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
释义

一、机构概况

-

-

-

-

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Dongguan - Sun Yat-Sen University)(即中山大学东莞研究院,简称“中大东莞研究院”或“中研院”)创建于2009年4月22日,于2011年12月16日揭牌,是中山大学与东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根据东府办[2008]840号文、东机编办[2008]87号文及《东莞市人民政府和中山大学联合共建“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协议书》等法律文件成立的市级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东莞市政府主要采取资金注入的方式投资1.2 亿元,中山大学主要以品牌、技术成果、人才团队等方式对等投入1.2 亿元,双方总共投入2.4 亿元组建这一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东莞中大研究院是获得东莞市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的事业单位。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及中山大学有关文件,研究院的经济性质为全民所有制,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及中山大学各拥有50%所有权,在行政上直接隶属于东莞市人民政府,由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国家级高新区 / 正厅级)代管,东莞市科技局在业务上进行监督指导。 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理事会成员由东莞市领导和中山大学领导以及双方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组成,主要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及科技团队由中山大学派出,或对外公开聘任。

-

中文名: 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

简 称: 中大东莞研究院

英文名: Institute of Dongguan - Sun Yat-Sen University

创办时间: 2009年4月22日创建,2011年12月16日正式挂牌

机构性质: 市级(厅局级) 非营利 研究开发型 全民所有制(国有) 事业单位 -

联系地址 :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新竹路新竹苑九栋5楼

Address:Tower 9, Xinzhu Center, Xinzhu Road, Songshan Lake, Dongguan, Guangdong, P.R.C

-

理事长:

许宁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 / 副部级)

-

副理事长:

冷晓明(东莞市常务副市长、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 正厅级)

徐安龙 (中山大学副校长 / 厅局级)

-

理事:

刘宁(东莞市政府副秘书长、松山湖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 副厅级 )

何跃沛(东莞市科技局局长)

谢涛(东莞市财政局副局长)

-

院长: 徐安龙 (中山大学副校长 / 厅局级)

-

常务副院长:

宗志坚(中山大学工学院副院长)

副院长:

黄治河(原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

吴贻昀(东莞市科技局副调研员 / 副处级 )

卓义周(中山大学科技处副处长)-

-

-

-

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位于东莞市松山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两座总面积近80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紧邻著名的松山湖景区,周边自然环境优美。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副部级)、中山大学校长(副部级)许宁生教授亲自担任理事长,东莞市常务副市长冷晓明、中山大学副校长徐安龙教授任副理事长,并由徐安龙教授担任研究院院长。

研究院的宗旨为:依托中山大学的技术、人才优势,立足东莞,辐射粤港澳三地,按照科技东莞工程目标,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发展方向,以电动汽车、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和环境工程等若干高新技术领域为发展重点,力争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地区产业升级,逐步使东莞市成为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带动并促进粤港澳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科教等领域共同发展。

目前,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已建立电动汽车工程中心、生物医药工程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工程中心、智能交通工程中心、数字家庭工程中心五大研发平台,各平台已陆续与境内外各有关单位展开项目合作。-

二、发展历程

2007年,东莞市人民政府、中山大学为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和探索省(广东省人民政府)部(国家教育部)合作新型研究院所建设的新机制,为有效推动东莞乃至粤港澳地区高新技术领域产业发展,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决定在松山湖国家高新区联合共建一个科技创新平台。

2008年5月6日,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携该校多个学院院长前往东莞,与时任东莞市市长李毓全等就合作组建科技平台事宜进行了细致的交流,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会后,双方正式开始筹备成立中山大学东莞研究院。

2008年12月,研究院组建方案正式出台: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党政联席会议决议(东府办[2008]-840号文)及中山大学有关文件,中山大学、东莞市人民政府确认共同组建研究院,东莞市政府主要采取资金注入的方式自科技东莞工程中划拨1.2 亿元作为研究院组建资金,中山大学主要以品牌、技术成果、人才团队等方式对等投入1.2 亿元,总共投入2.4 亿元,双方各拥有研究院50%所有权。

