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董世明 |
释义 | 董世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移民荷兰,旅居荷兰20多年,同时经营着餐馆和贸易公司,曾任荷兰中厨协会会长,现任荷兰温州同乡会会长、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副主席. 简介董世明,男,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在广州大学社科部工作,任社科部主任。兼任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广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常务理事。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还获得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广州市优秀教师奖。 多年来,主要从事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共党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等各类项目共6项。一些研究成果被《新华文献》、《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有2项研究成果获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获三等奖,还有一些成果获得其他类型的奖励。 2005年1月11日,荷兰国家电视台第一台于晚上8点荷兰新闻黄金时段播放了关于董世明经营的蓝天酒楼进行企业改革的报道。一时间,蓝天酒楼东西合璧的、新颖、高水准的中餐烹饪及服务的演示,在荷兰各界引起巨大反响,让全荷华人为之振奋、鼓舞。蓝天酒楼和蓝天酒楼董事长董世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移民荷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值而立之年的董世明为继承家产移民荷兰,出国前他在家乡瑞安的工厂从事机械加工、设备管理十多年。较之其他辗转萍泊西欧的第三代华人,董世明要幸运得多,因为在荷兰有爷爷的餐馆为他遮风挡雨。但是,他没有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是敏锐地意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一头扎进了由荷兰皇家中国饮食业公会(下称:中饮会)举办的中国名菜培训班,潜心钻研川、粤、浙、鲁等中国名菜烹饪,并学习餐馆酒楼管理等专业课程,考取了荷兰中餐大厨CHEFKOK文凭。同时,他还研读了酒水经营必修课,以荷、中文并举考取荷兰酒水营业执照。之后,他再到餐馆打工,并担任主厨6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开餐馆1986年,董世明在与荷兰电讯中心城Hilversum相邻的Naarden市商业旺区开设了一间中型餐馆,这就是 “蓝天酒楼”。董世明决心从自己的餐馆开始创新中餐馆经营方式,他大胆地将当时荷兰中餐馆一般采用的230个菜式精选简化为60多个,并在食谱中增添川、浙、鲁等带有甜酸辣味的正宗中国菜。针对荷兰人大多早晨、中午吃面包薯条加饮料等快餐,晚饭才进热食的习惯,他在同行中率先大幅度调整营业时间,改为下午5点钟才开门,这样既可节省开销,又可使员工有充分时间备料、午休、研习新菜。这些举措收效甚佳,引来同业纷纷效仿。 不久前,推广“美酒配佳肴”这一漂亮胜仗,也是董世明的杰作。据调查,目前荷兰中餐馆的葡萄酒销售额只占营业额的8%左右,做荷兰餐的餐馆却占31%,而葡萄酒的利润比普通餐高出三倍!于是,董世明礼聘荷兰著名法国葡萄酒代理商上门教授侍应生,还送侍应生到饮食学校酒水专业班培训,并聘请在中饮会担当设计、任教“酒肴搭配”新式中餐课程四大厨师之一的贤婿郑琦执掌酒楼业务。果然,蓝天酒楼食客云集,郑琦的拿手佳肴“红酒羊排”,“白葡萄酒餸红烧鱼”更成为酒楼招牌菜。 慈善事业董世明在中国也投资了多个项目,涉及汽车制造、房地产开发、高科技等领域。董世明说:金钱,不是我的唯一目的,我毕生追求的是良知与社会价值。对事业,他拼搏、开拓、创新;对社会,他乐于助人、热心公益。在荷兰,他和十几位热心人士创办了阿姆斯特丹华人国语学校,并一直担任校董会主席。他每年捐赠当地红十字会、荷兰瑞安教育基金会;在中国,他资助“希望工程”10个贫困儿童上学,为赈灾、为家乡敬老院等慷慨解囊,尤其是给家乡筑路,一次就捐了30万元人民币。 论文他撰写的论文《如何摆脱荷兰中餐馆所面困境问题的探讨》1999年发表在《欧洲时报》上,在荷兰侨界引起广泛讨论。 成就荣誉他1987年便加入了刚刚成立的荷兰中厨协会,并于1991年任秘书长,1997年任副会长,1999至2003年连任两届会长,与中厨协会一起成长,追逐理想。荷兰中厨协会一直以维护和树立华人餐饮业形象、推广中餐烹饪技艺为己任,在他任内,曾举办多届东方厨艺培训班,毕业学员多达数百人;曾多次和同业联合举办全荷华人以及全欧华人中式烹饪大赛;曾于1998年组团参加大连首届“世界华人烹饪技艺表演赛”,获团体金奖;曾于2000年协助荷兰政府创办属欧洲首家的中餐烹饪学校。同时,中厨协会还多次组团回国进行厨艺考察、技术交流,先后与温州的五马美食林集团,北京的全聚德集团,广州的总工会、东方宾馆、大同酒家,杭州的楼外楼大菜馆,以及北京、大连、温州的厨艺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查拳大师董世明武术之乡11岁习武在北京职工武术史上,有个人物是必须大书一笔的。