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林村 |
释义 | 1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赛阳镇东林村东林村始因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的东林寺而得名,东林村位于举世文明的世界文化遗产景观庐山风景区内,而东林寺也在该村,目前现有10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96户626人,耕地面积494亩、林地面积2730亩。近年来,该村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中心,以为群众办实事为根本,村级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全村集体纯收入达到1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20元,比上年净增908元,增幅15%,村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多年来,东林村“两委”坚持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进一步规范村务管理,推进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引导村民从事旅游商贸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西瓜、杨梅、油茶等无公害经济作物,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良好风尚。积极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先后筹措资金80万元,实现了农村公路水泥硬化组组通工程;筹措资金5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和改水改厕。年内将建成一个3-4百立方米的蓄水池,彻底解决村民生活饮水问题。 2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龙桥乡东林村该村位于仁寿县城东北30公里,坐落在仁东环线上的龙桥乡场镇,生产经销便捷。全村9个经济社,1150人,良田400亩,沃土500余亩,另有退耕栽种的优质梨180亩,柚子60亩,杂交竹150亩。 1、地理:该村地处场镇,公路四通八达,贵坪寺龙水河东西围流,二岔小河腹地穿行,汇于场镇,有开发利用无尽价值,地理优越,土地廉价,劳力丰富,智者捷足,必先为主。 2、生产:该村盛产优质稻米和小麦,密本南瓜和辣椒的种植已超过200亩,还有200多亩水果,集约化的科学管理,生产及销售畅旺。 3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东林村东林站村位于垦利县黄河口镇驻地西北部六公里处,东临宋沙村,北临董集村。有数据显示,耕地面积560亩,总人口118人,总户数32户,人均纯收入4100元。 东林村因地制宜,克服土地碱化等不利因素,开发棉花种植为主导产业。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帮助下,协调硬化道路500米;2006年,水管安装3000米,户户通上了自来水;2007年,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设集体办公室、图书阅览室、活动中心为一体的文化大院一处。同时村里安装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户户安装有线电视。村集体每年都为村民入了合作医疗,村里还积极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文明信用户”等评选活动。上半年,评出十星级文明户10户,文明信用户15户。村里还开展关爱老人活动,每年老人节组织老人召开座谈会。 1958年,由梁山县馆驿乡和韩岗镇来此垦荒种地。1958年9月份外来开荒者达六十余户,已形成村落,定名为东林站村。 4 广东省雷州市东林村在雷州大地上,保存着众多原始而古老的村落,而其中的东林村,始建于南宋祥兴年间,历史十分悠久。据说,这里的古民居,其规模和建筑特色,当数雷州之最。东林村,到底有着怎样的一段传奇历史呢?话不多讲。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去东林村,追溯那段过去的历史吧。 东林村位于雷州的母亲河――南渡河下游的南岸,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东林村现在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古建出面积约20000m2,共有16条青石板巷,其中最长最旧的石板巷是“仁里巷”,全长155米,建于南宋祥兴年间。古民居群中有4座明代居宅,全部为砖木结构,每座正屋均有5个房间,房间狭窄,屋矮斜长。清代古民居主要有“司马第”、“大夫第”、“藩佐第”、“桂庐”、“文庐”等,各具特色,且皆为华居豪宅。