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亚儒学九论 |
释义 | 以二十几位理学思想家为主,叙述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求展示出宋明理学的基本人物、学术派别、概念命题和理论特色,着力揭示宋明理学发展的固有脉络和内在讨论。 基本信息·作者:陈来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230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9787108029690 ·市场价:¥19.80 ·装帧:平装 ·开本:32 ·中文:中文 ·丛书名:“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 内容简介本书以二十几位理学思想家为主,叙述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求展示出宋明理学的基本人物、学术派别、概念命题和理论特色,着力揭示宋明理学发展的固有脉络和内在讨论。 作者简介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哲学史家。祖籍浙江温州,哲学博士。1976年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哲学硕士,同年留系任教。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师从张岱年先生、冯友兰先生。 现担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教育部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兼任教授。1986-1988年任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鲁斯学人、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人, 1995-1996年任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外国人研究员,1997年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客座教授,1999年任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1999-2000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2002年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客座教授,2003年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访问学人。2006-2007任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合作研究访问学人。2008-2009任台湾中央大学客座教授。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领先水平。 学术专著《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 《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哲学与传统:现代儒家哲学与现代中国文化》(台湾允晨出版公司,1994) 《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 《陈来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中国宋元明哲学史》(香港公开大学,1999) 《朱子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人民出版社,2001)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三联书店,2002) 《东亚儒学九论》《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 《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增订本)(三联书店,2007) 《燕园问学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东亚儒学九论》(三联书店,2008) 《宋明儒学论》(香港三联,2008) 《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三联书店,2009) 另编有: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上下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北大哲学门经典文萃》十种(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早期道学话语的形成与演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等。 媒体推荐中国学者往往缺少对“东亚”清晰的、有分析的意识。 我们当意识到,“理学”不仅是中国的思想,也是韩国的思想,亦是日本的思想,韩国以及日本的新儒学都曾在理学思想上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应当把这些贡献展示出来;这样才能把理学体系所有的逻辑环节的思想发展的可能性尽可能地揭示出来,也可以把理学和不同地域文化传统相结合所形成的各种特色呈现出来。 ——陈来 目录前言 李退溪对朱子的继承和发展 李退溪与奇高峰的四七理气之辩 李退溪心学之研究 李退溪性理学的再研究 宋尤庵与李朝中期的朱子学 李牧隐理学思想简论 林罗山的理学思想 中日韩三国儒学的历史文化特色 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东亚传统 (《德川宗教》读后) …… 序言在出版了几部有关朱子学与阳明学的著作之后,1992年我出版了《宋明理学》,此书以二十几位理学思想家为主,叙述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求展示出宋明理学的基本人物、学术派别、概念命题和理论特色,着力揭示宋明理学发展的固有脉络和内在讨论。在该书的结尾我写道:“事实上,把文化的视野进一步扩大来看,则理学不仅是11世纪以后主导中国的思想体系,而且是前近代东亚各国占主导地位或有重要影响的思想体系。因而,说宋明理学是近世东亚文明的共同体现,是不算夸张的。从而,要展现理学体系所有的逻辑环节的展开、所有实现了的可能性,就需要把整个东亚地区的理学综合地加以考察。遗憾的是,限于篇幅和学识,本书还不能完成这一任务,只在明代理学中设了李退溪一节,对读者了解朝鲜朝的朱子学发展可能略有帮助。真正站在东亚文明的角度了解理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我在当时写下这些话时,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不妥之处,似乎以为是理所当然的。这个不妥之处,就是中国学者往往不自觉地把“宋明理学”等同于“新儒学”(Neo—Confucianism)。这种意识在中国研究的范围内并无疑问,但超出中国研究的范围就会发生明显的问题。如果我的书名为《新儒学》或《朱子学与阳明学》,我自然可以在其中叙述韩国和日本的朱子学及阳明学。但是“宋明”不仅是某种时间的标尺,而且是中国历史的朝代。在这个意义上,把李退溪列在宋明理学中叙述是不合理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新儒学”的概念是有其优越性的,因为它对整个东亚文明更具有普遍的涵盖性。也由于此,我们可以说“新儒学是东亚文明的共同体现”,但不宜说“宋明理学是东亚文明的共同体现”。 把上面所引的那段话中的“宋明”两字去掉,这一段文字应该是没有问题了。但这个问题说明,中国学者往往缺少对“东亚”的清晰的、有分辨的意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