他就是当年北京武术队伍中的领军人物,北京武术协会会员、查拳研究会会长、几十年前工人武术队的总教练,71岁的董世明。如今,董老虽然退休了,却依然带着一群武术爱好者,活跃在武场,为北京的全民健身运动做着贡献。 董世明生于河北沧州,他家乡那个村是个武术之乡,因此,11岁的时候,他就拜了当地的一名武林高手学习披挂拳。在孔孟礼教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董世明,对师傅无比崇敬,几十年过去了,董世明依然敬重地把师傅的照片摆在照相册的首页。 当年的特二级厨师练武,毕竟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不能当饭吃。1954年,20岁的董世明只身来到北京,在一家饭店学徒,几年后,他就通过了一级、二级和高级厨师的考试资格,成了当年很有名的益康饭店的厨师长,然后又考取了特二级厨师的证书。由于他的厨艺超群出众,他曾被调到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在那几年里,他不仅为国务院的普通工作人员做饭,还担任过谭震林、李富春、乌兰夫、傅作义等高级干部的厨师。 紧张的工作,一点没影响他对武术的酷爱,每天闻鸡起舞,练上一套甚至几套拳,然后浑身轻松地上班。要是值夜班,他每天也要抽时间打上几套。 一人囊括几项第一1958年,董世明在东城区工人运动会上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他把刀、枪、剑、棍、勾、铛、橛、带、戟、铲、锏、乾坤圈等十几种兵器,舞得出神入化……把所有人都看呆了。1960年,他获得了刀术、长拳、长枪等好几项比赛的第一名。而一旦所有的项目都被一人囊括的时候,那比赛就没法打了。就这样,1961年,董世明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北京工人文化宫的武术队教练。 几十年来,他培养和教授过的学员成千上万。别以为这个数字夸张,一点不。能想像到当初文化宫职工武术火到什么程度吗?周日上午,四九城的职工都乘坐头班车,早早地到文化宫大殿前聚齐,衣服干粮和水,堆得小山一般,武术队员们换上各自的练功服,往那儿一站,仅这阵势,就已经成一景了。开练了,总教头董世明站在高台上,像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大将军,随着他的口令,雪亮的刀光如同千百道闪电,兵器声有节奏地响成一片。在红墙绿瓦青松翠柏的掩映下,二百多名身穿雪白表演服的武术队员们,喊声震天,动作整齐划一,那叫一个威武雄壮。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早已把演兵场围得铁桶一般。南来北往的游客们,都看呆了看傻了,忘了喝彩。直到一场结束,喝彩声才陡然响起,海啸一般。表演完了,游客们还意犹未尽,无不拍手称快,纷纷说,哎呀,到底是人家北京啊! 武术就是我的命…… 您能想像得出来了吗?除了武术,董世明似乎对任何世事,都非常淡漠。那时候,文化宫的游园会规模之大,世界少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市委、市政府和全总、市总的领导们,每年都要来到群众中间,和老百姓一起过节。但是,即使到现在,董世明居然也回忆不出哪年,哪个国家领导人来到了武术队员们中间。他脑子里装的全都是练功的套路、兵器、队型。他只记得有一年,周恩来总理坐在群众中,观看了他们的表演,还同部分队员一起照了相,但问他具体是哪年,他还是说不出来。 二十多部影视作品的武打设计者1995年,董世明从文化宫保卫部门退休。这位老武术家一天也没呆住就不停地被经纪人请来请去。实际上,董世明在职的时候,就有剧组请他出山担任武打设计。最早找到他的是《海灯法师》的导演谢洪,那还是上世纪的80年代初,《少林寺》刚火爆不久,全国的武打戏便相继上映,那时候,几乎全国所有武打片的导演,都知道北京工人文化宫有个查拳大师。纷纷上门来求助,那时候的董世明被武打片的导演和演员们捧得神仙一般。《书剑恩仇录》、《新孟丽君》、《南北少林》、《泰山恩仇》、《八卦连环掌》、《索命逍遥游》、《南粤传奇》,从90年代初到2002年,这十几年间,老先生担任过20多部电影电视的武打设计,这些武打动作,没有一部是雷同的。那些拍过上百部(集)的导演们,都惊叹老先生怎么就跟一口古井似的,貌不惊人,普普通通,可那“水”就是怎么也淘不完。他不仅担任设计,还当过几回演员。 后来,由于年龄逐渐大了,就由他的徒弟们担当此任了。 著书立说 传承武术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很多单位都把经济效益放在了首要位置,职工请假,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容易了,而很多教练也开始收费教学,因此那种壮观的场面,是很难再现了,但是董世明老人出自骨子里对武术的热爱,不仅一天不减而且变得越来越强烈了。记者采访他时,除了见到墙上挂着的十八件兵器外,就是整理好了的一摞一摞的资料。老人文化底子并不厚,但是,他深知中华武术必须要发扬光大的大道理,他要把几千年来古人对查拳的经验和自己几十年的实践经验都写出来,留给后人。像练功一样一丝不苟,虽然每天只能写出几百字,集到一定程度,再请人用电脑打出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几年下来,那资料已经有好几纸箱了。 2004年,北京武术家协会成立了查拳研究会,由董世明亲自担任会长,他说,这下放心了,一旦有了组织,这门古老的功夫,就不会失传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