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轩记
释义

宋神宗元丰三年春,在苏东坡贬谪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的同时,其弟苏辙因牵连罪被贬往江西筠州(今高安县)监盐酒税。正遇洪水泛滥,借部使者府开辟“东轩”,作为休息的地方。苏辙此时政治失意与生活烦乱交织,只好借笔以抒发之。此文就是他,宋时一个小小贬官劳累一天的忠实纪录。

中文名:东轩记

作者:苏东坡

年代:宋代

类型:散文

出自:苏辙散文选集

《东轩记》全文及注解

原文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yù]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译文

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做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还没到任,就下起了大雨。筠州大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就在锦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来到任所时,房屋破败,无处安身。于是向郡府的长官作了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郡府长官同情我无安身之处,就答应了我的请求。这年十二月,才能免支立起倾斜的房子,修补上倒塌的墙壁,又在厅事堂的东边盖了一间小屋,屋前种了二株杉树,一百来竿翠竹,做为我读书休息的处所。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以前由三个人来管,我来到这里时,其余二人,正好都卸职离去,所有的事务都落在我一个人头上。白天我得坐守在市场上,卖盐沾酒,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买卖人,为尺寸的小利争执,来尽我的职责。晚上回业,已经筋疲力尽,就昏然睡去,天已经亮了都不知道。第二天又得出去工作,始终也不得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就都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不禁使人内心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

从前,我小的时候读书,曾经暗地里责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从政做官,然而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何至于自己贫穷困苦到如此地步呢?等到我来到筠州,每天为盐米这些琐事辛勤操劳,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繁杂琐碎的事务,回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去,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缠绕住而身不由己。从这以后才知道颜回所以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这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缘故啊。

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所以他沉醉在权势利益之中,为财帛子女经营,并以此为乐趣。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连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顾,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毫无怨言,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想以诚挚的心情洗心革面,勤学求道,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可是我自知我的不足,而希望差不多达到颜回忧道不忧贫的境界,不是更做不到吗!

我已经被谪这里,虽然知道受职事的束缚不能离开,只希望时间长久了,世人或许能同情可怜我,让我返回家乡,修建先人留下的破败家园,盖起简陋的房屋来栖身,然后追求颜回安贫乐道的志趣,实现所向望的东轩之乐,优哉游哉,其乐无穷,以至不知老之将至。然而这不过是幻想,我是不敢有这样的希冀的。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人苏辙作记。

注解

第一段,记叙开辟“东轩”,坐市区,公务繁忙的全天生活,简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和“哑然自笑”的无奈心情。一开始,浓墨重涂洪灾为害:“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滣,水患尤甚。”继而突出描写“敝不可处”,“假部使者府以居”,开辟“东轩”:告郡——借居——郡怜——支斜——补缺——辟轩。这一过程,殊属艰辛。再以点代面,形象描绘作者“坐市区”一天的“筋力疲废”生活。昼坐、鬻沽、争寻尺、暮疲、昏睡、旦复出、无能安于东轩、哑然自笑,无奈心态,跃然纸上。从“筠水泛溢”到“敝不可处”,这是天老爷造成的;从“筋力疲废”到“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这是北宋社会制度造成的。两者巧妙结合,天灾人祸,现象本质,意在言外。

第二段,从东轩的简陋日子联想到颜回苦学生活;借颜回“箪食瓢饮”之乐,追求一种“安贫乐道”精神,抒发其政治失意后而又急于排遣的旷达心情。人的青春年少最值得追忆。起笔引用颜回箪食瓢饮的美谈,是最切合作者此时此地的心态的。由于政治失意,他暗暗安排出路:“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作者到任后的生活无情地敲碎了他的美梦:做一个勤劳于管理盐米的小官,就是“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可是每做一事,不免遭“劫”又滞留任上。通过亲身经历,作者体会到:颜回“之所以甘心贫贱”,而不肯通过官路以求生,原因是做官有“害于学”。再从士大夫一面“沉酣势利”,“玉帛子女”,“自以为乐”,另一面循理求道,春花秋实,从容自得,才是真正的乐的反正论证,推断出作者奔走以求的乃是圣贤之乐、“颜氏之福”的人生哲理,借以排遣贬谪后的愁苦。“嗟夫”一词用得适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我”转到“士”,由个别过渡到一般,顺理成章,持之有故。

第三段,由颜回的安贫乐道,联想到将来“归伏田里”,抒发了他“追求颜氏之乐”的超然情怀。开头,追慕颜回老师孔子“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的“周行天下”、上下求索的史实,同时指出,孔子之举动属“达者之事”,而不是一般读书人所企望得到的。接着,袒露出自己追求解放,“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陶潜桃花源式的生活美愿。最后,回到题旨,颂赞颜回“箪食瓢饮”之风,“怀思东轩”,走一条“优游以忘其老”的人生归途。

第四段,交代作记时间,增强了“记”的真实感。

通过一天坐市忙碌生活的描叙,借题发挥,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地位虽卑下而心境尚崇高的贬官形象。从洪水的自然为害之景,写东轩的居处破败之状,从供职的自效、忙碌之姿,写到日夜精疲、哑笑之态,自然,顺理,融情,扣题。再从简陋的东轩生活,联想到颜回的“箪食瓢饮”,从而追求“颜氏之福”、“颜氏之乐”,即“安贫乐道”精神,追求“归伏田里”,走陶渊明桃花源式的超然旷达的人生道路。这是作者此时此地官场失意、心烦意乱而又欲求摆脱的必然心理;也是作者写“东轩记”所深蕴的人生哲理内涵。

作者苏辙

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晚年自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孝宗淳熙年间,追谥文定。

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苏家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人称“三苏”,苏辙则是“小苏”。作品有《栾城集》传世,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

生平

苏辙生于北宋景祐六年(1039年),是苏洵与程氏的幼子。嘉祐二年(1057年),年方十九岁的苏辙与兄苏轼同登进士,轰动京师,不久母丧,返乡服孝。熙宁二年,入制置三司条例司。宋神宗在位时期,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屡遭贬谪,出为河南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等。元丰二年(1079年),因受到兄长乌台诗案牵连,贬为监筠州盐酒税。

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等当国,尽废新法,召苏辙入京为司谏。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执掌朝政。绍圣元年(1094年),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1098年)又贬循州等地。徽宗时,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居颖昌府。

崇宁三年(1104年),隐居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颍水之滨,自号颍滨遗老,读书学禅度日。大观二年(1108年),恢复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1112年),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

个人成就

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虽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洋溢,但苏轼在〈书子由超然台赋后〉提到:“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苏氏父子一时知名,俗谚“苏文生,吃菜根;苏文熟,吃羊肉。”可见士子对此父子之文章推崇备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