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交民巷保护街区
释义

近代使馆建筑保护街区。位于天安门东南侧。1990年被定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保护街区范围东接崇文门,南临前门东大街,西至天安门广场东侧,北面东长安街。总占地面积62.84万平方米。东交民巷形成于元初。位于元大都城南城外,为出售南来粮米处。因北方人习称南方的糯米为江米而得名“江米巷”。明永乐十七年(1419)拓北京南城,将此巷划入内城;正阳门内的棋盘街把江米巷分为东、西两段,遂称“东江米巷”。明、清两代,此处为朝廷“五府六部”所在地,衙署、府第及祠庙较多,设有吏、户、礼、兵、工各部,宗人府、鸿胪寺、钦天监和太医院等,多建于明初。明代以后,东交民巷成为朝廷对外交往和与边疆民族联络的活动中心。清咸丰十年(1860)年起,英、法等国在区域内相继建立使馆,存有使馆旧址。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东江米巷改名为使馆街,其在中国绘制的地图中正式更名为东交民巷,成为由各个使馆自行管理的使馆区,清政府在这条街上的衙署,仅保留了吏、户、礼三部和宗人府。随后在此出现了外资银行、法国邮局、医院等设施,并出现大量西式建筑。1937年后使馆区移交给国民政府。1949年后此处仍被作为使馆区,与中国建交的民主德国、匈牙利等国的使馆沿用了旧有建筑。1959年各国使馆迁走。保护街区内有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等文物保护单位;有古树名木(挂牌保护)88株。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13: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