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史村
释义

张氏祠堂位于隆化镇东史村.距今约有四,五百年历史,是浮遗迁于东史村时所建. 传说浮山有一人姓张名吾信,养有一虎.一日虎伤一人,官府派人来捉拿此养虎人,此人闻风而逃至东史村.东史村人听说此事,不敢招惹此人,遂纷纷搬迁.渐渐东史村全村人皆为张氏后裔.张 张氏因此被称为"虎儿张家".

1、河南省荥阳市城关乡东史村

东史村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县级市,隶属于郑州市六郊县)城关乡.我就是东史村,有了东史村肯定就有西史村.东史村大多数村民进行建筑机械生意,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是荥阳的重税之地

2、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隆化镇东史村

全村190户共730余人,耕地 1400余亩,人均收入2200余元,近年来,党支部、村委会紧紧围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主要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科教兴村战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紧抓新农村建设契机,不断完善基础实施建设,以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发出发点,从小事做好,从群众身边事做起,不断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为创建和谐、文明新村奠定基石。

在村委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东史村人民以“创新、务实”的精神风貌,一起奔向辉煌的明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村庄概况

东史村隶属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资料显示,该村有126户,457口人,位于镇东南方四公里处。“228”省道纵贯东南史境地与“205”国道接轨,交界于滨州。南至打渔张灌河“四干”,北至地下河“广蒲沟”,总面积3200亩,耕种面积已达1600亩,具有蓄水灌溉之优势,亦有排涝泄碱之条件。

村名由来

据载明永乐年间,史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后有张氏迁入定居,因村西北有西史村,故取名东南史村。

水利建设

蓄水量超百万立方的水库,占地400余亩,与“四干”北坝紧紧相连,该水库曾为东营市的“亿、仟、百、万、十”平原水库工程的典范。200亩淡水面养殖小区和占地100余亩的畜禽小区方兴未艾。

农业概况

该村农田基本建设,沟渠配套,100余公里的沟、渠、路围绕田间,把土地方构划的规格平均、规范,灌、排、行具备,2005年又纳入国土二万亩开发,沟挖、渠砌更为规范,展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强力基础,农作物以水稻、棉花、莲藕为主要产业,实行水旱田轮作,使得东南史村的粮、棉质优量高。

村庄建设

村庄规划独树一帜,“田”字构形,四户为一“田”,由街、巷围绕,户均靠街、巷,不仅交通方便,更有利于环境绿化、美化。户均面积738平方,具有发展庭院经济、增加农户收入的潜力和优势,一池三改已达70%按了沼汽,街道一纵三横长达1700米,全部硬化为柏油路,地沟长达3400米全部衬砌,街道两旁已植树1500余棵,生长良好,为村内美化增加了生机。

工农共建

东南史村地处油田腹地,是现河采油厂一矿采油八队驻地,长期以来有着密切工农共建关系,油田的发展对东南史村各项事业及经济快速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土地改造

东南史村,早在八十年代上至人民公社时间,虽然土地较多,也属于打渔张灌区,但因土地条件之劣,重度盐碱,打渔的水利条件没有得到科学利用和发挥,建筑设施已经人为破坏和弃用,耕地面积只在1200亩中徘徊耕作,有收入的面积只有800亩,点片零星分布在3000亩土地上,加之劳作模式陈旧,年复一年收入仅靠天“赏赐”。

90年代初,东南史村党支部、村委团结求实,锐意改革,开拓前进。结合该村实际,劣势中找优势,构划了“坚定不移走以稻改为战略的农业开发之路,决心彻底改造涝洼碱。”“东史大地无冬天”、“向荒碱地要粮棉”这是当年自力更生搞开发的口号,也是行动更是目标。在党员干部带动下,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干了五个冬秋,新建水库一座,挖沟、修渠、筑路长达120公里,共搬动土方超百万立方,东南史村历史涝洼碱变成了片连34亩、量超仟斤的粮田,优质水稻如金浪翻滚,五百亩荷莲争艳,上级领导和城里人来水库垂钩、采莲之人络绎不绝,众赞“昔日涝洼碱、今朝如江南”。

