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董文敏祠 |
释义 | 其址在今方塔园天妃宫东。 董其昌,字玄宰,学者称思白先生,上海人。家中仅有机田二十亩,因不堪重役,董其昌便弃家远走他乡。万历十七年( 1589 年)进士,选为吉士。为了掩盖这段历史,就把户籍改在华亭。其友礼部侍郎田一俊死于教习任上,董请假护丧,走数千里,莽之于福建大田。回京后授编修,知起居注。 地理位置其址在今方塔园天妃宫东。 基本资料董其昌,字玄宰,学者称思白先生,上海人。家中仅有机田二十亩,因不堪重役,董其昌便弃家远走他乡。万历十七年( 1589 年)进士,选为吉士。为了掩盖这段历史,就把户籍改在华亭。其友礼部侍郎田一俊死于教习任上,董请假护丧,走数千里,莽之于福建大田。回京后授编修,知起居注。光宗出阁就学,充日讲官。因事启沃,光宗每目属之。后因受排挤,而出任湖广按察副使,不久就告病而归。 死亡背景万历三十二年( 1604 年),任湖广提学副使,因拒绝请托,导致生员闹事,遂致仕。后来虽然被先后启用为山东副使、凳莱兵备、河南参政,但都未上任。光宗即位,曾向阁臣询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由于曾为光宗的老师,懂氏的政治生涯因而发生了改变。起任太常寺少卿,掌国子监司业。天启二年( 1622 年),改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篡修实录。奉诏到江南一带,采录诸司掌故。将万历一朝的章奏、案牍辑为三百本。另外,内阁中保存了大量的群臣奏疏,董氏挑选其中有关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边防等方面,言论实事求是、稳妥可用的奏疏,编辑为四十卷,并且在每篇奏书后面加上自己的论断。此书得到熹宗的称赞。熹宗三年( 1623 年)迁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转礼部右侍郎。四年( 1624 年),充篆修实录副总裁,同知经筵。不久转任左侍郎。五年( 1625 年)迁南京礼部尚书。时值宦官专政,深自引退,明哲保身。崇祯四年( 1631 年),拜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七年( 1634 年),进太子太保。自觉年老体衰,要求致仕。但当时天下多事,董氏做为前朝元老,为明代思宗所倚重,因此没有得到批准。五次上书,于正月十九日致仕。回乡后,又过了九年,于丙子( 1636 年)仲冬九日忽痰作,不三而逝,卒年八十二。赠太子太傅,谊“文敏”。附葬于苏州吴县胥口乡渔洋里其父董汉儒的墓旁。 历史残迹崇祯年间,在明“清军局”的旧址上修建董文敏祠,据实地调查与参照松江当地其他传统祠堂规制而建,其地宽衍,连溪环沼,全部面积在 1500 平方米左右。据当地长者及传为董其昌第十七代孙董兆昌等的回忆与现存董祠(残)的照片,并参以松江传统建筑形制,可大致复原其早年的规模。董祠的面宽约 14 米,总进深约 90 米,为砖木结构中轴对称的封闭式院落建筑,共有三进建筑。董祠门前左右有一对青石所雕的坐狮。门厅前有一块 14×4米的场地,门厅为三间七架。门厅枋上悬有清代康熙四十四年 (1705 年 ) 巡幸松江时所题的“董其昌祠”匾。门厅内西侧竖有“回避”、“肃静”、“追封太子太傅”、“赐谊文献”、“南京礼部尚书”、“赐进士出身”诸牌。门厅后有穿廊,连接仪门,过仪门厅院北有碑厅。碑厅概为三间七架梁,,碑厅中央竖三块康熙帝御书碑。两侧两块为佛经,中间为康熙赞董其昌书法的御书碑; 书法高超华亭董其昌,书法天资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楷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不经意处,封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披拂,尤得天然之趣。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所临募《淳化阁贴》,于《兰亭》、《圣教序》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峰,似拙实巧,书家所谓““古钗脚”殆谓是耶。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根底则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又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墓诸子,轧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砣,有古法,甚心赏。其用笔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琼绝。临募最多,每谓天资欲功力俱优,致此良易也。 史料记载康熙岁次乙酉三月 南巡驻跸松江府书 御碑后有木刻山水图屏风,碑厅两侧壁间嵌有董书各类碑刻。据民国杜镇球《云间金石志》记载,有董文献临《多宝塔》碑(明代万历二十九年( 1601 年)三月,刻条石六,计一百七十八行,行十一字)、董其昌小楷金刚经塔石刻(明代万历二十七年( 1609 年)刊刻,今存松江区博物馆)、董其昌自书《诰救》石刻(明代崇祯九年( 1636 年)三月望,行书,计六百零六行,行九字,刻条石十四),以及董书临《淳化阁贴》等石刻。碑厅后有一座庭院,庭院两侧概有回廊,东西回廊连接着最后一进厅堂 ---- 享堂。享堂估计为三开间,九架梁建筑。享堂中后部设有董其昌像,堂的左侧梁枋上悬有“磊落光明”、“百世流芳”、“艺术硕望”三块匾;右侧梁悬“万世流芳”、“廉明政治”、“南宗北斗”三匾。享堂的东西稍间为董氏祖祠,分别供有董氏前代与后代碑位。 据杜镇球《云间金石志》记载,民国 26 年( 1937 年)六月,在董祠园中发现“重修董文敏公祠堂复堂溪书院记”残石刻(年月无考,存二十九行,行九字,今已不知所在)。估计这次修缮是在清代康熙四十四年以后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因为清代帝王以康熙皇帝最崇拜董其昌的书法艺术,巡幸松江时必然会关心一下他所崇拜的人物的祠堂,康熙所御题董祠匾及赞颂董氏书法的碑文,便是最实际的体现。而且,如要悬挂及竖立这些御赐匾碑,祠堂以应有一个新的面貌,康熙四十四年( 1705 年)据明代崇祯年间( 1628-1644 年)已 60 余年,董祠概已陈旧,在这种情况下重修一次,是相当及时的。据现存董祠照片分析,最后一次修缮应在民国初年( 1912 年),照片中的动词门厅前已围有一个墙院,墙中部设有石制门楣,当地称这类墙门为“石库门”,是民国年间相当流行的做法。 1937 年,杜镇球去董祠寻访遗碑时,见到的已是断碑残石,从此,董次日渐破败,残存的建筑逐步被百姓占为住所。 1982 年,为建设方塔园,董其昌祠残筑被拆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