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邓永波
释义

邓永波(1757—1846),字回寅,号学海、禹门,行三,现湖南永州市金洞管理区石鼓源乡三满房村人。其妻吴氏,未生育子女,带养长兄邓永夏(太学生)之子邓宗封,——“宗封出抚胞弟永波为嗣”。邓永波 “乾隆乙未年,学宪李公汪,度岁试,入县学;乾隆丙午科,中试第39名举人,乙卯科,楝选知县,嘉庆乙卯岁,改就教职,原任宝庆府新化县教谕。”91岁时,通过了皇帝主试的殿试,考取了“进士”。 《石鼓源邓氏五修族谱》载,“道光26年重庆鹿鸣,钦加进士及第,即换六品冠带,是年12月初十卯时殁,寿91岁,葬大庙山,内有墓志

永波轶事

永波自幼聪敏,喜赋诗答对。他六岁便能出口成章,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声名远扬。难于上青天的科举阶梯,于他如履平地,易如反掌。在民间,流传着很多他的故事。

永波六岁时,当地朝阳寺死了个老和尚,一个和尚来到永波家求他的父亲邓祖序撰写挽联,永波也在一旁凑热闹。正当父亲琢磨时,永波随口说了句“东门死个和尚”,来人见小孩胡言乱语,面露愠色,冷不防永波又慢条斯理地补上下句:“西天度位如来。”来人转怒为笑,啧啧称赞,父亲也吃惊不少,连连说好。

有一天,相邻桂阳县有人来石鼓源买牯牛,卖家付钱后,要主人写一张牛契作为凭据。主人只好请院子里一位老童生来写。这位老童生写了又改,改了又撕,撕了又写,忙了大半天,仍然没有写就。老童生不急,主人急。因要赶路,卖家更急。这时,主人忽然听到门外孩童的嬉闹声,主人一听笑了,因为主人听出了永波的嗓声。主人知道永波聪明,毛笔字也写得好,相信永波能行,连忙拉他进屋来写牛契。孩童们簇拥着进屋看热闹。老童生见主人喊永波来写了,有点生气,把笔摔在桌上,孤傲离开。永波拿起老童生写的字条一看,见写牯牛生于何年何月何日之类,忍不住“咯咯”地笑了。永波便不推脱,重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宣纸,将毛笔在砚池里徐徐蘸墨,这边腹稿已打好,大笔一挥,四行娟秀的竖排正楷字落在纸上。永波用稚嫩的童声念道:

丫角牯牛带乌色,今日卖与桂阳客;

铜钱付了八百八,买卖两家无他说。

一屋掌声,而初次见识永波才学的桂阳客则更是惊叹不已。

永波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在私塾学到十一岁时,已是满腹文章少年老成了。这年二月,在兄长永夏的陪同下,两人步行,前往宁远县参加童子试。一路昼行夜宿,有时永波走累了,哥哥便背永波赶路。发榜后,永波得中榜首,县试主持知县称赞永波文章写得好,惹起了一班考生的嫉妒,他们背对永波,嘀咕说金洞乃瑶蛮之地,没有几个秀才。有个参加了几年童子试的考生,竟然当场摇头晃脑吟诗讥讽:

金洞山窝窝,水浅地头薄。

永波听到后,即刻大着嗓子答道:

地薄生青草,水浅龙现角。

那些考生不敢多嘴,悻然而退。

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年),在省学政李公汪主考下,永波通过了“岁试”(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考取了“秀才”。

这一年,永波年仅18岁。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年),永波29岁。这一年,仍然在兄长永夏的陪同下,永波被选拔前往省城长沙,参加乡试。

路过家门口的凉树桥时,永波一脚踩断了一根虫蛀的桥木,险些掉进河里。

永夏见状说:“出门不吉利,莫去了,改日再去。”

永波回答:“这有什么不好,这叫踩断旧桥换新桥,去旧迎新嘛!”