东林村的林嘉材家族豪宅,为东林古民居的典范,整座豪宅由客厅、宅第、华居组成,面积约5000m2,以客厅为中轴线,分为包廉、前庭、中厅、后庭院、大厅堂,左右厢房围绕连接,气派之大,建筑之美,是在令人拍案叫绝!如果说林嘉材家族豪宅是大家闺秀的话,那么“司马第”就算是小家碧玉了,“司马第”布局精致,讲究格调,辗转其中,令人流连忘返。“司马第”保存一间由青石砖砌成的暗间,听当地人介绍,那是此家的银库,银库不设旁门,不设窗户,须经狭门方可进入,门前及门旁设有枪口,戒备深严。令人称奇的还是东林村的炮楼,楼高四层,雄踞一方,炮楼墙壁上嵌有英文字母,每个字母就是枪口,令笔者不解的是,在炮楼的顶部的天花预制板上,竟然发现英文报纸粘在上面,而且不是今人所为!以前只是法国侵略者驻扎过,如果说要出现外文的话,为何不是法文而是英文呢?莫非其中还有他因? 东林村自古崇尚兴学,文人蔚起,东林始祖林翠夫是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壬戊科特奏进食、翰林七十一学士,升内秘阁校书郎。后有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雷州第一解元林文亨等6人,举人11人,贡生等58人,任官职者45人。如此鼎盛文运,绵绵书香,名传后世,响及三雷。 5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洪濑镇东林村东林村位于洪濑镇之南郊,东与福林村接壤(以楼仔桥为界,旧时是四都与五都的分界线),西临东溪畔,南连少卿山麓,北偎佳色寨山脉,距南安市区20公里。 村委会设在陈塘。聚落分布在鸡屎寨下。东林村系洪濑镇第四大行政村,四都通镇区唯一主干道由南向北贯穿全村,省道307线顺东溪溪畔而过,镇辖新型东溪开发区位于西南向,覆盖域内4个自然村。村落交通位置十分显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 历史沿革东林村因位于“佳色寨”顶东林寺(清水岩)南麓而得名。明朝时,此处山上有一寺院,名曰东林寺,以寺取地名为东林。东林村旧称南安县五都从政乡嘉禾里。旧属南安五都,民国年间为东塘保,解放初称东林乡,1958年为东林大队,1984年改为洪濑镇东林村委会。 ◎ 自然地理村落面积5平方公里,辖陈塘、演顶、仑顶、潘坑、后厝、茶林、贡山、楼仔等8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1975亩,山地面积1680亩,主种水稻、甘薯,兼种甘蔗、花生。林果有松树、龙眼、茶树。土特产有桂圆、茶叶。 ◎ 经济发展东林村由于地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周边企业林立,驻有全国驰名的金鹿集团、足友公司、帮登公司、神象日化等著名厂家。截止2008年,拥有村办企业10余家及兽、禽温室养殖场10余户。村集体经济发达,人均收入达6000元,经济位置居全镇中上水平,是个较有发展潜力的行政村。 ◎ 人文景观东林村系由十三世纪七十年代洪武年间,燕山始祖司令忠勇公十房三世孙纯斋公(讳牛儿,字元德甫,又字元惠民)携眷从南安丰州移居东林繁衍而来,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纯斋公及夫人柯氏玉娘享年后合葬于东林村猛虎山,故称“猛虎墓”,该墓葬是明代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墓。脉发玉枕、坐南朝北,其状如虎,故风水曰:“猛虎过涧”。墓为石砌结构,规模宏大,总面积1925平方米,为该市文物保护单位。 ◎ 历史人物道光乙未年(1835)恩科武举人黄柏(1812-1886)系演顶自然村人,字守松,自幼身体壮实,天资聪颖,深得名师授艺,因艺技压群雄而中举。事后因政局发生变化,他性情刚正,毅然弃官返乡办设武馆,收徒传艺,其学生众多,其中佼佼者有光绪年间洪梅武状元黄培松,同治年间武举人黄南昌、黄道全、黄明德等人,中武生者就更多了。黄守松享年七十四岁,其现有后裔160多人,分别在政界、商界、科研等部门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东林村里现尚有洪武年间建造的潘坑桥、明朝年代的茶林古大厝、嘉靖年间的少卿墓等诸多古建古居,都一一蕴藏着一个个稀奇动听的故事。 ◎ 文化教育东林村历来素有尊老爱幼、崇尚教育的传统美德及吃苦耐劳的精神。解放前就有众多乡亲旅居海外谋生,旅居印尼、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侨胞已达数千人。在侨胞的慷慨资助下,东林村解放前就开始兴办教育,几经衍变,现有村办中心小学1所,内有教学楼、多媒体教室、幼儿园舍、大礼堂各一座,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学校设有校董基金会,每年春节、“六一”节、教师节等节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校师生进行奖学奖教,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心小学还于1990年创办了全省唯一独具特色的少年军校,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并多次受到省、市、县诸多单位的嘉奖。 