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华寺
释义

东华寺东华寺在江西省万安县城东22里,在著名的蕉源水库旁边,它建在著名的东华山上,是江西省有名的古刹。东华寺建有东华古塔、大雄宝殿、地藏殿、真君堂、观音堂、闻经堂、听法堂、斋堂等古建筑群。是著名的佛教和旅游胜地。1995年12月1日,被万安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简介

古代

东华寺的缘起乃是印度高僧智药三藏禅师,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航海广州北上,途经翁源,见此山酷似印度的灵鹫山,如是取名灵鹫山。又观此山风景如画,气度非凡,便创建灵鹫寺,并预言将来有肉身菩萨来此,三年后到曲江曹溪创建宝林寺。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六祖慧能在湖北黄梅五祖授衣钵后,南归时遇此山而隐修,重建灵鹫寺并改称东华禅寺,后去曲江宝林寺。至今翁邑有传“先有东华,后有南华,“东华悟道,南华弘道”之说,香火鼎盛时期住有数百名僧侣。清天顺年间改为东华院,文革期间僧散寺毁,仅剩遗址。

当代

1997年,万行法师来东华山如珠岩山洞闭关潜修三年,该洞原为智药三藏禅师与六祖惠能隐修过的地方。故有“一洞一僧一袈裟,三次三道三圆满”之说,现被大家称为三圣洞。

为再现翁源历史名寺的辉煌,万行法师在翁源信众至诚礼请下,决定恢复东华禅寺。根据万行法师的理念,在旧址重新扩建东华禅寺,在东华山风景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内,建设东华禅修中心、疗养中心、慈济安养中心、佛教文化交流中心、佛学院、佛教艺术展示中心、龙仙古镇、东华七十二塔院等八大配套建筑群和东华居士林。(这个应该是广东的)

地理位置及历史

位于江西省万安县五峰镇东华山,海拔562.2米,面积30多平方公里,历史悠久,是赣东南地区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葛洪(公元284——364年)东华山炼丹,后被临济宗的禅师弟子看中,传入佛教,创建东华寺,属南宗的南岳一系,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后传自北宋楚圆(公元986——1039年)门下,又分为杨岐、黄龙两派,距今也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其讲经宣道、朝课暮诵、道场忏法、无遮斋会、打坐参禅等法事仪轨皆与南宗南岳一系一脉相承。山东东阿鱼山梵呗是东华寺佛事梵呗的滥觞。古老梵语演唱的赞呗,随着经文的翻译与实用,有一个中国化、本土化的艰难历程。笔者在多次深入考察东华寺佛事音乐的基础上,对其梵呗音乐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包括旋法、曲式、调式调性、伴奏法器、乐器及配器手法等音乐形态的研究,亦有宗教学、美学意义上的探讨,本着民族音乐学者“局内人”、“局外人”的观点,对僧迦的宗教观、人生观、美学观等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展示出东华寺佛事音乐的渊源传承、发展革新的历史背景。东华寺如今已成为文化、旅游胜地,正如古代诗人胡枢赞扬它为:“屹立云汉天为笼,缥缈扶桑墙顷红。”

东华山

东华山座落在枫林乡北端,五峰镇龙王潭上方,离县城20公里,海拔562.2米,面积30多平方公里。虽然海拔不高,面积也不大,但却有着悠久历史,充满了神话色彩。据《万安县志》记载:“道教在万安,始于三国,由丹阳人葛仙翁携子弟传入,并在仙坊岭炼丹。后其儿子葛洪亦好道术,云游至仙坊岭,至今尚有丹灶、丹池故址,相传旧时有天灯,现则时和,紫殿绕堂,则神人降,后人即于其地立观,名玉华山,山南有雷坛,祷之辄应。”

葛洪(284──364年)是东晋道教理论家、道学家、炼丹术家,其子葛玄亦善神仙保养之法。他们骑马来到东华山炼丹,至今留有马蹄印、炼丹池、香烛洞、炼丹灶等奇异景观。炼丹池附近还有一条石船、一张八仙桌和八条石凳,据说是八仙所有。一天蕉源洞的妖王兴风作浪,偷灵丹妙药,被一位猎人用鸟枪击毙,小妖们制了一副石棺材用来安葬妖王。突然一道闪电,一声霹雳,将石棺材劈成两截,妖王便变成了乌龟。至今东华山还有一付被雷击成两截的石棺材和形象逼真的乌龟石。