永夏说不过弟弟,只好继续前行。永波一路风风火火,精神抖擞。片刻,路边一个柳桩不知为何挂住了永波的蓝长衫,将衣衫撕破了一个大口子,迎风翻飞的破衣衫,样子很难看。

“没走好远,莫去了,另择个黄道吉日动身。”永夏劝说。

“脱了蓝衫换紫袍,正是吉祥征兆。开弓没有回头箭,岂有轻言回头的道理?”永波信心十足。

走着走着,拐过一个弯,经过一座土地庙,兄弟俩同时看见一个妇人翘着白臀,蹲在野树下欣然小便。妇人惊闻脚步声,侧头一看,她那里还要命,尿都没屙完,提起裤头,做飞鸟状,往密林深处逃去。

此情此景,永夏大倒胃口,决意要返家了。永波却哈哈大笑,说:“此乃神谕,万万不可折回。”并对永夏吟道:

踩断旧桥换新桥,

脱掉蓝衫换紫袍。

惊见洪门开堰口,

旗锣开道转回乡。

果然,长沙赶考,永波中试,考取全省第39名举人。

永波中举了!永波的功名达到了辉煌的境地。在崇尚科举的朝代,一个僻远乡野的学子,酣畅淋漓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揭榜后,同榜举人相约畅游长沙城。约定回馆后,依顺背出走过的商号招牌。后来其他举人不能成命,永波却相当轻松地背咏道:

首从翠春馆前游,

李记餐馆紧相从。

桃花妹子挂招牌,

忽见飘来酒旗风。

张三本是厚道汉,

买卖公平有人逢。

麻婆鲁嫂河南客,

嫁给打铁张弯弓。

理发师傅本姓奉,

吹毫算毛顶上功。

……

不等永波背完,那班文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永波中举之后,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在当地邓氏宅公祠堂内,乡民为永波唱了半月大戏,以示庆贺。可谓喜气洋洋,歌舞升平,一人中举,全族荣光!

离石鼓源不远的平地杨家,秀才有一箩筐,就是没有一个中举的。他们心里像打翻了的醋瓶子,酸得很。有一个贡生便生一计,派人给永波送请柬,邀请他过府开馆讲学。永波也不推辞,打轿就去。到达学馆,一看满馆弟子都是满腹经纶的廪生、贡生和秀才。永波心知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便大智若愚,将计就计,出题《学而时习之》要他们作文。

这时,那个贡生站起来,皮笑肉不笑地说:“这题倒是好,不过我有一联想请教先生,如若对得上呢,我便作,反之则改作‘教而时习之’好了。”永波微笑着点头,并不答话。对方干咳两声,出联:

小江鲤鱼,敢来大塘摆尾?

上联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你永波在我等面前不自量力!出联锋芒毕露,杀气腾腾。明理的秀才都觉言重了,不知“开炮”的那位贡生又将如何收场。

此刻,整个学馆鸦雀无声。

永波直立身子,打着拱手,依然微笑着,犀利的目光似乎看着馆内每一个人的眼睛,心里想着:文斗?!我就怕你们不与我文斗!旋即一字一句地拖着长音,大声对答:

高山猛虎,特到平地扫羊!

话一出,有的目瞪口呆,有的摇头苦笑,有的做梦未醒,有的甚至大声鼓掌说好,随即又被旁人骂停。出对的贡生竟然像鸡掇米似的忘情点头,喃喃重复着下联。他们知道,永波自喻“高山猛虎”, “羊”与“杨”谐音,“扫羊”即“扫杨”也!下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一问一击,绝佳妙对。答联可谓扫尽了杨秀才们的面子。

于是杨家秀才只得乖乖做题,而一做就是半年,永波并无改题。

有一天,馆内十几个学生与永波一起过端阳节,并讨论学馆之事。学生提意见,说先生授业无方,一个作文题竟写了半年,尚且答卷从不批阅。

第二天,永波便将半年来的答卷全部发下来了,可竟无一篇批改,只在一篇答卷空白处写着:

