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坡茶 |
释义 | 苏东坡自创的饮茶法是:每餐后,以浓茶漱口,口中烦腻既去,牙齿也得以日渐坚密。用中下茶漱口,而上等好茶不易得,“间数日一啜,亦不为害也”。 中文名:东坡茶 年代:宋代 创建者:苏东坡 记载:《叶嘉传》 人物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清代画家胡锡珪1881年所作《东坡小照》,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东坡茶简介宋代苏东坡不仅是一位大文学家,也是一位熟谙茶道的高手。他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人们留下了不少隽永的咏茶诗联、趣闻轶事。 典故东坡茶 除了茶诗、茶词外,历史上还流传几则苏东坡地许多茶事典故,传为美谈。 典故一:据说王安石患有痰火之症,医生告诉他用阳羡茶可治愈,但须用长江中峡瞿塘的水煎服才有效用,那时东坡服父丧期满,正将返京复职,王安石捎信给东坡,要他出川时顺道带一瓮中峡的江水进京。东坡因贪看沿途的风景而忘记取水的事,等他想起时,船已到了下峡,遂取下峡的水交差,却被王安石发现了,王安石解释说:「上峡水性太急,下峡水性太缓,惟有中峡的水,缓急相半,水性中和;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方才见茶色迟迟未现,故知必为下峡水。 典故二: 东坡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讲究饮茶,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惟宜兴兼备三者。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苏东坡对烹茶用具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典故三: 东坡烹茶,独钟金沙泉水,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僮仆不堪往返劳顿,遂取其它河水代之,但为苏东坡识破。后来苏东坡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僮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如此僮仆就无法偷懒了。 典故四: 一天,苏东坡、司马光等一批墨人骚客斗茶取乐,苏东坡的白茶取胜,免不了乐滋滋的。当时茶汤尚白。司马光便有意难为他,笑着说:"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时爱此二物?"苏东坡想了想,从容回答说:"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 司马光问得妙,苏东坡答得巧,众皆称善。 典故五:东坡与茶联 苏东坡平素不讲究衣着,一日,他穿一件普通的长衫,到一个寺院里,寺院的主持大和尚并不认识他,仅说了一句:“坐。”招呼侍者:“茶。”东坡没有理他,集中精力欣赏寺内的字画去了,主持和尚见此位来客举止不凡,不由得肃然起敬忙又道:“请坐!”忙吩咐侍者:“敬茶!”那主持和尚请教客人的姓名,方知客人竟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满脸堆起笑容,恭请客人:“请上坐!”连呼侍者:“敬香茶。”当和尚请他写一对联时,东坡触景生情挥就一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此联将势利鬼的姿态刻划得淋漓尽致。 烹茶方法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烹茶用具苏东坡对烹茶用具也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东坡茶的功效苏东坡对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一天,因病告假,游湖上净慈、南屏诸寺,晚上又到孤山谒惠勤禅师,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病已痊愈。便在禅师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苏轼还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 “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 东坡茶文苏东坡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苏东坡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描写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 而对福建的壑源茶,则更是推崇备至。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这样写道: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相关轶事宋代苏东坡不仅是一位大文学家,也是一位熟谙茶道的高手。他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人们留下了不少隽永的咏茶诗联、趣闻轶事。 苏轼不仅以诗文名天下,而且还精于茶道。据史料记载,苏轼在黄州为官时,曾有一位名叫参寥的朋友从吴中来访,二人一起品茗,洽谈甚欢。一天,苏轼梦见参寥作了一首好诗,醒来后还记得其中二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 苏轼不仅以诗文名天下,而且还精于茶道。据史料记载,苏轼在黄州为官时,曾有一位名叫参寥的朋友从吴中来访,二人一起品茗,洽谈甚欢。一天,苏轼梦见参寥作了一首好诗,醒来后还记得其中二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 过了七年,苏轼到钱塘去任职,参寥正好住在西湖智果寺,寺院内有一泓泉水,从石缝中汩汩流出,异常甘冷,适合烹茶。在寒食的翌日,苏轼与朋友从孤山出发,泛舟西湖,去见参寥。在智果寺内,大家一起去汲泉水,钻火,烹黄蘖茶,真是其乐融融,非常尽兴。在饮茶时,苏轼猛然想起上次梦见参寥的事,他就朗声吟诗给大家听。七年前梦中的诗,竟然在今天碰巧应验,在座的朋友无不称奇。 苏轼对品茶有他独到的理解。他认为品茶的最高心境是“静中无求,虚中不留。 ”对茶友和茶具他也有很高的要求,在他的《扬州石塔试茶》中有二句诗即体现了他的品味: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苏轼对茶的养生作用也十分注重,他在《物类相感志》一文中说:吃茶多腹胀,以醋解之。不止如此,他还懂得茶的另一种与饮用无关的功用:驱蚊虫。每当夏季,他都会用陈茶点燃,然后再吹灭以烟驱蚊虫。 古人认为喝茶能治病,苏轼亦对此认同。他在杭州时,有一回一口气喝了七杯浓茶,感觉非常过瘾,还戏写了一首非常诙谐的诗,将茶的药用价值写入了诗中,其诗曰: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