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董昭 |
释义 | 1 三国时曹魏大臣董昭(156-236),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人。原仕袁绍,多有功劳,因受谗言而离开,成为张杨的谋士,后随张杨迎接汉献帝,被拜为议郎。董昭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迁往许昌,从此成为曹操的谋士,深受曹操信赖。后来,在董昭的建议下,曹操加九锡,成为魏公、魏王。曹丕、曹叡执政期间,董昭也多有谋划,官至司徒。 中文名:董昭 别名:公仁 国籍:中国(三国·魏) 出生地: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 出生日期:公元156年 逝世日期:公元236年 职业:司徒 主要成就:曹魏开国元勋 封爵:乐平侯 谥号:定侯 ◎ 历史年表192年,袁绍于公孙瓒在界桥交战,公孙瓒兵强,于是钜鹿太守李邵等人叛离了袁绍去投奔公孙瓒。袁绍派董昭去任巨鹿太守,董昭到任后,假传袁绍的檄文,斩杀了图谋不轨的郡中大姓孙伉等人,一郡皆惊。董昭随即安抚了巨鹿郡,这种做法得到了袁绍的称赞。这时,魏郡太守栗攀被士兵杀害,袁绍又让董昭去任魏郡太守。当时魏郡郡中大乱,人数上万名敌军,派使者前来要求做买卖。董昭表面上答应,暗地里使用离间计,并趁机征讨,两天内三传捷报。 194年,因董昭的弟弟董访在张邈军中,而张邈与袁绍有矛盾,袁绍听信谗言想要治董昭的罪。于是,董昭要求去晋见汉献帝,借机脱离袁绍,半路上却被张杨留在了河内。这时,曹操统领兖州,想借道去朝见汉献帝,张杨起初不肯,但在董昭的劝说下最终答应。董昭还为曹操写信联络李傕、郭汜等人。 195年,汉献帝东归,到达安邑。董昭随张杨前往迎接,被拜为议郎。196年,汉献帝到达洛阳,韩暹、杨奉、董承等人不和,相互争权。董昭假做了一封曹操的书信拉拢杨奉,杨奉非常高兴,劝诸将共同上表封曹操为镇东将军,董昭升为符节令。不久,曹操来朝见汉献帝,向董昭问计,董昭建议曹操迁走汉献帝,曹操依计将汉献帝迎往许昌。杨奉等人不满,出兵阻拦,但被击败,投靠于袁术。 198年,董昭升任河南尹。这时张杨被部下所杀,曹操派董昭去拉拢张杨的残部,董昭顺利完成任务,升为冀州牧。 199年,曹操派刘备去征讨袁术,董昭暗地里出言劝阻,认为刘备不可信任,曹操并没有改变主意,不久刘备果然占据徐州造反。曹操亲自征讨击败了刘备,调董昭作徐州牧。 200年,袁绍将颜良进攻东郡,董昭改任魏郡太守,随曹操征讨颜良。 204年,曹操平定冀州,围攻邺城,董昭写信劝降邺城守将春卿。邺城平定后,董昭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207年,曹操远征乌桓,运粮困难,在董昭的建议下开凿了平虏、泉州二渠入海通运,解决了运粮问题。曹操上表封董昭为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董昭建议恢复五等爵位,并游说群臣,建议给曹操加九锡。后来曹操接受的魏公、魏王的称号,都是董昭所创制的。 219年,关羽包围樊城,孙权秘密联系曹操,群臣认为应该保密,唯独董昭认为应该把消息泄漏给关羽,使关羽、孙权相互猜忌,促成内讧。曹操依计行事,关羽果然犹豫不决,不久因东吴的偷袭而失败。 220年,曹丕继承王位,董昭被任命为将作大匠。同年,曹丕称帝,董昭升为大鸿胪,位列九卿,进封右乡侯。 221年,董昭升任侍中,并分出封邑赐其弟董访为关内侯。 222年,曹休出兵伐吴,曹丕担心,欲下诏制止,董昭劝阻,后来曹休果然获胜。曹丕亲征,在董昭的建议下避免了部队被水淹没,曹丕称赞董昭有张良、陈平那样的见识。 224年,董昭改封成都乡侯,拜太常。同年,董昭改任光禄大夫、给事中,随皇帝东征。 226年,董昭回朝,拜太仆。 227年,曹睿继位,董昭进封乐平侯,食邑1000户,转任卫尉。 230年,董昭开始代理司徒的工作。 232年,董昭被正式任命为司徒,他上表陈述不良风气的弊端。魏明帝曹睿下诏,斥免了诸葛诞、邓飏等人。 236年五月乙卯(十三)日(7月4日),董昭去世,享年81岁,谥曰定侯,儿子董胄继嗣。 ◎ 《三国志·董昭传》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也。举孝廉,除瘿陶长、柏人令,袁绍以为参军事。绍逆公孙瓒于界桥,巨鹿太守李邵及郡冠盖,以瓒兵强,皆欲属瓒。绍闻之,使昭领巨鹿。问:“御以何术?”对曰:“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财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谋主,惊动吏民。昭至郡,伪作绍檄告郡云:“得贼罗候安平张吉辞,当攻巨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昭案檄告令,皆即斩之。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会魏郡太守贾攀为兵所害,绍以昭领魏郡太守。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二日之中,羽檄三至。 昭弟访,在张邈军中。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因杨上还印缓,拜骑都尉。时太祖领兖州,遣使诣杨,欲令假涂西至长安,杨不听。