的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强调指出,无产阶级事业是国际性的,需要各国无产阶级互相支援。但是完成这个事业,首先要求各国无产阶级立足本国,把本国的事情办好。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才能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成长壮大,才能有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存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相结合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要求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针对中国的实际问题,独立自主地探索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从而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否则,脱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思想僵化,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只能把革命和建设引向歧途,导致失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是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正是毛泽东及其他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精神,创造性地学习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中国实际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可以说,没有独立自主的原则,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也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立足点

一方面,一定时期党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都是毛泽东及其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而提出来的,都是独立自主地探索和解决中国具体实际问题的结果;另一方面,党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的立足点都是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充分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民主革命时期,在党的各方面工作中,都强调独立自主的原则。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统一战线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在军事、经济、政权建设等问题上,都把独立自主作为立足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顾帝国主义的封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克服了重重困难,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终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革命和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任何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不可能胜利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则,对于这些原则的应用,每个国家要因地、因时而异。由于各个国家具体的历史条件不相同,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的方式也就不同。寻求解放的革命道路也就不同。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革命,离不开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互相支援、互相帮助。但最根本的要靠本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苦心探索和坚持不懈的奋斗。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外国经验神圣化,而要根据中国的国情,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有条件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状况,最能直接体验实践经验,从而最有可能找到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毛泽东说:“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由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共产国际的这些同志就不了解或不很了解中国社会,中国民族,中国革命。对于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我们自己在很长时间内都认识不清楚,何况外国同志呢?”总之,中国的事情要由中国人自己按中国情况来办。在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内多次出现“左”倾和右倾错误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没能从中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而是受外国党的操纵和干预,照抄照搬别国的理论和经验,结果给党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几乎葬送中国革命的前程。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就要实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革命时期如此,建设时期更是如此。争取外援,吸取外国的先进经验,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坚持独立自主的实力。单纯依靠外援,不仅象中国这样的大国不行,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的。因此,立足点应该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既然主要是靠自己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而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又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那么就只有靠艰苦奋斗。事实上,人类改造社会,改造自然,从来不可能唾手可得,必然要靠艰苦的奋斗。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是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根本保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同时必须尊重别国党奉行独立自主政策,尊重别国人民独立自主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的霸权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独立自主地享有内政、外交的权益;独立自主的同其他国家发展平等互利关系。

历史意义

要坚持独立自主不动摇

党的十六大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务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对策,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容许任何国家、任何势力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

坚持独立自主的实质是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中国人民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只要我们牢固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能使我们伟大祖国永远以独立自主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统一

党的十六大关于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等主张,很好地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同全世界、全人类的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欢迎,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坚定不移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邓小平独立自主理论的落脚点是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对独立自主思想的最高解释和最大实践。面对新的时代,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树立和坚持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一心一意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能够树立中华民族的新形象。

有益启示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本国实践的紧密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其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党的重大战略思想乃至一些路线方针政策无一不是从实践中来。实践产生理论,检验理论,推动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同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离开社会实践,无论是理论还是政策都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确立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战略策略,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必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紧密结合

这实际上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最突出贡献,就表现在对辩证法的运用上。有时真理和谬误、信仰和偏执只差一小步。情况千变万化,企图用一成不变的理论来时时、处处指导不同的实践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做到灵活多变。如果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中屡屡碰壁,就要考虑这样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适用。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强调独立自主有特殊意义

毛泽东曾经说过,革命不能输出也不能输入,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处理自己的事情。革命时代如此,建设时代也是如此。各国的国情不同,实现发展的道路也必然不同,不可能有一个适用于一切国家的固定不变的模式。即使在别国经过实践证明已经是正确的东西,也不一定适合本国的国情。所谓普适性或者普世性是不存在的。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好东西可以吸收借鉴,但是决不能照搬。

对于世界舆论不要看得过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永远是一种借鉴,而不是定论。过去对中国革命道路有成熟认识的人很少,无论是共产国际还是联共(布)领导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或理论知识来指导中国革命,像斯诺等进入过苏区的外国友人虽然对中国革命抱有同情态度,但是很难说对中国革命道路有深刻的理解。现在世界舆论对我们的议论很多,误解也很多,即使对我们抱友好态度的人的意见也不一定准确,大部分还是以西方国家作为参照系来衡量中国的实践,因此对这些意见不要太在意,更不要看其脸色行事。关键是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反映本国实践发展的要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4 4: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