6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史召乡东林村东林村位于南和县城东北20公里处,坐落在善史公路(善友桥至史召)上的史召乡梁牌村村南,生产经销便捷。 1、地理:善史公路横穿该村,公路四通八达,南和县城城际公交车3路(南和县城---史召梁牌)直达该村,交通便利,有开发利用无尽价值,地理位置优越。 2、生产:该村盛产五金钢锉,钢锉公司8家,个体户已超过60家,尤其以河北全工钢锉产销有限公司为首的钢锉龙头企业,带动了整个史召乡的经济发展,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7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东林村◎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东林村系属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重要行政村之一。位于秀屿区埭头镇东北部,具有重要的地理交通作用。不仅是通向石城、淇沪等邻村的必经之路,也是迈向黄瓜岛、南日岛的“中转站”,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作用。 ◎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约4平方公里,全村农业人口有4968人,在外华侨及工作人员近1000人,总户数1086户,辖12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有姓氏:陈、林、吴、刘、黄、胡等。 ◎ [地理特点]东林村周围环绕各村,是连接其它各村的“桥梁”。不仅是出入黄瓜岛、南日岛、石城村、淇沪村的必在途径,而且了是它们的第一个交汇地,相当于以前的“集市”,所以也是一个富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开发地。 本村东南面临海,有约3公里长的海滩,海滩平缓为沙质无瘀泥,且坡缓,退潮时约有300米,在满潮时等深在3米以下有500米,且无污染。夏天,风平浪静,是夏天海边渡假的好去处,是秀屿尚未开发夏天渡假村的处女地。 ◎ [物产经济]东林村面东南临海,有可用于水产养殖滩涂2000亩,3米以下浅水区1300亩。现本村发展水产养殖有紫菜、红毛菜、龙须菜、海带、吊蛎。由于海区内无工业废水排放,无污染,所产物品都是纯天然的有机产品,且滩涂无瘀泥,紫菜等产品不含杂质,品质优良。由于坡缓,无瘀泥也是发展池养海产品好地方。 本村西北处有一农村发展示范中心(旧称农场),面积1000多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发展农产品的好基地。目前种植有包菜、萝卜、玉米、地瓜等。该中心农产品量高质优,销往各地。 ◎ [侨情侨况]东林村是秀屿区重点侨乡之一。华侨分布于世界各地,众多集中在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有华侨近500人,从事运输业、酒店业、橡胶业等,但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管理,所以尚未形成一个团体,共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但对推动本村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8 福建省长乐市罗联乡东林村◎ 行政区域东林村位于罗联乡盆地中西部,七岩山辖,狮头山麓,西北部邻方厝,北接三山,东接大坪,东南隔山岭于马台相邻,西南于福清交界。长乐至福清的营融公路从村中经过,并和村中的道路相接。村落面积6196亩,耕地面积1000亩,林地面积5000亩。辖有东林、宝桥、坝埯、西亭4个自然村。现全村人口2253人,总户数为850户,村民小组6个。 ◎ 人文景观东林旧属二难乡五都泉元里一图、二图。东林林氏是有谱记载的定居罗联的最老族姓之一。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林氏远始祖迁公娶高罗田氏,御试在东林定居下来,东林其他姓氏系明、清时迁来此地。东林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史上共有五进士,分别是宋朝林栗、林公庆、林春一、林从及清朝林寿麒(武进士),其中林栗官至少师、兵部侍郎,林春一官至泉州通判。明朝林赐、林侨父子两解元,成为当时佳话。东林人世通儒学,屡出名师,讲学各地,为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贡献很大。东林族谱保存完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族谱自远始祖迁公卜居高罗田记载至今,共撰七谱,历时十九世544年,对每个人都有记录,或简或祥因人而异,为研究历时提供很大的帮助。东林名胜古迹较多,影响较大的有双涧寺及七岩山。