昭说杨曰:“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况今有缘,直通其上事,并表荐之;若事有成,永为深分。”杨于是通太祖上事,表荐太祖。昭为太祖作书与长安诸将李傕、郭汜等,各随轻重致殷勤。杨亦遣使诣太祖。太祖遗杨犬马金帛,遂与西方往来。天子在安邑,昭从河内往,诏拜议郎。 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冀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昭迁符节令。 太祖朝天子于洛阳,引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太祖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将独委质。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又闻书命申束,足以见信。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太祖曰:“善。”即遣使诣奉。徙大驾至许。奉由是失望,与韩暹等到定陵钞暴。太祖不应,密往攻其梁营,降诛即定。奉、暹失众,东降袁术。三年,昭迁河南尹。时张杨为其将杨丑所杀,杨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城守待绍救。太祖令昭单身入城,告喻洪、尚等,即日举众降。以昭为冀州牧。 太祖令刘备拒袁术,昭曰:“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冀,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太祖曰:“吾已许之矣。”备到下邳,杀徐州刺史车胃,反。太祖自征备,徙昭为徐州牧。袁绍遣将颜良攻东郡,又徙昭为魏郡太守,从讨良。良死后,进围邺城。袁绍同族春卿为魏太守,在城中,其父元长在扬州,太祖遣人迎之。昭书与春卿曰:“盖闻孝者不背亲以要利,仁者不忘君以徇私,志士不探乱以?徽?幸,智者不诡道以自危。足下大君,昔避内难,南游百越,非疏骨肉,乐被吴会,智者深识,独或宜然。曹公愍其守志清恪,离群寡俦,故特遣使江东,或迎或送,今将至矣。就令足下处偏平之地,依德义之主,居有泰山之固,身为乔桥之偶,以义言之,犹宜背被向此,舍民趣父也。旦邾仪父始与隐公盟,鲁人嘉之,而不书爵。 然则王所未命,爵尊不成,《春秋》之义也。况足下今日之所托者乃危乱之国,所受者乃矫诬之命乎?苟不逞之与群,而厥父之不恤,不可以言孝。忘祖宗所居之本朝,安非正之奸职,难可以言忠。忠孝并替,难以言智。又足下昔日为曹公所礼辟,夫戚族人而疏所生,内所寓而外王室,怀邪禄而叛知己,远福禄而近危亡,弃明义而收大耻,不亦可惜邪!若能翻然易节,奉帝养父,委身曹公,忠孝不坠,荣名彰矣。宜深留计,早决良图。”邺既定,以昭为谏议大夫。后袁尚依乌丸蹋顿,太祖将征之。患军粮难致,凿平虏、泉州二渠入海通运,昭所建也。太祖表封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 后昭建议:“宜修古建封五等。”太祖曰:“建设五等者,圣人也,又非人臣所制,吾何以堪之?”昭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今明公耻有惭德而未尽善,乐保名节而无大责,德美过于伊、周,此至德之所极也。然太甲、成王未必可遭,今民难化,甚于殷、周,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明公虽迈威德,明法术,而不定其基,为万世计犹未至也。定基之本,在地与人,宣稍建立,以自藩卫。明公忠节颖露,天威在颜,耿弇床下之言,朱英无妄之论,不得过耳。昭受恩非凡,不敢不陈。”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 及关羽围曹仁于樊,孙权遣使辞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太祖诘群臣,群臣咸言宜当密之。昭曰:“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太祖曰:“善。”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权军至,得其二城,羽乃破败。 文帝即王位,拜昭将作大匠。及践阼,迁大鸿胪,进封右乡侯。二年,分邑百户,赐昭弟访爵关内侯,徙昭为侍中。三年,征东大将军曹休临江在洞浦口,自表:“愿将锐卒虎步江南,因敌取资,事必克捷;若其无臣,不须为念”。帝恐休便度江,驿马诏止。时昭侍侧,因曰:“窃见陛下有忧色,独以休济江故乎?今者渡江,人情所难,就休有此志,势不独行,当须诸将。臧霸等既富且贵,无复他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侥幸?苟霸等不进,休意自沮。臣恐陛下虽有敕渡之诏,犹必沉吟,未便从命也。”是后无几,暴风吹贼船,悉诣休等营下,斩首获生,贼遂进散。诏敕诸军促渡。军未时进,贼救船遂至。 大驾幸宛,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攻江陵,未拔。时江水浅狭,尚欲乘船将步骑入渚中安屯,作浮桥,南北往来,议者多以为城必可拔。