根据东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87号文(东机编[2008]87号),研究院性质为市级(厅局级)非营利性研究开发型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名称由“中山大学东莞研究院”改为“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研究院在行政上隶属于东莞市人民政府,由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代管,东莞市科技局从业务上进行监督指导。

2009年1月14日,时任东莞市市长李毓全在东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2009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的建设进度。

2009年4月22日,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在松山湖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东莞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在东莞市松山湖正式签订《联合共建“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协议书》,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正式创建。

-

会议审定通过了由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出任理事长,东莞市常务副市长冷晓明、中山大学副校长徐安龙任副理事长,东莞市科技局局长何跃沛、东莞市财政局副局长谢涛、松山湖科教局副局长李航及中大深圳研究院院长、中大花都研究院院长等人担任理事。会议还通过了《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章程》、《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实施方案及2009年工作计划》等有关议案,并审议表决聘请中山大学副校长徐安龙担任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宗志坚、东莞市科技局副调研员吴贻昀担任研究院副院长。

2010年12月28日,东莞市政府下发《关于印发《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现“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再次明确要加快东莞中山大学建设进度。

2011年11月,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由许宁生校长接替已退休的前校长黄达人担任研究院理事长。

2011年12月15日,第八届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在东莞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正部级),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王志学(副部级),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云贤,广东省政协副主席、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广东省委会主委王珣章(1995-1998年任中山大学校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厅长李兴华,东莞新任市委书记徐建华,东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袁宝成一起参观了中山大学研究院电动汽车展台,并饶有兴致地开起了莞产版中大电动汽车。

12月16日,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在东莞国际会展中心西厅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东莞市常务副市长冷晓明、副市长李小梅、市政府副秘书长、省科技厅副厅长等领导出席,冷晓明副市长和徐安龙副校长一起揭开了盖在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牌匾上的红色绸缎,研究院的发展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三、主要人物介绍

1.徐安龙教授

徐安龙,男,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副厅级),分管理科科研、医科科研。1992年获美国伊利诺斯(UIUC)大学分子免疫学博士学位;1992.7~1994.7,在世界著名的血液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Helen M. Ranney教授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的研究;1994.7~1996.7任美国加州圣地亚哥联合制药公司(Alliance Pharmaceutical Corp)研究员;国家“十一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专家;“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获广东省青年科技奖、2000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2004年入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4月起担任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院长。

2.宗志坚教授

宗志坚,男, 1963年2月生,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副院长、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1984、1993、1996分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本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博士),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电动汽车工程中心负责人;长期参加广东省CIMS和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推广工作,担任广东省科技厅信息化推进工程专家组成员、广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广东省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及各级科技评审咨询专家等职务。曾主持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科技项目数百项,拥有各项专利12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3.谭洪舟教授

谭洪舟,男,香港城市大学工学博士,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IEEE高级会员,华南地区芯片设计的先行者,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集成电路工程中心负责人,中山大学花都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芯片设计和新型信号处理方面的研发工作,科研成果丰硕,获得软件著作权12项,申请发明专利43项。先后获得教育部提名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曾负责国家、省部级多个重大项目,研发的多款芯片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目前担任广东省、广州市科技部门重大科技计划的评审专家。

4.罗笑南教授

罗笑南,1963年2月生,理学博士、出站博士后,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数字家庭工程中心负责人,中山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是数字家庭技术、移动计算、图形图象处理及三维仿真CAD技术,主持过核高基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海外或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973、863等科研项目4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0项,申请PCT专利9项;获软件著作权20项,软件产品登记18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5.余志教授

余志,中山大学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智能交通工程中心负责人。担任广东省智能交通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交通系统、数字城市与网络系统、海洋能源利用等。曾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首批人选、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奖励和称号。目前为广州市政府咨询决策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6.松阳洲教授