双涧寺位于村北山麓两涧之间,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内有文昌阁,为历史名人林赐、方懋、陈艮、王锡、林尚志、陈应春、马思理等读书处。1941年4月地下党曾在双涧寺中成立临时长乐县政府。双涧寺经过明、清、民国多次修建,特别是近些年的维修扩建,更具规模。双涧寺前后共五进,总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四周溪涧环绕,古树复荫,景色清幽。七岩山位于村西南部,为长乐发祖之山脉,尚有花岗岩七组,累累如珠贝,错落似繁星,直入云际。下有双涧,水流石窦中,淙淙作笙竽声。七岩山作为旧吴航十二景中的“七岩星绕”而享誉长乐。 ◎ 物产经济村中种植油茶、马铃薯等作物,有一规模较大的养鸡场和元康种猪场。 9 福建省泉州安溪县长坑乡东林村◎ 简介东林村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安溪县长坑乡,在乡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处。四面山峰,东有鸡冠山、丁割岭、风吹旗带山,西有九头格,南有石头光山,北虎蹄石山。成为独立村后,命名云二村。村委会设在东山,辖3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林姓。 ◎ 历史沿革明、清时期属金田乡还二里,民国时期属长卿镇南斗保。1949年后属第十一区南斗乡,1958年属长坑公社云集大队东林村,1984年从云集村委会析出称长坑乡云二村委会。 ◎ 交通位置该村系泉州市安溪县长坑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安溪县西南部,距县城约65公里,东与青苑村接壤,西与云集村交界,北连云一村,南邻尚苑乡银坑村。 ◎ 人口土地现辖有东山、西山、苏塘3个自然村落,主要为林姓。设10个村民小组,334户,1301人,面积3900多亩。主要生产种粮、种茶。 ◎ 肇基后裔境内居住着林氏一姓,祖先由大田梓溪林戴惠的第四子林肇福,由梓溪移居永春县福鼎井头。林肇福的五世孙林七六移居福鼎厚坪。林戴惠四子林肇福的七世孙林兴杰,由永春福鼎厚坪迁入安溪县还集寨东山(今长坑乡云二村)肇基。 林戴惠四子林肇福的七世孙林兴杰,由永春福鼎厚坪迁入安溪县还集寨东山(今长坑乡云二村)肇基。(林兴杰公的后裔有分为东山和西山,苏塘),系春福鼎厚坪林氏始祖林兴杰。 ◎ 古筑遗产大显殿,坐落于该村东北部,内供奉五谷帝仙、保生大帝、杨公真仙、玄天上帝。约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当地信众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奉神像巡境,二月十五日做“佛生日”。远近闻名,八月间,四方信众到殿朝拜祈梦。安溪县的官桥及台湾省等地建有分炉。 ◎ 基础设施该自然村突出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载体。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大部分已硬化路面(其中主干道苏塘至新溪格没有硬化路面,必须投入改造);距离最近的车站7.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7.5公里。 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 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部分居住砖混结构住房。 该村 因学龄儿童的学习条件差,1997年创建了小学教学楼,(2010年撤销)学生没有学习场所。 ◎ 茶叶发展该村茶叶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大力调整优化茶叶结构,继续围绕“一线两片”的整体规划,打造村茶叶基地、村公路两侧茶叶基地示范茶叶的大格局。深入实施茶叶优质茶叶工程,落实现代化茶叶管理技术,实现茶叶生态化、设施现代化、管理规范化。加快省级旱作高效茶叶示范项目建设,按照在示范区内建设茶叶基地茶叶的规划,积极引进推广茶叶价值品种500亩,初步形成村公路两侧发展高效设施栽培茶叶的基本框架。搞好标准化茶叶基地建设。 ◎ 招商引资该村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责任体系,坚持多渠道招商,强化企业招商主体作用,提高招引成功率,发挥优势扩充外向型经济规模。利用茶叶等外向型企业为桥梁,有针对性地接触外商。建立健全招商引资责任感,营造浓厚的招商引资范围。培植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培大培强培优的工作思路,突出”规模扩大、招商引资、运行质量、发展环境。深入挖潜,合理规划,进一步膨胀企业规模,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 社会事业村注重统筹兼顾和协调并进,社会各项事业有新进步。始终加强计划生育目标责任管理,强化基层基础,优化服务手段,保持了一等水平。不断加强对教育工作的投入,要集中力量落实校舍改造任务,切实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搞好教育师资改革。