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董村村 |
释义 | 1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胡村镇董村村董村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胡村镇,现有733户,人口2558人,农村劳动力970人,耕地面积4639亩。近年来,该村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生产效益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企业,以工促农,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使全村经济步入了快车道。与此同时,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两个文明建设同频共振,互动发展,全村呈现出环境卫生整洁、群众安居乐业、乡风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景象。从2002年起,连续四年被授予“省级文明村”。 ◎ 工业强村在历史上这里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烂董村,“春天白茫茫(盐碱地)、夏天水汪汪、秋天蛤蟆叫、冬天变成溜冰场”。这一歌谣形象地道出了董村人苦不堪言的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董村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从治理盐碱滩入手,同贫困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把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今天的米粮川。1982年太谷县委、政府确立了“工业强县”战略,县里最大的玛钢企业之一太谷玛钢实业有限公司入驻该村,村党支部、村委会利用这得天独厚的优势,提出了快速建设“工业强村”的发展思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奖励和优惠政策,鼓励本村能人创办和吸引外来企业入驻本村,短短几年时间,先后有亚洲最大的玛钢企业——太谷玛钢有限公司和太谷玛钢实业公司以及荣成玛钢、新平碳素、铁艺铸造、财达玛钢、万江玛钢、吉隆玛钢等11家大型企业(300人以上)在董村安营扎寨,同时村内发展起各类企业、商业网点200余家,还在全国设有玛钢经销点30余家,最大的销售额超过了亿元。工业企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全村970个劳动力,80%的在工业企业工作,人均年工资超过了1万元,此外还吸引了外来劳力2000多人。到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37586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325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17元,位居全县第二。“烂董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工业经济强村。 ◎ 农业发展董村在通过发展第二产业走向富裕后,并没有丢掉农业这个根本。在支部、村委的积极引导下,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第三产业,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经济结构。一是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全村的3400亩耕地主要用于发展高蛋白玉米、优质小麦等高效粮食作物的种植。二是根据本村实际,大打红枣战略,发展红枣经济林1200亩,并多次聘请红枣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同时启动了投资60万元的红枣加工厂和一座冷库的建设项目,以解决枣农的后顾之忧。三是发展规模养殖业,以“养鸡、养猪、养奶牛,农业转化多增收”为指导思想,以规模养殖为重点,2006年投资50万元建成了占地40亩的规模养殖小区,同时还投资20万元新打井配套4眼、埋设地下管道2000米、修补防渗渠道1500米,保证了全村的农业生产用水。农业投入的增长,大大改善了该村的生产条件,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006年董村农业收入占到经济总收入的20%,同时玛钢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该村的商饮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2006年三产收入3836万元,人均产值14996元。董村呈现出了工业带动、三业并进的良好势头。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该村的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村级集体固定资产总额净值272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近70万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 社会事业经济发展了,村党支部、村委会把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作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来抓。他们首先把加强对下一代的教育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工作,投资130万元,新建了面积达182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并配备了电脑和声乐电器,更新了课桌,每年还都投以大量资金充实教学设备、改进办学条件,改善教师生活。2006年投资26万元把初中学生全部送到了太谷明星中学,集体还购置了一辆中巴车,每天免费接送70多名在明星中学上初中的学生。其次,强化了公共设施建设。建起了一座高标准的幼儿园、一个功能齐全的老年活动中心、2个美容美发中心、2个洗浴中心、3个卫生所,建设了农村网络文化站,使电脑开始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同时投资10万元建立完善了图书室,为强化农民培训学习,提高素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董村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村民福利待遇,实行了全县农业用电最低价、村民吃水免费、农网改造和农户安装有线电视补贴等一系列福利性措施,基本实现了“小有教、老有乐、病有医、玩有场”。今后,该村还将逐步实施60岁以上老年人养老补助、大病医疗补贴、大学生奖励等等更具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的福利措施,以促进村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 生活环境董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村民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如今董村大变样,“吃饭讲营养、住房讲宽敞、穿衣赶时尚、家具摆高档、生活更潇洒”,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董村人又有了自己的新歌谣。近几年来,全村98%的人家住上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房,近30户农民还在城里买上了楼房,人均住房近37.5平方米,全村75%的户都按了移动电话,近100户有了冰箱、电脑、小轿车。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董村支部、村委从“五化”入手,强化了村镇环境的改善。从1998年起,村集体连续投资170万元,对全村29公里道路进行了硬化,实现了户户通;2006年一开春,首先对董村的门户——幸福路进行了彻底整改,拓宽了路面、修筑了路肩,总投资达11万多元;在村中心建起了4000平方米的街心花园和2条800米的绿色长廊,2006年投资18万元,大搞村内绿化,栽植各种树木2.8万株;2006年投资13万元,重新安装了村内11条大街小巷路灯130盏,投资10万多元,对全村的墙壁进行了粉刷,标语进行了更新;为彻底整治村容村貌,董村建立了长效的卫生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了严格的门前三包卫生责任制,组建了一支由10人、4辆车组成的环卫队,每年出资3万元对村内生活垃圾进行定时定点清理。“五化”工程的实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更进一步坚定了董村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眼下,党支部、村委会已经绘就了董村“十一五”的宏伟蓝图,他们要在幸福路两侧建设占地500亩,投资6400万元,水、电、暖、煤气配套的别墅小区和单元楼住宅区,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旧村换新村,将旧村区腾出的1300亩土地用于招商引资,发展高科技、环保型的工业企业和商业服务业,促进农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并要建成商贸集贸市场,开办董村初中、职中,更重要的是要新建一座铁路公路立交桥,彻底打破制约董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2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沙溪镇董村村新昌县沙溪镇董村村位于沙溪镇东南侧,距县城45公里,全村628户,1678人,是沙溪镇第一大村。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736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6.08万元。该村农业经济以杨桐产业为主,全村有近500人从事杨桐采摘加工,2008年杨桐收入450万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3。工业经济以花岗岩产业为主,现有花岗岩加工企业3家,销售收入2500万元。近年来,董村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初步探索了一条巧借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