昭上疏曰:“武皇帝智勇过人,而用兵畏敌,不敢轻之若此也。夫兵好进恶退,常然之数。平地无险,犹尚艰难,就当深入,还道宜利,兵有进退,不可如意。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桥而济,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狭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贼频攻桥,误有漏失,渚中精锐,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臣私戚之,忘寝与食,而议者怡然不以为忧,岂不惑哉!加江水向长,一旦暴增,何以防御?就不破贼,尚当自完。奈何乘危,不以为惧?事将危矣,惟陛下察之!”帝悟昭言,即诏尚等促出。贼两头并前,官兵一道引去,不时得泄,将军石建、高迁仅得自免。军出旬日,江水暴长。帝曰:“君论此事,何其审也!正使张、陈当之,何以复加。”五年,徙封成都乡侯,拜太常。其年,徙光禄大夫、给事中。从大驾东征,七年还,拜太仆。明帝即位,进爵乐平侯,邑千户,转卫尉。分邑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太和四年,行司徒事,六年,拜真。昭上疏陈末流之弊曰:“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近魏讽则伏诛建安之末,曹伟则斩戮黄初之始。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擿,毁坏风俗,侵欲滋甚。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台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至乃相谓:‘今世何忧不度邪,但求人道不勤,罗之不博耳;又何患其不知己矣,但当吞之以药而柔调耳。’又闻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职家人,冒之出入,往来禁奥,交通书疏,有所探问。凡此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虽讽、伟之罪,无以加也。”帝于是发切诏,斥免诸葛诞、邓飏等。昭年八十一薨,谥曰定侯。子胄嗣。胄历位郡守、九卿。 ◎ 王道之臣由于《三国演义》的关系,荀彧、郭嘉、程昱作为曹操军师的事迹,广为流传。而在这一节中登场的董昭,虽然《三国志》的记载中是与程昱、郭嘉等人并称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的著名谋士,名头却弱了许多。 董昭活跃在曹魏前期的各个时代,从跟随曹操开始,一直到曹睿时期才去世,活了八十一岁。他在归属曹操之前,曾经是袁绍的部下。关于当时的事迹在小说前面曾经提到过,这里就不赘述了。在仕于曹操以后,曹操的称公、称王,一步一步削弱天子权威,都是出于董昭的设计。从这一点来看,他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一个“汉朝逆臣”。 董昭的这种思想和政治观点,与同为曹操谋士的荀彧等人截然不同。这就是霸道与王道的差别。王道和霸道是自从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形成的诸侯处身乱世的两种思路。所谓霸道,就是要“上尊天子,下合诸侯,讨伐不臣”,成为天下的诸侯之长。历史上这样做的人,最典型的就是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等五人,史书称呼他们为春秋五霸,管这类的事业称为霸业,而对这种思想也就称呼为“霸道”。无论是荀彧等人,还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都是这个思路。 说起王道,很多人认为王道就是简单的仁德治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王道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他认为诸侯通过仁义治国,规范礼仪,最后能够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在秦始皇之前没人称帝,夏商周三代的天子其实都只称王,只有进入战国时期之后,诸侯国才胆敢逾制称王。所以孟子的“王天下”思想,其实就是认为诸侯通过仁德的手段,就可以君临天下,取周天子而代之。 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假黄药师做诗讥讽孟子,其中“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两句,就是讥讽孟子不去辅佐周王室,却向魏国齐国等诸侯国君兜售王道的行为。王道思想中最关键的,在于要达成君临天下的目的,仁德只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采取的途径而已。 前面说董昭的政治理想与荀彧等人不同,并不是说他的主张是以仁德治国,而是说他并不主张“尊王室讨伐不臣诸侯”的“霸道”,主张要推翻衰微的汉室,建立一个新王朝取而代之。 