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豆秆黑潜蝇
释义

豆秆黑潜蝇是双翅目潜蝇科的害虫,是分布范围很广的蛀食害虫,主要为害豆科作物,从初孵幼虫经叶脉、叶柄的幼嫩部位蛀入主茎,蛀食髓部及木质部。若防治不及时,将造成严重减产。

中文学名:豆秆黑潜蝇

拉丁学名:Melanagromyza sojae(Zehntner)de Meijere

别称:豆秆蝇

界:动物界

纲:昆虫纲

目:双翅目

科:潜蝇科

分布区域:中国黄淮、南方等大豆产区

地理分布

豆秆黑潜蝇广泛分布于中国黄淮、南方等大豆产区。吉林、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贵州、甘肃、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省均有发生。

形态特征

豆秆黑潜蝇,成虫为小型蝇,体长2.5mm左右,体色黑亮,腹部有蓝绿色光泽,复眼暗红色;触角3节,第3节钝圆,其背中央生有角芒1根,长度为触角的3倍,仅具毳毛。前翅膜质透明,具淡紫色光泽,Sc脉全长发达,在到达c脉之前与r脉联合,r—m横脉位于中室近端部2/5处,腋瓣和缘缨白色。无小盾前鬃,平衡棍全黑色。雄虫下生殖板甚宽,阳茎内突长,基阳体与端阳体复合体由膜质部分开较远;雌虫产卵器瓣浅褐色,锯齿约28枚左右,齿端部稍钝圆。卵长椭圆形,0.31至0.35mm,乳白色,稍透明。三龄幼虫体长约3.3mm。额突起或仅稍隆起;口钩每颚具1端齿,端齿尖锐,具侧骨,下口骨后方中部骨化较浅;前气门短小,指形,具8至9个开孔,排成2行;后气门棕黑色,烛台形,具6至8个开孔,沿边缘排列,中部有几个黑色骨化尖突,体乳白色。蛹长筒形,长约2.5至2.8mm,黄棕色。前、后气门明显突出,前气门短,向两侧伸出;后气门烛台状,中部有几个黑色尖突。

生活习性

豆在中国每年发生代数各地不同,且世代重叠。广西年发生13代以上,福建7代,浙江6代,黄淮流域4至5代。一般以蛹和少量幼虫在寄主根茬和秸秆上越冬。华南部分地区全年均见为害。越冬蛹于4月上旬开始羽化,部分蛹可延迟到6月初羽化。越冬蛹成活率低,因此第1代幼虫基本不造成为害。第2代幼虫于6月上旬始盛,6月中旬末为高峰期,而蛹和成虫的高峰期仍不明显,只为害部分迟播的春大豆。第3代幼虫于7月初始盛,7月上旬为高峰期,发生趋重,主要为害夏大豆。第4代幼虫在8月初始发、8月中旬为高峰期,严重为害夏秋大豆。第5代幼虫于9月初始发,9月中旬盛发。第6代幼虫于10月上旬始发,10月中旬盛发。第5、第6代为害秋大豆。豆秆黑潜蝇成虫早晚最活跃,多集中在豆株上部叶面活动;夜间、烈日下、风雨天则栖息于豆株下部叶片或草丛中。25至300C是取食、交配和产卵的适温。除喜吮吸花蜜外,常以腹部末端刺破豆叶表皮,吮吸汁液,被害嫩叶的正面边缘常出现密集的小白点和伤孔,严重时可呈现枯黄凋萎。成虫产卵于植株中上部叶背近基部主脉附近的表皮下。幼虫有首尾相接弹跳的习性。初孵幼虫先在叶背表皮下潜食叶肉,形成小虫道,经主脉蛀入叶柄。少部分幼虫滞留叶柄蛀食直至老熟化蛹,大部分幼虫再往下蛀入分枝及主茎,蛀食髓部和木质部,严重损耗大豆植株机体,影响水分和养分的传输。开花后主茎木质化程度较高,豆秆黑潜蝇只能蛀食主茎的中上部和分枝、叶柄,豆株受害较轻。虫道蜿蜒曲折如蛇行状,l头幼虫蛀食的虫道可达Im。多雨多湿的季节发生严重。

豆秆黑潜蝇,在山东年发生5代,以蛹在寄主根茬和秸秆中越冬。翌年6月中下旬羽化、产卵。各代幼虫盛发期:1代7月上旬;2代7月末8月初;3代8月下旬;4、5代在9月上中旬重叠发生。成虫飞翔力、趋化性均较弱,在25至30℃适温下,多集中在豆株上部叶面活动,常以腹末端刺破豆叶表皮,吸食汁液,致使叶面呈白色斑点的小伤孔。卵单粒散产于叶背近基部主脉附近表皮下,以中部叶片着卵多。幼虫孵化后即在叶内蛀食,形成一条极小而弯曲稍透明的隧道,沿主脉再经小叶柄、叶柄和分枝直达主茎,蛀食髓部和木质部。幼虫老熟后,在茎壁上咬一羽化孔,而后在孔口附近化蛹。

危害特点

豆秆黑潜蝇主要危害四季豆、豇豆、毛豆(青大豆)等豆科蔬菜及大豆、赤豆、绿豆等豆科作物。以幼虫蛀食大豆叶柄和茎秆,造成茎秆中空,植株因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而逐渐枯死。苗期受害,因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有机养料累积,刺激细胞增生,根茎部肿大,大多造成叶柄表面褐色,全株铁锈色,比健株显著矮化,重者茎中空、叶脱落,以致死亡。后期受害,造成花、荚、叶过早脱落,千粒重降低而减产。成虫也可吸食植株汁液,形成白色小点。

防治方法

方法一

大豆收获后,清除落在地上的茎、叶和叶柄,脱粒后的茎秆等,于冬季作燃料烧毁,有条件地区可进行沤制或高温发酵处理。豆茬深翻入土,压低越冬虫蛹基数。增施基肥、提早播种、适时间苗、轮作换茬等措施。

药剂防治时,应在成虫盛发期至幼虫蛀食之前进行。主要为害世代成虫发生初期,每日清晨6至8时在豆田捕捉成虫,用口径33cm、长57cm的捕虫网沿豆垅来回走动扫网,当平均50网次有虫10至15头时,即应进行防治。

在成虫盛发期至幼虫蛀食之前,可用下列药剂:50%辛硫磷乳油,50ml/亩;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至20g/亩;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5%丁烯氟虫腈悬浮剂1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ml/亩对水50kg均匀喷施。

在大豆盛花期,平均每株有1头幼虫时,可用下列药剂: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000至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ml/亩;20%菊·马乳油,30ml/亩;18%杀虫双水剂2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均匀喷雾,间隔7至10天再防治1次,连喷2次,效果更佳。

方法二

在成虫达到防治指标时(即网捕法第一代成虫20至30头/100网,第二代成虫40至50头/100网)进行药剂防治。超低容量喷雾,可选用40%氧化乐果、50%马拉硫磷、50%杀螟松、50%辛硫磷或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每亩用量50毫升至75毫升;或以上列药剂各稀释1000倍作叶面常规喷雾,对成虫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在防治成虫的基础上,隔6至7天再防治一次幼虫,就可基本消除危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6: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