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巩高跷 |
释义 | 东巩高跷,是南漳县西南重镇东巩当地的传统表演形式。2006年,“东巩高跷”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6月,东巩镇被省政府确认为“高跷之乡”。2008年10月,东巩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高跷之乡”。 基本简介东巩有着3万多人口、22个村,地处南漳、宜昌、荆门三县交界的西南重镇,高跷队有32支,会踩高跷的人几乎占了80%,能参加表演者超过3000人。桂竹园、苍坪、店子河、大道、铁家垭、杜家坪、太平、莲花池、双坪、王家畈等村,都有高跷队,尤以上泉坪村高跷队最为出色。并且有很多村40岁以上的妇女都会踩高跷。 表演形式起源于唐宋时期,历史悠久,是目前襄阳市范围内最具特色、演技最高的民间文艺形式。东巩高跷属武跷子,翻滚劈叉,动作难度大,以惊险著称,表演以丑行为主,表演形式为边唱边舞,并伴之以吹打乐,唱腔为东巩镇地方花鼓调,唱词为即兴创作,活动时间是春节闹社火拜年,通常演到农历正月十七以后,活动区域达方圆数十里。 特技造型东巩高跷分为“文跷”和“武跷”两种。目前有文跷18班,武跷7班,文武双全的7班,每班8至20多人。文跷注重扭、摆、说唱,武跷侧重特技造型表演。 “武跷”能表演20多种特技造型,有仙人过门、五子登科、二龙戏珠、黄龙盘柱、五龙捧圣、单兵救主、懒汉推车、仙人标叉、凤凰展翅、凤凰吸水、张果老骑驴、观音倒坐莲、两朵金花、倒挂金钩等。此外,还可以表演一些绝活,如大劈叉、后滚翻、单腿跳、用嘴叼起一桶水等等。 “文跷”的表演形式是数垛子,这些垛子就是顺口溜,是民间传承下来的滑稽有趣的歌谣。如《骂丑角》、《十字灯》、《日(ri)白》、《主人家生了一个小娃娃》和《一脚踩了多大一个鳖》等等,以逗笑娱乐群众。艺人们在表演高跷的同时,要用花鼓的说唱向人们贺吉祥、送祝福。“文跷”的表演以唱东巩地方花鼓调为主,有四平腔、打腔、陶腔等,多为宫调式、徽调式,旋律圆润婉转,优美动听,一般为打(铜器)一句唱一句。过去花鼓戏无伴奏,后来加上唢呐、笙等,即兴演唱祝福的词句,也可以唱一些民歌段子,如《十月忙》、《十层门楼》等。“武跷”和“文跷”一上场都要穿花,当地叫“穿地步笼子”,在演出的中间也要穿花,作为前后表演的过渡。除伴奏、打杂的外,踩高跷的艺人由单数组成,分旦、丑两个行当。 历史渊源东巩高跷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列子.说符》中有这样的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技以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技,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超并驰。弄七剑跌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南漳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因此踩高跷之风尤其隆盛。 传承方式由于东巩高跷群众性很强,其传承关系都是以村组为依托的师徒传承。这种形式的传承使东巩高跷形成了一个艺术群体。近年来,东巩镇采取集中培训和下乡辅导等形式,又培养了一批新人,使得这一艺术有更加持续稳定的传承。 传承意义东巩高跷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留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的群众性、观赏性,以及可发展性和推广价值,对弘扬民间文化、繁荣农村文化艺术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具有推动作用。 2001年在襄阳市“一节一会”演出中获表演一等奖;2006年2月在襄阳市民间文艺调演中获优秀节目奖;2006年10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九次年会中,东巩高跷的精彩演出被中外民俗专家学者给予很高的评价;2007年3月24日,他们又应邀参加襄阳市“春游襄樊”活动启动仪式的演出;现在,已形成一套完整表演节目的东巩高跷,多次参加商业演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