特色农产品

水稻

水稻是该村改碱治地的主要产品,该产品只要有水的保障,改造盐碱地与旱田轮作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土地产出效益最高的一农作物,由于该村水源条件好,产出的水稻品质好,被东营地方和油田单位称为“东史香米”。在十年“以水稻为战略的农业开发”中,水稻达到片连仟亩(人均二亩),莲藕片连600余亩,凡来者都称东南史为“江南风光”。

莲藕

莲藕种植占村土地面积20%,约有300余亩,该产品纯属于绿色蔬菜,“出污泥而不染”,是古今人们对之美称。营养丰富,适应各类人群食用,而效益高,只要有水肥保障,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强,被农民称之为“铁庄稼”。

事业性建设

(一)自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自力更生搞农业荒碱地开发挖沟、筑渠、修路长达120公里,挖建设占地300亩蓄水达30万立方的水库,共搬动土方超百万立方,总协调和投入资金计100万元。使原点片零星种植的盐碱地利用率还不到30%的情况下上升到100%的有效利用率成为片连千亩量过千万的高产优质粮田。

(二)协调争取资金。三次投资250万元把水库扩容衬砌、改造,达到了较安全理想的蓄水效益。

(三)一纵三横长达1700米街道,1997年至2003年二次投资达30万元全已硬化为柏油路。

(四)2005年在市委下派工作组的帮扶下又把通往养殖小区和水库公路2.3公里硬化为柏油路,投资110万元。

(五)村内地沟3400米全部衬砌,南北大街还铺了粉色地砖,共投资达60余万元。

(六)自2000年至2005年三次投资达30万元实施了自来水入户工程,达到了每户专线一户一表的规范管理,保障了群众用水及时、方便,而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和管理混乱。

(七)协调资金22万元,文化大院进行装修,街两侧安装健身器,街道安路灯10盏,街两旁栽了优质树1500棵,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美化了环境。

(八)投资70余万元进行水库增容改造和恢复土地300亩。

多年来事业性建设协调投资累计达670余万元。

大事记

(一)1992年7月15日时任东营市市长李殿魁来该村视察工作,由时任市水利局长刘伟及东营区委书记冯齐荣、副书记刘兴元等领导陪同。因为1992年是我省市百年不遇的大旱和历年不遇的黄河水断流时间最长,各级政府非常着急、关心,因我村自力更生搞稻改建了占地300亩的一座容量30万立方水库,确保了水旱田庄稼没受旱灾的影响,李殿魁市长从电视新闻中看到后半信半疑的来视察,听了本村支部书记汇报后,很高兴,对东南史自力更生开发建水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当即表态给予大力支持,回去之后要在东南史开全市抗旱大会,(因后来下了雨全市大会没开,区里在东南史村召开了全区抗旱会)。转年市府出台了东营市要搞“亿、仟、佰、十”平原水库工程,在全省推广,一次李殿魁市长在省里开会接受记者采访,李市长就列举了东南史之例,为东营“亿、仟、佰、十”起到了典范作用。

(二)1992年8月4日,东营区委、区府主要领导冯彦荣、刘兴元等带区各班子主要领导和各乡镇,为迎合东营市抗旱现场会决定东营区率先在东史开现场会。

(三)1993年9月14日,区长刘风喜等领导来视察东史水库自力更生开发现场,当时表态拨10万元款搞淡水养殖种植资金。

(四)2002年10月,区人大主任董毅和副区长王跃军来本村视察工作时表态,投资百万搞水库衬砌。

(五)1998年秋市委副书记李永健和副市长杨志良来东南史视察水稻、莲藕。

(六)自1999年6月至2006年9月,东营市委下派第十批、十一批、十二批、十三批帮扶包村组对东史实施帮扶总投资达3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为东史的经济发展“广开门路致富”找路子、上项目起到了推动、开拓作用,在事业性建设上做了一些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事。

(七)2005年6月1日,市委副书记刘曙光、宣传部长吕雪萍及区委书记张传胜、副书记吕跃庆等领导来东南史视察小康文明村建设。

(八)2006年6月29日,市检察院主要领导马英川、盖文华、岳方顺、陈凌及东营长王玉波及胜利油田二级单位工农处、现河采油厂工农科等来东南史参加东南史村“开发路”硬化柏油路通车仪式大会。

(九)2007年5月东营区赵国芳区长、薄立新副区长来东史村视察工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