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E-50
释义

E-50和E-75是德国二战E系列坦克计划中的的两种标准战车,E-50重50-60吨,计划取代“黑豹”和“虎”式。它和E-75的外形几乎一样(注意只是车体,量产型E-75的炮塔外形类似于虎王坦克),E-50和E-75的悬挂系统,装甲厚度和重量不同。E-50的综合防弹能力比黑豹F提高了50%左右,它采用和黑豹2型一样的加长型的88炮。但是,最终一辆也没能造出,成了强大的图纸车。

结构及动力

E-50车体每侧6个负重轮。悬挂系统为莱恩博士设计的外置盘式螺旋悬挂装置,不占用车内空间。它和E-75一样采用动力系统后置,节约了近一吨的重量,另外取消车体传动轴后,车高也降为2.60米。发动机为HL-234型,最高输出功率为900马力/3200转。因此E-50可以达到60KM的公路时速!!这甚至已经超过了60年代的战后二代坦克的水平了。(这种HL-234发动机的改良型HL234+型,比以前的HL234有大幅度的技术跃进,同时采用先进的燃油喷射和涡轮增压技术以及特种冷却液。最大输出功率竟达到与后世挑战者坦克帕金斯发动机相当的1100~1200马力!!这又是当年德国的一项绝活,包括苏联 美国在内的其它国家坦克发动机到了70年代才达到如此水平,比德国又晚了20多年)

(注:此发动机只存在于图纸上,从未实际制造过)

(又注: 1200马力的坦克发动机,联邦德国也直到70年代末才搞出来,在二战末期搞1200马力发动机,只能说是纳粹德国覆灭当前的幻想罢了)

E-50的车体是在黑豹G型的基础上加长,其实际大小已与虎王同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觉得E-50的炮塔有点偏小(这只是视觉错误)。

装甲

E-50的正面上车体装甲为90毫米/30度(而且上车体装甲没有任何开口,)连机枪都没有,防御力相当不错),下车体装甲为70毫米/40度。车体侧装甲与虎王相同,为80毫米/75度。E-50的炮塔外形基本与黑豹F相当,不过加厚了侧甲厚度。E-50的炮塔前甲厚130毫米,筒形火炮防盾厚120毫米。炮塔侧甲 后甲均厚70毫米。

火力

平心而论,E-50在火力 机动等方面都超过了苏联战争末期的T-44坦克,其整车装甲防御力除了正面上车体装甲稍弱外(T-44正面上车体装甲为120毫米/30度)外,其它也基本与T-44相当(T-44车体侧装甲为75毫米垂直装甲,炮塔前甲厚90毫米),综合战斗能力E-50更优。(E-50还装有体视式测距仪和红外夜视瞄准具,其火炮精度比黑豹还高)

对与在1947年才出现的T-54,E-50在火力上与其持平,机动占优,而装甲上有较大差距(T-54正面上车体装甲为120毫米/30度,炮塔前甲厚200毫米以上),这就需要进一步改进加强了。不过,由于设计合理,E-50是拥有提升到60吨级的潜力的,所以它的装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E系列战车革新

二战后期,E系列的开发者们意识到必须对德国坦克(传动装置前置)的传统布局进行革新,否则很难在坦克总体设计上取得突破,于是,他们将传动装置重新设计并使之紧凑化,再与动力装置结合在一起,统统后置(传动装置可靠性低一直是德国重型坦克的一大顽疾,不过从1945年初的黑豹开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E系列这样做的背后证明德国重型坦克终于成熟了)。驱动轮也跟着“搬家”,发动机也引入了涡轮增压和新式冷却技术,大大提高了发动机功率(这又是德国重型坦克成熟的一种表现)。

更重要的是E系列的设计者们还就如何使坦克内部空间分配更趋合理展开了探讨:现代坦克的内部空间分配是,

动力和传动装置占38%

乘员和内部物品(包括燃油)占48%

弹药占6%

火炮的活动空间占8%

令人惊讶而又钦佩的是,60年前的E系列的内部空间分配与上述指标仅仅只是略有差异,十分接近。它们是当之无愧的现代主战坦克的真正雏型!!!(这一点上它们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美苏坦克)

