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董志塬 |
释义 | 董志塬 - 概述董志塬位于境内中南部,在泾河北岸、马莲河和蒲河 两大河流之间。世界上唯一的一块黄土高原在我国西北,西 北典型的黄土高原在陇东,董志塬又是陇东黄土高原之最。 它的黄土层厚度达200米以上,塬面面积910平方公里,南北 总长110公里,东西最宽处50公里。涉及庆城县、宁县、合水县、 西峰区4县区的21个乡镇。 董志塬 - 自然环境董志塬南北长87千米,东西宽36千米左右。面积2260平方千米。为陇东面积最大而较平坦完 整的黄土地。有13条较大河沟呈辐辏状向塬心伸 入,分割塬面成多数碎块。一般沟壑深150~200 米。大小沟壑占面积的61%,荒坡又占沟壑面积 57%。塬面年降水量约在500毫米左右,年均温 8~10℃,无霜期150~180天。为冬小麦主产区。 整个塬面,平均海拔1300多米,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土层深厚,质地松软,近百万亩肥沃的良田,广袤无际,盛产以冬小麦为主、品种丰富的多样农作物。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之赞,今有文人赋诗称颂:“董志塬头显奇观,茫茫平原远接天,麦带金波连云涌,树幻绿舟逐浪翻”。地处董志塬西边的南小河沟,是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试验地,已建成山峦青翠、绿树成荫、鱼鸭戏池的风景区,,被誉为“镶嵌在黄土高原的一块翡翠”,有“东湖碧水洗晓月,南沟红叶染夕阳”的联句予以赞美。 董志塬 - 历史沿革董志塬,历来为“控镇萧关,襟带秦岭”的战略重地。这里是先周公刘农耕创业之地,温泉乡现存“华夏公刘第一庙”。此塬古称大原,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唐朝在董志塬腹地建有彭原郡重镇,肃宗曾驻彭原郡重整军事,率师一举南下剿平安史之乱。此后曾有“大回原”、“安化原”、“大昌原”三称。 “董志”一词史册见于宋代,为铭碑。金代大昌塬曾上演了一幕金兵“仅四百骑破蒙古八干人”的金蒙大战。“董志塬”一词史册见于清代,当时已成为“四达通冲、贸易辐辏”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后遇清同治回民起义的战乱涂炭,曾一度凄惨。 董志塬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概念,是在建国后才逐步形成的。 董志塬 - 水土保持素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的董志塬水土流失严重,其面积已由原来九百一十平方公里减 少到七百五十六平方公里,并正以平均每年损失 四十二公顷的速度吞噬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农田。 此外,董志塬年产泥沙量亦高达一千三百一十五万吨。 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人类不合理 的生产活动等综合原因,董志塬水土流失严重。 目前,董志塬的东西宽度已从以前的三十二公里 减少为十八公里,最窄处不到半公里,两侧沟头大有连接的趋势。 水土保持治理基础薄弱,水土流失严重是董志塬的基本现状。塬边3249条支毛沟在频繁的洪水冲刷下,不断伸向董志塬腹地,各沟头像无数个魔爪伸向董志塬腹地,把一个完整的塬面切割成“鱼骨状”,大量的泥沙充斥着马莲河、蒲河两大河流和巴家嘴水库,严重威胁着董志塬人民的生存。可以断言,不久的将来,“天下黄土第一塬”将不复存在。 “近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董志塬的人口密度急剧增长,人为因素造成了塬面蚕食,沟头前进,塬地日益缩小,其东西宽度已从唐代时的32公里减少为现在的17.5公里,最窄处仅剩50米。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西峰城区面临的就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而是要考虑如何有效保护好自己的家园!”庆阳市水土保持管理局农建办刘相君科长很忧心地告诉记者。 值得欣慰的是,董志塬已经成为甘肃水土治理的重点,二00六年,甘肃投资约两千万元人民币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其中一半用于董志塬的水土保持。甘肃省水土保持局副局长黄邦建介绍说,今年,在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适时提出了《关于综合防治董志塬水土流失、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养一方水土。”多年来,庆阳市西峰治理监督局带领民众,挖窖蓄水、打坝固沟、植树造林。然而,许多专家认为,董志塬治理措施落后,防护力度弱,水土流失仍很严重。加之,地方财政吃紧,国家投入不足,治理进度依然很慢。 董志塬 - 董志塬 八景在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塬”的董志塬,名胜古迹灿若星辰,原野风光引人入胜。这里给你介绍的是闻名遐尔的“董志塬八景”。 第一景“高塬麦浪”初夏时节,万顷麦田,如海涛翻滚,金波荡漾,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啊,美丽的高塬,您是那样的神奇、那样的坦然。是不是董志塬人忠厚诚信,大自然才送给了这块“产金出银”的醉人土地!难怪周先祖跋山涉水选择了这块“宝地”教民稼穑,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第二景“宝塔晚照”进入董志塬南大门肖金,肖金宋塔就像忠于职守的护塬卫士,招手迎你。塔呈八角形七级空心楼阁式,高24米,夕阳西下,炊烟四起,斜晖映塔的胜景,给这巧夺天工的宝塔,披上绚丽的红纱。 第三景“石窟探奇”在董志乡蒲河东岸覆钟山下,有北魏人留下的一座石雕宝库——北石窟寺。该寺是甘肃四大石窟之一,2000多身石雕造像,不仅外形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而且内蓄典故,一代一代学者“探奇”其中,至今还未写完这篇文章。“奇形怪迹孰雕镌”,还得一代一代探寻下去。 第四景“蒲河夜月此景为董志塬上的第四景。漫步河湾,微风拂面,虫声唧唧,灯火点点,山空林静,水映月明,移步观景,野趣横生。更有“晚色秋将至,碧波捧月来”的诗情画意。 第五景“崆峒飞雪”董志塬乡东五里之小崆峒,是古佛、道教胜地。在这块险要残塬沟壑上,楼台亭阁相映,红花绿柳恍若世外桃源。每年农历三月三庙会期间,漫山遍坡,数以千万计的杏树,繁花怒放。微风吹过,香飘数里。真是“崆峒飞雪招人醉,花容水意留香客”。加上袅袅香烟,阵阵磬声,“尘缘顿息欲为仙”的感觉油然而生。 第六景“长虹导水巴家嘴电灌工程是为董志塬输送琼浆玉液的水利工程。工程的雄伟,布局的精巧,建筑物美观,构成高塬一景。 第七景“南沟滴翠”这里水坝连环,清水长流,树木苍翠。站在沟畔望去,“满山翠珠摇欲坠,登高一望净无尘”。难怪游人不绝,且引来俄、美、日、澳及荷兰等国学者游客。 第八景“窑洞天地”有人说,到董志塬来不领略窑洞风采,就等于你没去过董志塬。是的,小小窑洞天地大。你看,在平平的塬面,挖两丈多深、或长或方的大坑,坑四面挖窑。这就是陇东人居住的地坑院。不用砖瓦不用梁,冬暖夏凉,无异于天然空调。好客的窑洞主人,会叫巧媳妇给你擀出“白如雪、薄如纸、细如丝、长如线”的面条,加上地方特产调料菜蔬,做成的“煮在锅里团团颤,捞在碗里莲花转,操在筷子条条线,吃在嘴里吸不断”的酸汤面。你一看,就馋涎欲滴了。有一外地客人吃后高兴的说:“吃了十八省的饭,好不过董志塬的臊子面”。这是实话,出了这塬,就没这饭。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