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切实提高了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 党政建设村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贴近农村基层实际,强化教育、制度、监督三个机制,促进了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强化教育机制。针对农村居住分散、生产季节性强、管理体制相对松散的特点,采取村轮训、党纪政纪专题讲座与集中普法教育相结合等方形式,增强教育的效果。对在村两委换届中新任职的农村党员干部和提拔干部进行廉政教育培训,以此带动对全基层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推行提出决议、征求民意、确定议案、组织把关、民主决议、组织实施的“六步决策”工作制度,最大限度地杜绝决策上的不廉洁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杜绝用钱上的不廉洁行为。切实加强对农村财务的监管,积极推行村级财务帐目、集体资金由“双代管‘制度,进一步规范报帐程序,并加大村务公开力度,从源头上减少了村党员干部不廉洁行为的发生;强化监督机制。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让村民监督。制定了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章一约四项制度”,建立了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会议和民主理财小组,为党员群众参与村务监督管理提供有效载体;在各村设立监督员,实行专职监督,实行定期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村两委的监督。 10 福建省漳浦县盘陀镇东林村东林村位于盘陀镇东北部洞仔山南麓,东北邻产山村,西南邻西厝、仓里二村,东邻大南坂农场新民村。源自洞仔山的小溪流经本村,至仓里村的和尚垄以下汇入盘陀溪。? ◎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清代为八都东林保,民国时期属盘陀乡(后合并于绥安镇)的长林保。新中国初期为第二区(后改称石榴区)所辖的东林乡,1989年9月属石榴公社盘陀管理区(1961年7月升格为盘陀公社)的东林大队,1980年9月属盘陀乡(1992年2月改为镇)的东林村,辖东林、陂仔头、隆福庙3社。现共有515户,2267人。? 东林村为陈姓聚居地,开基于明初洪武年间,开基祖陈文长,来自莆田(另据梅林陈氏族谱记载,祖上陈顺夫(号永兴)、陈顺卿(号永庆)两兄弟于洪武五年从莆田涵江来漳浦,顺夫传裔梅林、产山,顺卿传裔东林)。? ◎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水田1600亩,从前水田以种水稻为主,现在大部分种植香蕉和蔬菜。农地530亩,大都种荔枝、龙眼等果树。山坡地约千亩,大部分也种荔枝、龙眼等果树及茶树。有村办机砖厂一座。有个私运输业,汽车2辆,农用车6辆,手扶拖拉机15辆。有建筑集体2组,每组基本工8—10人,另外临时吸收建筑工参加。外出办厂4人,受雇为人开车者8人,从事饮食业3人。全村年人均纯收入3200元。20世纪70年代已通电照明。现电视装机普及率98%,电话装机425部,普及率85%。全村饮用井水。村有计生服务站、医疗所。村委会已建办公楼,祖祠也修建利用为老人活动中心。村中有日用品小店多家。东林小学,校园面积6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96平方米,设9班级,学生265人,教师12人。 ? ◎ 名胜古迹 ?东林庙,建于明代,原祀“关帝”,庙门口尚存清代《重修帝君庙碑记》一通,现庙中祀“开漳圣王”(不知何时改祀)。? 隆福庙,祀“梁山明王”。元、明、清历代修建,现尚完好。 济美楼(与?尾林的土楼同名),圆形4层三合土楼,因址在陂仔头社,俗称陂仔头楼,建于清嘉庆二年七月,今仍完好。? 隆福楼,清代建造的圆楼,尚有残墙。 ◎ 新中国人物? 陈木法,石榴镇党委统委。? 陈宝国,盘陀镇党委统委。? 陈金龙,漳浦县第九区区长、漳浦一中副校长(享受离休)。? 陈竹来,漳浦县法院副科审判员。? 陈杰民,深圳地区漳浦同乡会副会长,展宏织带有限公司经理。? 陈志珍,民营企业家,漳浦展宏织带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全文,民营企业家,广东顺德展宏织带有限公司。?10、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民镇东林村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民镇东林村位于新民镇西南角,距镇政府住地约4公里,西与新繁镇近邻,东与九堰接壤,南与竹友为邻,北与护国相望。我村是原东林村、黄田村合并而成,幅员面积2.88平方公里,辖26个社,确权户1333户,总人口3951人,参与确权人口3847人。耕地确权面积3879.27亩。