请大家注意的是:机动 火力 防护 这三大性能只是坦克的外表,而合理的内部空间分配却是坦克的内涵,这一点对坦克来说同样不容忽视。一辆真正优秀的坦克应该是表里合一的。

注:现代坦克的雏形是苏联的T-54坦克,而E-50仅仅存在于图纸上,连一辆样车甚至模型都没有,关键部件尤其是发动机的设计指标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技术能力,当时任何一国都无法制造出来,只能说E-50是一个不错的设计。

各国的技术力量

二战中的各国坦克。苏军只做到了第一点,而美军只做到了第二点。而德国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这两点。

苏联坦克战场受制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它们那狭小 糟糕的内部空间配置严重制约了坦克真正实力的发挥。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苏德战争初期,性能优良的T-34/76却会被3号坦克击败(技术原因很简单,T-34/76虽在机动 火力 防护 这三大性能上超越了3号坦克。但它却没有电台,也没有车长指挥塔,内涵的缺陷使T-34的车长很难指挥作战,而苏军的坦克部队之间竟要靠旗语联络,其群战能力极差。而苏军的这些致命弱点,却正是3号坦克的优点,这比表面上的三大性能更为重要)。同理,战争后期以制胜虎1为设计目标的IS-2走上战场才发现新锐的自己竟无法完全压制老旧的虎1,原因也正是IS-2的“内涵”出了问题。

二战中的苏联坦克没有一种达到其纸上的设计指标。而从二战中期开始,其坦克技术优势被战争初期技术劣势的德国全面赶超,随着德国新型坦克的不断开发,苏联再也没有扳回天平——因为双方同级别的坦克较量中,全部都是德国占优。

注:以上内容仅为一家之言,值得商酌。实际上,评价一款武器是否优秀,不仅要看该武器的具体性能指标是否优秀,同样还必须兼顾武器的可靠性-战场适应性-生产性-操作性,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直接影响到该武器在战争中的实际运用。二战时期,特别是苏德战争前期,掌握着除了英国以外整个西欧的工业生产力的德国与苏联相比拥有更完善的工业基础、更熟练的技术工人、更多的技术人员以及更加完备的试验设施,但德国坦克在整体设计、各方面性能平衡、战场环境适应性乃至最为重要的生产性方面远不及苏联坦克,究其原因的根本在于武器指导思想混乱所致。虽然每一台豹式、虎式的性能都要优于苏联的T-34,IS-2等坦克,但在大规模战争中,让每一名士兵都有合适的武器可用远比只让少数精英拥有更精良的武器更有意义,性能先进的德国坦克虽能战胜苏联同时期的坦克,但却很难抵挡数倍于己的苏联坦克的集体进攻,质量优势根本无法弥补数量上的巨大劣势。何况从战术层面上看,更多的坦克意味着指挥官能拥有更加灵活的战术选择。