松阳洲,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导师。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美国著名Baylor University医学院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系终身教授,兼药学系教授,分子药物研发和高通量实验中心主任,干细胞和再生医学中心及Dan L. Duncan肿瘤中心研究员,Baylor医学院Lodwick T.Bolin讲席教授。曾获“美国Ellison协会青年研究人员奖”、“Leukemia and Lymphoma Society学者奖”、“Michael Debakey杰出研究奖”。

1990年获广州中山大学生物化学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波士顿塔夫兹大学生命医学学院分子和细胞生理学博士学位, 1995年到1998年先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生物系做博士后工作。1998年在美国贝勒医学院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系任助理教授。2004年晋升为终身副教授,2008年晋升为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系终身教授。同时担任贝勒医学院药学系教授,高通量实验中心主任,兼Huffington衰老和细胞分子生物学中心,干细胞和新生医学中心及D.L. Duncan肿瘤中心研究员。2009年就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在过去的十多年,松阳教授在分子细胞学领域的研究中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他对人体细胞端粒调节机理和胚胎干细胞的蛋白组学和功能性的研究处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前沿。

已发表论文和论著达80篇,在Nature, Science, Cell, PNAS, Nature Cell Biology, NSMB, Molecular Cell等影响因子大于10的期刊上发表论文逾20篇;总引用次数超过7500次。

7. 张雁教授

张雁,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日本广岛大学,现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助理,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生物医药工程中心负责人。曾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特别研究员,日本广岛大学医齿药学综合研究生院助理教授,日本细胞资源研究所细胞库质量监控研究员;曾获日本学术振兴会A级接触青年科学家基金,日本组织培养学会特别奖和亚洲MODUS奖;拥有4项国家发明专利,并研发了多种无血清细胞培养液;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干细胞的定向分化诱导,细胞的无血清培养技术的建立,肿瘤干细胞的启动机理等。

四、其它

1.中山大学简介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一般指位于广东省的中山大学,简称“中大”。中山大学于1924年由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建,原名国立广东大学,后更名“国立中山大学”;1935年,国立中山大学获政府批准成立研究院,是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校之一(另两所为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当时的中山大学是国内外著名的高等院校。 1952年新中国进行院校大调整,国立中山大学与岭南大学合并,分离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并取消“国立”二字,更名中山大学; 2000年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原中山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为今天的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现为中国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副部级,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拥有南校区(本部)、东校区、北校区、珠海校区四大校区。中山大学的目标定位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中山大学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全校共有教职工13275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106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206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2374多人。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含双聘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7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4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6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1人,12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20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目前,有"光电材料与技术"、"生物防治"、“华南肿瘤生物学”“眼科学”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 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以及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基因 工程"、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眼科学实验室"、"肿瘤基因抗肿瘤药物研究实验室"、"热带病防治研究"等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等6个教 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眼科学实验室、肾脏病实验室、辅助循环实验室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拥有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藏书564.82万册(件),新书刊资料年增长量达17万余件。学校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校园网,覆盖四个校区、接入计算机近5万余台,规模居中国高校校园网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校友和各界人士给予中山大学大力支持,捐建教学科研生活用楼、添置实验仪器设备、捐赠各类图书资料、设立奖教奖学金,累计各类捐助达4.5亿多元。

截至2010年11月,中山大学拥有在校各类学生7万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573人、硕士研究生11138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5104人,本科生32111人,来自港澳台的在校学生1177人,来自各个国家、地区的在校留学生1585人、进修生1820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许宁生教授于2010年12月接替退休的黄达人校长担任中山大学校长。

2.松山湖地区知名产学研机构

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

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

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

东莞上海大学纳米技术研究所

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数理工程研究院

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

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

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筹建中)

(注:凡地名在学校名称之前的均表明当地政府有财政资金注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