曹操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道”思想起家的,最后当他说“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为自己的儿子取代汉室铺平道路的时候,其实是舍弃了“尊天子讨伐不臣”的霸道思想,向王道思想靠拢,这其中不能不说受到董昭的很大影响。 ◎ 平生大事董昭(156年-236年)字公仁,东汉末期人物,济阴定陶人。先后事奉袁绍、张杨、曹操、曹丕、曹睿。 袁绍猜忌 董昭举孝廉,就任瘿陶长、柏人县县令。袁绍封其为参军。界桥之战期间,巨鹿太守李邵欲投降公孙瓒。袁绍听闻后指派董昭代领巨鹿太守。到任即用计诛杀当地豪强孙伉。附近数郡因此都归顺。碰巧魏郡太守贾攀为士兵所杀,袁绍以董昭代领魏郡太守。当时附近贼人以万计,能够互相遣使往来交易。董昭厚待贼人,用计离间贼寇之间,并乘虚讨伐,大破贼寇。后来董昭弟弟到访,留在与袁绍不和的张邈军中。袁绍因谗言欲加罪于董昭,逼使董昭出逃。 张杨庇护 董昭欲往汉献帝所在,到河内郡为张杨所留。董昭被封为骑都尉。初平三年(192年)曹操遣使张杨欲借道长安迎接天子,张杨初期不许,为董昭说服。董昭为曹操写作书信给与长安诸将李傕、郭汜等。曹操重金贿赂张杨后获得准许遣使往天子所在安邑,董昭跟随,封为议郎。 曹操部下 建安元年(196年)董昭奉承天子近臣杨奉,令杨奉支持封爵曹操为镇东将军,费亭侯。另外封董昭为符节令。同年董昭又献计曹操诱骗杨奉领天子到许昌。后张杨被杀,董昭被派往招降张杨旧部薛洪、缪尚等人,董昭因此被封冀州州牧。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派刘备攻袁术,董昭与程昱、郭嘉等都警告曹操放刘备必反,刘备叛变后为曹操攻破,董昭被封为徐州州牧。官渡之战董昭被派往魏郡作太守抵抗颜良。围邺城战中,董昭写书信劝降袁绍同族春卿。平定邺城后,封董昭为谏议大夫。曹操攻乌丸蹋顿时命董昭开凿平虏、泉州二渠帮助运粮。董昭因此被封千秋亭侯,后封司空军祭酒。董昭期后向曹操建议恢复古代五等封建制,为日后篡汉铺路。建安十七年(212年),董昭献计曹操受魏公。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助曹操封魏王之号。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曹仁于樊城中,孙权答应夹攻但要求保密,董昭献计曹操以箭矢射入城中通知城内以振奋士气。 辅助魏皇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即王位,拜董昭将作大匠。同年曹丕即帝位,迁董昭大鸿胪、右乡候。黄初二年(221年),赐董昭弟董访爵关内候,董昭为侍中。黄初三年(222年),曹休欲攻江南,曹丕担心曹休冒进,董昭看穿曹休将军如臧霸已经十分富贵,只希望安定退休而已,必定不会以命相抟,结果曹休不能如愿南下。夏侯尚等攻江陵,以水浅,造浮桥攻城,董昭认为此举脆弱,结果不久水涨,曹军及时撤出。黄初五年(224年),封成都乡侯、太常。同年,徙光禄大夫、给事中。跟从曹丕东征,黄初七年(226年)曹丕归来后拜董昭为太仆。同年曹睿即位,董昭进爵乐平侯、卫尉、一子爵关内侯。太和四年(230年),董昭上陈流末之弊,令诸葛诞、邓飏等被罢免。青龙四年(236年)董昭死去,享年八十一岁,谥定侯。 ◎ 演义传记董昭,原为袁绍、张杨的从事,后朝见汉献帝,被拜为议郎,因擅长养生之道而引起曹操的注意。董昭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迁往许昌,从此成为曹操的谋士,深受曹操信赖。后来,在董昭的建议下,曹操加九锡,成为魏公。董昭在魏官至司徒。 ◎ 历史评价陈寿评曰:董昭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董昭最初为袁绍效力,在袁绍与公孙瓒对峙的时候假做檄文,安定了巨鹿,后因袁绍听信谗言,董昭被迫投奔张扬。在曹操准备西迎天子的时候又说通张扬为曹操牵线搭桥,之后又促使杨奉表荐曹操为镇东将军,奠定了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基础,后来建议曹操劝天子迁都许昌。在曹操派刘备攻袁术的时候提醒曹操注意提防。后在曹操远征乌丸时建议凿运河以便补给。于曹操晚年劝曹操进爵魏公,魏王。关羽围困樊城时候,又献计使徐晃射孙权书信到樊城以及关羽军中以激励魏军并削弱关羽军的士气,遂逼退关羽...... 董昭这个人很有先见之明,多次献计,每每成功,又很有政治眼光,帮助曹操确立政治优势,虽然不如荀,贾,郭等人那么有名,受重视的程度才不如那几位核心谋士。不过他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优秀的人才啊。 2 中科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12月生于北京市。 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中科院应用数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研究员。 研究方向: 狄氏型与马氏过程 随机动力系统 参加主持过的科研项目 2001.1-2003.