与精雕细琢的德国坦克不同,苏联那些在乌拉尔山露天临时工厂以及被围困的列宁格勒拖拉机厂生产的坦克的制作工艺从表面上看很容易与粗制滥造划上等号,但若结合整个战争的发展需要,且对苏联坦克的设计制造有真正的了解,就会发现苏联坦克设计师非常好的平衡了技术与数量之间的关系。毋庸质疑,苏联在战争时期确实在生产工艺上简化到难以再简化的程度,在机械加工和铸造等方面的生产工艺与粗制滥造也只一线之阁,简化的制作工艺从T-34坦克铸造炮塔上的沙眼就能清楚的感受到,铸造装甲所存在的裂纹、夹砂与疏松等缺陷使得其实际防御性能远低于理论性能。但在关系到作战使用的动力与行走悬挂系统的生产工艺却比较好,火炮与观瞄设备的质量也比较精密可靠。苏联坦克以车体和炮塔的简化来提高坦克的生产性,而利用精心制造的动力、悬挂和火力系统来确保坦克的基本战斗力。虽然苏联坦克的车内环境比德国坦克恶劣得多,但换来的是比德国坦克轻得多的吨位下拥有相同的防护能力与火力,且具备根据战场环境的变化升级火力的发展潜力,在无需对底盘和生产线做出大的改动的情况下,简单地升级就能对抗德国的新型坦克,且可靠性、战场适应性均有保障,也无须对前线的技术人员重新培训以熟悉新型坦克的构造。而且43年之后随着战局的逐步明朗,苏联也无须像德国那样,不顾一切地将先进但不可靠的新技术用来制造新式武器,妄想通过新式武器来扭转战局,苏联坦克始终坚持实用主义,首先追求技术可靠、皮实耐用、适应战场需要为最根本的要求,重量控制得当,操作与结构简单,同时必须易于大量生产。易于大量生产,意味着能够迅速普及到每一个战线上充分发挥效果,同时能迅速弥补损失。苏德战争时期苏联生产的各型坦克-履带装甲车的数量在十万以上,仅T-34系列就有近5万的产量,相比之下德国虎式坦克区区1300台不到,豹式不足6000台的数量,胜负之分已经没有悬念。重量得到有效控制,适当的吨位确保具备足够的火力和防护能力的同时,能更加适应各种恶劣的战场环境,对桥梁的承载要求更低,机动性和行程也更有保障,能更快的抢占有利地势,在突破防线后能更好的向纵深推进扩大战果,且较低的重量让前线技术人员回收战损坦克也更容易,二战时期苏联修复的战损坦克的数量还要远多于生产的坦克,近乎2/3的战损坦克被修复后重返战场,而德国的虎式,豹式等坦克的大多数都是因为技术故障或战损后无法回收而不得不抛弃。大量采用成熟可靠技术,结构上简单易操作,讲究技术继承性,这样普通的拖拉机手稍做培训也能很好的驾驶-修理坦克,这样又能极大的提高对战争后备潜力的挖掘。卫国战争中后期的苏联坦克手大多是大字不识的临时征召兵,却能娴熟的操作坦克冲锋陷阵,依靠数量优势与质量上不落下风战胜了基本文化学历为小学毕业的德国坦克手,这就与苏联坦克所追求的结构简单可靠、操作简便、易于上手脱不了关系。

而只存在于图纸上E-50与E系列其他坦克,也和德国各种超越时代的狂想武器一样片面追求理论性能的优越性(实际上在复合材料学极端落后,制炮技术缺乏身管自紧与电渣重熔的支持,100倍口径88毫米坦克炮,和1200马力燃气增压发动机以40年代的技术水平根本不可能实现),即便是造出实际产品,这个由各种结构复杂的不成熟的新技术新设备堆砌起来的重达60吨的庞然大物,也会和已经被历史证明大而无用的虎王坦克相同的命运,缺乏可靠性、战场适应性与制造性这一系列优秀武器所必须具备基本前提,将大量本来就紧缺的战争资源与后备力量投入到根本不成熟的全新坦克的制造,势必让德国坦克工业和前线技术人员更加吃紧,不仅不可能挽救纳粹的命运,反而会加速法西斯的灭亡。

E50的最终作战性能

(估计)

E-50的技术性能

车高:2.6米

车重: 50~55 吨

火炮: 88mmL/71

装甲厚度: 130mm

发动机: HL234

功率: 900马力

车速: 60 km/h

坦克世界中的E-50

6.6版本之新出德国9级中型坦克。

主要性能:

最大生命值: 1800

重量: 64.6/67

发动机马力 1200

最大速度: 60KM/h

转向能力 27度

车体装甲 120/80/80

炮塔装甲 185/80/80 最大射速(发/分钟): 7.00

穿深 220/270/60

伤害 390/390/510

炮塔转速 34

观测距离 460

通信距离 810

装备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