全村共有党员103个,企业10余个。 11 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东林村地处城厢镇北首,村域面积7平方公里,共有村民小组42个,农户765户,在册人口2985人。到2010年底,全面完成了村民土地换社保工作。全村可耕地面积4400亩,全部集中到村劳务合作社。劳务合作社下设七个公司,分别为“物业管理公司、园林绿化公司、家政服务公司、生态养殖公司、净菜合作公司、卫生保洁公司、劳务中介公司”,所有东林村的失地农民,只要愿意,都可参加合作社工作,合作社以公司制的经营管理模式正在逐步做大、做强。全村劳动力1600多人,做到了失地不失收,许多村民60多岁了,都有几份收入,全村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18816元。东林村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发展村级经济,着力改善民生,注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建东林幸福家园,做了一些具体工作。 ◎ 一、搭建平台东林村从2007年起,以金仓湖开发建设为契机,开始对村民整体拆迁,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完成了全村700多户农户的拆迁安置,拆迁安置率达100%,村民基本上都入住了由镇政府投资建设的东林佳苑安置小区,小区总投资约3.5亿元,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小区内道路、绿化、景观、水、电、通讯、有线数字电视、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同时配备了3500平方的新型社区服务中心,融社区党建、事务受理、劳动保障、文化、治安、卫生、环境、老龄等“八位一体”,设有行政办公、卫生服务站、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警务站、商业网点、便民超市、文体活动等场所。小区实行封闭式物业管理,由东林劳务合作社下属物业管理公司管理。村两委班子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彻底改变以前农村分散居住的管理模式,打造新型社区,将服务集中、前移,成立了东林佳苑便民服务中心,配套和完善了服务人员和服务制度,实现了对小区群众的全员管理和服务,与小区群众利益有关的各类为民、便民工作得到了落实,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全覆盖。一个设计新颖、环境优美、居住舒适、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的新型社区已展现在人们面前。2010年,小区被评为2010年苏州市优秀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一等奖。 ◎ 二、创新思路为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给东林的村民生活带来的巨变,东林村两套班子积极探索有效的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服务机制。始终将百姓参与作为主要抓手,使村民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乐于参与。一是建立党员议事组和业主委员会两个平台。扩大了村民和村两委会以及政府之间的交流平台,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由群众中的呼声变为议事组的议题,再变为政府方案,最后变为便民的举措,成功将矛盾前置并解决,为政府政策的落实及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真正落实“听人民呼声,替人民进言,为人民尽职”,同时加速了村民自治的进程。二是律师坐堂服务百姓。每周一次的免费律师座堂方便了百姓日常法律咨询,调解矛盾纠纷,普及了法律常识,逐步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真正实现在基层的依法行政。三是民警进村、进小区。深入村民,开展警民恳谈会,协助小区治安管理,结合电子监控设备,积极排查矛盾,及时处理治安问题,维护了小区安宁与和谐。 ◎ 三、树立正气集中居住后,新型社区改变了东林农民原有的生活习惯,村两委会充分意识到必须要加大农民的自治力度。一是倡导文明新风。2010年8月,村两套班子组织了东林佳苑第一届群众文化节活动,以“我的东林,我的家”、“我幸福,我参与”为主题,传承了民间通俗文化的理念,充分展示东林村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以培养新市民、弘扬新风尚、建设新环境、发展新文化为目标,共同打造和谐、文明的新东林。