小杨嫩叶未绿枝,

不曾不曾老不曾。(方言,不行)

若期参天成大树,

还须苦禅十二春。

在那一堆答卷内,另有一篇永波写的“代圣贤立言”的八股文:《学而时习之》。原来,先夜永波挑灯夜战,挥毫写就范文,几百份答卷也通览无遗。

当天,永波留下一题:《而中兴巩之》,安排弟子下半年自个好生习作,便借故归家,不再应聘。

永波在平地杨家开馆讲学的离奇故事很快传开了。

石鼓源周围一条山峦反背,有一个叫“鹅院”的地方,有位平素习武强身、且肚里有几滴墨水的所谓“文武兼修”的秀才,就不服气,给人捎来一个上联:“一拳打遍石鼓”,要永波答对,永波回敬:“半眼观尽鹅院”。 下联绝配,如大水淋星火,一联灭对方士气。

永波文稿

《石鼓源邓氏五修族谱》(2006年)刊有永波写的三篇文章:《排宗序》、《道光戊子(1828年)三户分修合序》和《宅公世系源流序》。

《排宗序》解读

以德思文才仕清,大成先祖永宗兴;道隆光化敦仁让,学盛昌时启义宏。

方正历朝传礼教,贤良辅世耀科名;

家修廷展经纶裕,定国安邦致治平。

这是永波增续的石鼓源邓氏“排宗诗”。排宗诗也称辈分诗、班行诗,用于体现宗族关系,明确世系次第。我年幼时经常听闻大人闲谈吾族辈分,以及此诗,没有想到的是,排宗诗竟然是永波编撰的。

为什么说“增续”呢?因为有老班二句排宗诗:“以德思文才仕清大,成先祖永宗兴道隆。”永波发现,“余族旧有排辈,自香、真、宅三公以下,迄今十有余代,三户尽皆书一。近因昔之排字将满,倘不预为议就,将来不无异同”, “爰(于是)于旧排辈二句之外,增议若干字,汇为七言八句。”

排宗的好处,永波认为,“排辈既一,累世皆同,虽身处异哉,历年久远,则因流溯源,自无非宗之议,犹得有乱宗之嫌哉?”

永波写了《排宗序》,序后录有“排宗诗”。在这篇序里,他语重心长,寄语族人:“各方世世子孙,勿立异,勿混同,循序而命名,抑循分而尽礼,庶几,族谊可敦,而亲逊之风可观矣。”

为了更好的理解永波的排宗诗,这里插叙一下祁阳邓姓渊源。

祁阳自三国建县以来,有两次外地人口大迁入。一是元朝建立初期,由于战争和人祸,人口骤减,导致邻近省县人们迁入。二是元末明初,湖南为陈友谅旧部和元朝残余势力所在地,因连年战祸,人烟稀少,出现了“扯江西,填湖南”的人口大迁徙。

祁阳邓姓始祖,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从江西迁徙过来的。分两支:一支始祖邓天翁,明洪武二年由江西泰和,迁今祁东砖塘,后嗣分居岩门前、白泥坑、烟后甸、石板铺、四角丘、文明铺一带。一支始祖邓慕春,原籍江西豫章新喻县江口村,元未以选贡生,任衡阳教谕,后偕四子二侄,隐居衡阳长乐里。次子邓遵先迁居宁远小茗洞(今小金洞乡),配郑氏,生三子,取名邓香、邓真、邓宅,“寿终,其子旋迁石鼓源”(《始祖暮春公行迹》),世代繁衍,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自三世始(香、真、宅三兄弟儿辈),用“以”字辈取名,老班二句排宗诗启用。

《道光戊子三户分修合序》解读

写《道光戊子(1828年)三户分修合序》时,永波71岁。此文表面看,是说族内事宜,其实侧面反映了永波的治学精神,“所录者,皆其可考者也”,“今日族谱之修,然欲勒(刻)之谱,其中有宜慎者”,“世远年湮,多失所据。斯亦考古者之恨也”,“为今之计,莫若取其可据者勒之于谱,以信今而传后”。修谱如是,治学又何不若此呢?

