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坡楼 |
释义 | 东坡楼原为明末奸臣魏忠贤的祀祠,后人为纪念宋代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而改今名。门额横匾“东坡楼”三字是黄庭坚手书而成,楼堂正中的东坡坐像,神态高洁潇洒,形神俱佳。楼两侧壁上,有清代以来石刻碑记10余通,其中尤以道光年间所刻东坡画梅菊四副及东坡笠屐图画像最为精美。楼前为洗墨池,池中游鱼背脊乌黑,相传为苏东坡在此洗砚墨水所染。 简介东坡楼是凌云山著名古迹之一,位于栖鸾峰巅,是由楼、廊、亭组成 的庭院建筑。 抬眼望:一座两层的楼阁,掩隐在苍绿的竹丛间。记得东坡一生最喜欢竹,“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走过竹丛,两棵铁树兀自而立。“东坡楼” 三个字,是东坡的学生黄庭坚所书,字写得飘逸而脱俗。走进楼阁,前厅便是东坡的塑像,这不是年轻的东坡,却是我想象中的东坡,一袭布衣,一脸肃穆,一双眼睛注视着远方,那眼力穿过乐山,越过嘉陵江,抵达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塑像的背面,是东坡书写的欧阳修的《丰乐亭记》,左右两侧则陈列着木刻的竹像和砖雕的碑文,整个大厅简明而静穆。 主人公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声平事迹: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祐八年(1023-1064) 1036年 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 任凤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 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任密州太守 1076年 任徐州太守 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 文化内涵东坡楼原为明末奸臣魏忠贤的祀祠,后人为纪念宋代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而改今名。这历史令人对忠奸之别有了更新的认识。苏轼为乐山附近的眉山人,宋时曾在乐山读书,后人出于对东坡先生的景仰,便在此塑以诗人的塑像。楼前的洗墨池,相传为苏轼的洗砚之处。又因乐山特产一种其色深浓的鲤鱼,传说是因食用了东坡的洗墨之水所致,因而名为“东坡墨鱼”。美食之外,又添了几许翰墨之香。东坡楼是历代文人墨客最喜一游的地方,到此面对丹山碧水,不免诗性大发,故诗文题刻极盛,其中尤以楹联最为胜出。如:江上此台高,问坡颖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蜀中游迹遍,信嘉峨特秀,扁舟载酒我重来。 (何绍基) 览数百里江山,就境界山光,此地俨黄楼赤壁;是第一流人物,论文章气节,前身即白傅青莲。 (佚名) 嬉笑怒骂皆文章,问当年所读何书, 笔底江山助磅礴; 城郭人民几代谢,胜地此清游载酒,楼前风月自春秋。 东坡楼附近江边有载酒亭,是纪念苏轼而兼供游客凭高望远,欣赏风景之处。亭名取自苏东坡的诗句:“载酒时作凌云游”。当得月白风清之时,游客携酒至此,相伴浩荡江声而醉,也是人生极乐之事。 东坡楼正对临崖处有一亭,即清音亭。在清音亭凭栏远眺,江天悠远,山清水秀。南宋时邵博曾亲临此地,为这里的景色所倾倒,写下了著名的《清音亭记》,百般赞赏,“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 楼内景观时近黄昏,夕阳的余晖还在乐山的古木中游离,还在乐山的竹丛间闪烁。此时,游客已渐渐稀少。走过一堵倒“福”的红墙,拐过一个六角的亭子,就这样,我无意中与你邂逅——“东坡楼”,我的心一颤:这就是东坡年少时读书的地方? 抬眼望,一座两层的楼阁,掩隐在苍绿的竹丛间。记得东坡一生最喜欢竹,“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走过竹丛,两棵铁树兀自而立。“东坡楼” 三个字,是东坡的学生黄庭坚所书,字写得飘逸而脱俗。走进楼阁,前厅便是东坡的塑像,这不是年轻的东坡,却是我想象中的东坡,一袭布衣,一脸肃穆,一双眼睛注视着远方,那眼力穿过乐山,越过嘉陵江,抵达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塑像的背面,是东坡书写的欧阳修的《丰乐亭记》,左右两侧则陈列着木刻的竹像和砖雕的碑文,整个大厅简明而静穆。 食品佳肴东坡鱼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皛饭与毳饭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相关词条苏轼 三苏 乌台诗案 亚丁风光 白居易 李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