通过这次文化节,营造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激发东林佳苑全体村民积极投身小区建设的热情,促进乡风文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举办了多场的文艺演出及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得到了村民的广泛好评。同时在村里举办各类文明新风评选,以“文明新风进农家”、“巧媳妇文明之家”等活动为载体,以组织表演、组建社团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思想观念、法制意识、卫生习惯、道德礼仪等方面加强引导和培训,增强村民保持卫生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村民的素质得到一定提高。二是创新管理模式。“东林佳苑”小区管理,采用党员志愿者、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网格式管理,通过小区村民协商,制定了“东林佳苑十不规范”,对入住农户进行考核,考核满分则发放1元/户/天,通过以奖促改的方式加快农民生活习惯的转型。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原则,譬如在农户入住初期,煤炉的使用成为一大难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首先是宣传,宣传煤炉的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宣传电炉的价格成本,宣传回收的日期及规则,宣传超过期限后的惩罚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进行了统一的煤炉收购,并由党员志愿者、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代表组团进行检查,如发现则严格按“十不规范”考核条例处置。 ◎ 四、多元服务东林村作为我镇率先完成城乡一体化的村,始终坚持积极探索新型社区建设,围绕服务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幸福感为根本宗旨,多渠道、多形式的实施各类便民、利民、为民措施,努力打造东林幸福家园。一是扎扎实实服务百姓。东林佳苑小区以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配置了服务大厅、世代服务站、健身房、喜宴厅、亲子活动室、书画室、棋牌室、图书室、综合演艺厅、会议室、五位一体综治、监控室等一系列便民功能室,均向村民免费开放。村民可以很方便的获得社医保、警务咨询、计划生育、物业、医疗、律师咨询等一系列贴近百姓生活的服务。二是实实在在增加农民收入。几年来,东林村的农民平均收入每年以13%的水平递增,主要是通过以下几项途径:1、提供各类公益性岗位。将镇、村、社区绿化养护、道路河道的保洁等公益性岗位,由镇、村出钱购买岗位,全部安排给“三置换”中劳动年龄段人员就业。同时加大劳动年龄段人员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为他们就业创造条件和基础。2、加大合作农场建设力度。2010年,东林村在姚湾地区“三置换”腾出的1800亩土地上,组建合作农场,由村统一经营,实行大承包、小包干,全部实行机械化育秧和种植,村里与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1000亩有机硒水稻的种植协议,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提供服务、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收购入库。村里还成立了金仓湖农副产品营销中心,主要经营富硒大米,目前已经成功打开苏州、上海及周边地区。大大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增收。3、发放各类福利待遇及补贴,减轻村民生活负担。2010年共发放各类补贴140多万元,人均超过了500元。三是真真切切关心关爱村民。村两委会对村属的各大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员工,在土地换保障的基础上再购买了社医保及意外保险,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以及个人生活提供了保障制定村相关制度,对村民重病、大病、意外受灾的家庭给予一定补助,2010年共计补助金额近20万元。同时还为大龄村民除医保外,还购买一份意外保险。2010年我村共计出险村民31名,享受到意外保险金额18.4万元;出资13余万元,为每户村民投入了家庭财产保险,最高保额50万元,最大限度保障了村民的财产安全。 东林村新型社区的建设在循序渐进,东林村的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在不断上升,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在东林全体百姓的齐心协力下,东林村的百姓将向着更加幸福、更加美化的明天进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