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主持):随机动力系统 1998.1-200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合作):随机分析及应用 1997.1-1997.12 中国科学院青年基金(独立承担) 研究方向: 狄氏型与马氏过程 随机动力系统 部分已发表论文: 1. C. W. Li, Z. Dong (2003): On Kernel Estimations and Invariant Measures of Stochastic Jump Diffusions, 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 Ser.A math.Anal.10(2003), no.1-3 , 373--387. 2. W. Li, Z. Dong, R. Situ(2002): Almost sure stability of linear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jumps, Probability Theory and Related Fields,123 (2002),121--155. 3. Z. Dong (2000): Cr, p -Capacity associated with Hunt processes, Osaka J. Math., 37(2000), 261--271. 4. Z. Dong (1997): Construction of Markov process with Markov resolvent on Lp(E,m), Science in China(Series A), 40(9)(1997),898--908. 5. Z. Dong, Z. M. Ma(1993): An Integral Representation Theorem for Quasi -Regular Dirichlet Spaces Sci. Bull. 38(15)(1993),1355--1358. 6. F. Z. Gong, Z. Dong (2000): The representation of positive functionals an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zero capacity sets. (Chinese) J. Systems Sci. Math. Sci. 20 (2000), no. 2, 160--165. 7. Z. Dong, Z. F. Gong(2000):A note for ergodicity of general Markov processes. (Chinese) Chinese J. Appl. Probab. Statist. 16 (2000), no. 1, 31--35. 8. Z. F. Gong, Z. Dong(1999): Embedding theorems for test functions and spaces of distributions on locally convex spac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Chinese) Acta Math. Sinica 42 (1999), no. 2, 335--342. 9. Z. Dong (1999): The construction of Markov process associated with Feller semigroup on general topological space. (Chinese) Pure Appl. Math. 15 (1999), no. 3, 33--37, 47. 10. Z. Dong (1998): Quasi-Regular topologies for Diriment forms on general measurable space, Acta Mathematicae Sinica, 14(1998), 683-690. 11. Z. Dong, Ma Zhiming, Sun Wei(1997): A note on Beurling-Deny formulae in infinite dimensional spaces,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13(4)(1997), 353-361. 12. Z. Dong, F. Z. Gong(1997):A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quasi-regularity of Dirichlet forms corresponding to resolvent kernels. (Chinese) Acta Math. Appl. Sinica 20 (1997), no. 3, 378--385. 13. Z. Dong (1997): A representation of capacity by first hitting time of an $m$-tight process on a general state space and its applications.(Chinese) Acta Math. Sci. (Chinese) 17 (1997), no. 3, 261--266.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