寺院简介

东华山这个“灵异”之地,被临济宗的禅师弟子看中,传入佛教,创建了东华寺。临济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属南宗的南岳一系,为唐义玄所创,因他住在铙州滹沱河畔的临济院,故名为临济宗,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后传自北宋楚圆(986──1039年)门下,又分为杨岐、黄龙两派,距今也有900多年的历史。据《万安县志》记载,东华寺“创于元末”,至少有600年以上,尤其是大清乾隆二十年间(1755年)更为盛兴,和尚最多时达99人。现在的东华山立有临济堂、东华古塔,古塔为舍利塔,旁有云岩、无碍、隐修、现志老禅师等之墓碑,并刻有一首诗:“云游不染尘,影却在西村。借问何处去,云深那里寻。”东华古塔旁便是大雄宝殿、地藏殿、真君堂、观音堂、闻经堂、听法堂、斋堂等。殿堂内塑有阿弥托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两边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墙壁上还贴有伽蓝、韦驮画像。殿堂内外的楹联分别是:菩萨慈悲要智慧就有智慧;众生虔诚求福德便有福德。佛应西天光照大千世界;法流东渡普救亿万生灵。东土慈航请佛住世常转法轮渡众生,华山驻锡愿僧参悟久住正法悟圣道。

东华古塔

东华寺有两座舍利塔,它们就坐落在天龙山旧寺庙的遗址上。两座舍利塔均由麻石料砌成,是为安放圆寂和尚遗骨而建的。前塔八角五层,高3.6米,底层为正方形边长1.4米,二层以上为圆形,再上有3个石刻人像,另还有个真人般大的石佛(现已倒地,石刻佛头已离开身子),后塔更为雄伟,八角七层,高8.3米,宽3.08米,底层高2.58米,二层以上为八角形。两塔均为密檐式雕刻石塔呈莲花形;二层有鳌钱石雕;塔基为方石结构;塔身的周边多处有石雕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两塔都有“无边禅师”等石刻文字,后一座塔身上还隐约可见“双溪天龙山,孟秋吉旦”等刻字;塔刹为葫芦形砖石砌成;塔前下方高有祀台。古塔周围参天古木环绕,潺潺溪水长流不息,青竹翠绿,鸟语花香,加上寺前塔下的小盆地,沿途吊脚楼式的山寨,古老的水槽作坊,构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景观。据明清时编修的《吉安府志》和《万安县志》记载:古时有个叫云岩的禅师,初在海山与一高僧共事。一日,其师对他们说:“你们二人应当往江右去传佛,大建道,遇‘龙’就停止不要再走了。”江,即长江,江右,即江西。他们上路了,高僧先看见了龙须山,因为“龙“,他就住了下来。云岩再往前走,到了万安境内,没有东西吃了,就在一处山中化缘乞食。一次遇见两只乳虎望着他,他躲避时,不小心跌坐在一个穴里,山民们把他弄出来。掘土时看到有块石碑,碑上刻有”东华“二字,云岩禅师情悟出这是天意,于是在这里大兴土木,建起了东华寺。和尚僧人圆寂,寺边自然就会建舍利塔,两座塔上有“云岩禅师”的石刻名字,这就是东华寺的著名禅师云岩禅师。

东华寺观音堂

观音堂位于东华寺后面的小山岗上。建于辽代。曾毁于兵火。公元1122年,金兵攻陷万安,观音堂再次毁于兵火。现存的建筑系顺治8年(公元1651年),在旧址重建,屡加修蕞至今。1996年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堂布局紧凑。结构为砖卷门洞,门额上书 “观音堂”三字。一座戏台,坐南向北,建造于离地8米高的洞口,洞下是古代车马人行之道。戏台与正殿(观音殿)之间的腰墙相隔,进入腰门,左右两侧各有钟鼓楼台和碑廊。正间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顶为悬山式,覆以琉璃瓦。殿内增置抱厦以扩大佛事活动场地。殿内正中有一尊 6米高的石雕观音立像,头饰花冠直达屋顶。观音两侧有2米高的石雕胁侍立像两尊。这些雕像均为金色粉装,系辽代所作。殿内东西两侧伫立着十大明王。壁上还绘有二十四幅画,讲述观音菩萨救难的故事。寺前有三龙琉璃照壁,是万安县唯一的一座双面照壁,为明代遗物。寺西摩崖上镌有三米见方的双钩“佛”字,据考证为辽代遗迹

寺边景色

站在寺院,四下眺望,千山万壑,尽收眼底。东边是渺渺茫茫的蕉源水库,库中渔船来往穿梭,湖光山色倒映成趣。南边是苍松翠柏,花团锦簇,翠竹生辉,茫茫林海中竟有面积400平方米的仙水池,光若明镜,清澈见底。西边是县城全景,一览无余,千里赣江穿越而过,蜿蜒曲折,飘忽而去。北边则是悬崖峭壁,层峦叠嶂,奇峰怪石,错落有致,远远望去便是苍茫大山,无边无际。尤其是晴天的云蒸霞蔚,雨天的山色空蒙,春天的百花争艳,冬天的旖旎雪景,更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古代诗人胡枢赞扬它为:“屹立云汉天为笼,缥缈扶桑墙顷红。”东华寺由于历史悠久,地势峻险,风光秀丽,景色优美,常有游客云集于此,特别是庙会期间更为热闹。1995年12月1日,万安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以后,这块超凡脱俗的幽静圣地,更吸引了四方僧人和大批游人游览观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