先前父辈说:“石鼓源邓氏是三户人家开派。”当时云里雾里,我现在明白了是何意。永波说,“遵先为余三户之组,娶郑氏生三子,曰香,曰真,曰宅。”这三兄弟,就是后来的“三户人家”。 溯源自此,永波与我都是邓宅先祖的后裔。

此合序记载,“时洪武乙丑,陈贼猖獗,占据洞口,香真宅兄弟于雷九坑起义,杀散贼众。朝廷闻之,均授将军之职(三修族谱载,香真宅分别被授予武毅将军、武勇将军、锁威将军),掌管各溪洞,九溪一十八洞之人,无不敬服。越数年,因流寇犯界,香公迁居石鼓源上,为源头(源头村名的由来),真公迁居石鼓源下,为东田(东田村名的由来),宅公迁居石鼓源中(石鼓源村名的由来),为中团坊。其时守望相助,患难死生,相顾甚相得也。”

文末,永波自谦:“余不敏,不乐附会,亦不顾文饰,因原其始,而居世以承,以明吾意之有所祖云。”落款:“宅房嗣孙举人永波禹门氏敬撰”。

此合序有鲜明的观点,有考证的内容,行文如流水般生动,无生涩嚼蜡之泛味,实属难得。

《宅公世系源流序》解读

《宅公世系源流序》开篇写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祖有功,而敬宗者有德,故尊祖者必敬宗,敬宗者必收(收藏)族谱。牒之修,其亦收族之义乎!”

此序主要记录邓宅后代脉络,兼写名流纪略。其中记载了一场阻击战:

“浩公(邓仕浩)于明未时,流寇猖獗,公出橐(驼音,一种口袋)资,训练乡团。崇祯十年丁丑又四月十七日,得流寇东出,掠湘潭,往衡阳由常宁归巢。浩公率乡兵截战于常宁西路东塘。浩公中炮,亡于阵上。其子清茂(邓清茂),余房大祖也,生有胆智,勇略过人,率乡兵奋不顾身,杀散流寇,得殓父尸归葬。”

永波还在文中记叙了自己父亲邓祖序仗义为公,打的一场官司:“父识胆胜人,因常宁阻塞河道(不准上游的木排通过),公独出讼理,官准运(木排)至今,合境犹被其泽焉。”

当地为何叫“三满房村”呢?原来“盖自以祥公(邓以祥,邓宅之子)开派,八房已历十余代矣。今之住斯土者,虽其半而三满两房”,所以叫三满房村,村内绝大部分是邓思昌(三房)和邓思玺(满房)的后裔。

二十一世嗣孙敦华字剑华敬撰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一日创建

参考资料

1、《石鼓源邓氏五修族谱》(全套)、《石鼓源邓氏三修族谱》(单本);

2、《祁阳民间故事选》、《祁阳诗词联文选》

附:清代科举制度简介

清代学子的“入学”考试叫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依顺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后,这些人称为生员,俗称秀才,才可参加府学、州学或县学(统称为儒学)读书。生员才算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生员可以考贡生(分五贡: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进入第二阶梯,也可与其它生员向第三阶梯乡试冲刺。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由于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但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者才能选送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算得上省级精英,在地方具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力,且拥有了做官的资格,享有国家俸禄。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故又称为礼闱、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者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至三名依次俗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1898年梁启超等在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里,描述科举考试为:“邑聚千数百童生,拔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拔百数十人为进士。复于百数十进士,拔十数人入于翰林。”

十九世纪时,全国一千七百四十一所官学,每次录取两万五千零八十九人,录取率仅为百分之一、二。当时全国生员总人数约为四十六万,秀才真正算得上“才能秀异之士”了。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会举行一次,全国总录取名额不过一千三、四百人,录取率仅百分之一、二。当时全国举人总数约有一万八千多人,一个省的举人比现在的博士还要稀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1: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