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毒隐翅虫
释义

毒隐翅虫,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毒隐翅虫属(Paederus sp.)的一种,生活在湖泊边的湿地。其体内含有强烈接触毒物,其毒素有3种,隐翅虫毒素(Pederin)、拟隐翅虫毒素(Pseudopederin)、毒隐翅虫酮)Pederone),强酸性,触及皮肤可导致皮炎,出现痒红肿痛、水疱、液疱,与皮肤烧伤相似。

概述

毒隐翅虫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毒隐翅虫亚科(Paederinae)、毒隐翅虫属(Paederus)。该属世界已知250余种,我国约有19种。褐足毒隐翅虫分布广泛,其他常见的有圆胸毒隐翅虫和黑足毒隐翅虫等。

形态

褐足毒隐翅虫为例。

成虫体长6.5~7mm,红褐色,有光泽。头部黑色,刻点粗大。复眼褐色。触角11节,丝状,除基部3、4节外,其余各节黑褐色。咀嚼式口器。触须第四节微疣状。前胸发达,背板呈长圆形,后部略窄,刻点稀而小。前翅特化为鞘翅,长方形,比前胸背板大,呈黑色,带有青蓝色金属光泽,刻点粗而深。后翅膜质,静止时叠置鞘翅下。足黑褐色,前足跗节Ⅰ~Ⅲ扁平宽短,各足跗节Ⅳ呈双叶状,除后足骨节末端黑色外,其余部分红褐色,腹部可见8节,前2节被鞘翅所掩盖,外露的前四节两侧有下陷而后隆起的镶边,其后两节黑色,末端有黑色尾须一对。

生活习性

毒隐翅虫的发育为完全变态。生活史有卵、幼虫(两龄)、蛹和成虫4期。多孳生在隐蔽潮湿的环境内,幼虫和成虫营捕食性生活,捕食稻田中的害虫。成虫常栖息于潮湿环境中。有些种类在天气闷热的夜晚受到灯光引诱时常飞入室内。每年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由一代至数代。以成虫越冬。

致病

毒隐翅虫的血淋巴液内含有剧烈的接触性毒素,称毒隐翅虫素(pederin),该毒素是复杂的非蛋白质物质。在发育各期都含有这种毒素,具防御性功能。当虫体被压迫或击碎时,毒素与皮肤接触引起毒隐翅虫皮炎(paederus dermatitis)或称线状皮炎(dermatitis linearis)。

接触方式一是与破碎虫体接触;二是毒液经手指携带到身体其他部位或其他人的皮肤和粘膜,引起炎症。主要表现为受损部位有灼热感、痒感及辣痛,严重者出现头痛、地热及附近淋巴腺肿大。局部皮肤初呈红斑,稍水肿,随后发生密集小丘疹,机制可出现水疱、脓疱等。病程一般为7~8天。皮肤以线状多见,其余依次为斑片状、混合型和点状等。好发于头面部,其次为颈部、上肢与躯干,少数可侵犯阴囊、腹部和腰部等。皮损可见表皮有轻度角化,水疱及脓疱均发生于角质层下。表皮细胞内水肿,有网状变形。真皮上部有水肿,小血管扩张,胶原纤维有水肿变形。

流行与防制

我国自1959年在四川首次报道以来,已有13个省、市、自治区有散发或暴发流行,主要分布于东、南、西部,北部少见。好发于农村或城郊附近居民。好发季节为夏秋季,以秋季多见。

防制主要包括:清除杂草等孳生地;关好纱门纱窗,防止成虫飞入室内;切忌在皮肤上拍打压碎虫体;在虫活动高峰季节,在室内外喷洒药物杀虫。

当皮肤与虫体接触后应立即清洗或涂以碱性溶液,如氨水等;皮损处涂薄荷炉甘石洗剂,或氧化锌油。或用龙胆紫、半边莲加藤黄酒精浸液湿敷等。

参考药物:红霉素软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