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耿家村 |
释义 | 山东省乳山市夏村镇东耿家村概况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耿姓由山西省凤凌渡迁风台顶,翌年又迁此定居立村,因与乳山口镇西耿家村同年建村,故称东耿家。明末清初,夏、秦二姓由夏村和东秦家庄迁入。清康熙三十五年,宋姓由南江村迁入。雍正年间,于姓从司马庄迁入。宣统三年(1911年),鲁姓由腾甲庄迁居村北建村,取村名为“皮子城”,1952年并入东耿家。近年来有其他姓氏落居。 东耿家村位于乳山市城区中心地带,东与腾甲庄村相接,北与乳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区相连,西与夏南村接壤,南与乳山市金岭经济技术开发区交界。隶属乳山市夏村镇。 全村地势平坦,东西最大距离0.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5公里。总面积120公顷,其中耕地20公顷,村办企业占地15公顷。建有多处小型水库及平塘,水资源较为丰富。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及各类蔬菜。 境内交通便利,乳山市城区的新华街、商业街、府前路、东山路与村内街道相连结。境内驻有乳山市贸易城、乳山国际大酒店等商业企业和乳山市府前中学、乳山市第二实验小学,是投资办厂、置家兴业的黄金地段。 2000年,全村共有1100户,总人口30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5‰, 连续3年人口负增长。现有耿、夏、秦、宋、于等姓氏,均为汉族,其中耿姓人口最多。 1949年, 全村经济总收入2.4万元;197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万元;200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亿元, 固定资产现值4200万元,公共积累4500万元,人均纯收入4480元。 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50∶41。2000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200万元,全村纯收入1200万元。 该村是乳山市农村经济十强村之一,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列全市农村第一名。1989年11月获“乳山县农业先进单位” “乳山县先进党支部”称号。1992年4月获山东省“村镇建设明星村” 称号,6月获威海市“模范村委会”称号。1997年10月被威海市委、 市政府授予“经济强村”“威海市文明示范村”称号。1998年2月获“山东省文明单位”称号。2000年获“威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威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990年至2000年连续11年被评为威海市计划生育模范村。 大事记1927年冬,东耿家农民协会秘密建立,1929年春,由于农民协会武装暴动失败,村农协解散。 1938年10月,刘洪顺、于文作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东耿家村第一个党小组。 1942年2月,东耿家村青年抗日救国会成立,夏孟军任会长。 1942年9月, 配合八路军东海军分区部队攻克国民党投降派秦毓堂、丁?庭部的据点-腾家庄,东耿家村随之解放。 1944年2月, 村第一届党支部成立,刘洪顺任党支部书记,潘照禄、王秀花任委员。 1947年5月,村妇女救国会成立,张月英任会长。 6月,村职工救国会成立,崔福仪任会长。 9月,村农民救国会成立,宋玉臣任会长。 1953年1月, 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社长吕增禄。为乳山境内最早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之一。 1955年,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村党支部书记夏新林兼任社长。为乳山境内最早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之一。 1958年9月,东耿家生产大队成立,隶属夏村人民公社。10月修波水洞水库。 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村死亡人数达150余人。 1965年5月,东耿家建筑工程队成立,秦玉财任队长。是年秋,修长30米、宽3米的村第一座过河桥--四清桥。 1967年3月,东耿家村革命委员会成立,安新清任主任。 1971年,全村通电。 1972年,村轮式砖瓦窑场建成。时为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 1984年,成立村民委员会,耿仁梅任村委会主任。 1986年春, 村建筑公司成立,夏孟永任公司经理。建筑公司于1994年5月被批准为二级资质建筑施工企业。时为乳山市最早具有二级施工资质的村级建筑公司。 1987年10月,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村委办公楼竣工。 1988年,投资120万的东耿家学校教学楼落成。 1989年,全村通自来水。 1992年5月, 乳山市永胜集团总公司成立,党支部书记秦玉启兼任总经理。为乳山市首批村企一体化实体公司之一。 6月成立城东房地产开发公司,并开发城东生活小区,投资700万元筹建乳山市松苑宾馆。 1996年4月,成立东耿家村党委,夏孟永任党委书记兼集团公司总经理。 1998年春,建金?金矿,为村集体经济的一大增长点。 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建国初期粮食平均亩产不足60公斤, 总产约1.2万公斤。1949年冬,吕增禄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带领11户农民成立了该村第一个互助组。随后,耿得堂带领6户农民成立了村第二个互助组。1953年1月,两个互助组合并,成立以吕增禄为社长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至1954年11月,全村先后办起了2个初级社。1955年,2个初级社合并并吸收所有剩余村民加入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当年修水库1座,挖平塘3座, 购买26部新式水车,基本保障了20公顷泊地及大部分山?地粮食的用水。粮食亩产达到150公斤。 1968年至1978年, 村集体响应“农业学大寨”号召,投工15万个,动用土石1400立方,对34公顷的山?地全部进行了平整、改造,修水渠,固堤堰,建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 选用优良品种,调整种植结构,粮食亩产达到320公斤,总产达到30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村党支部针对城市建设占用村集体大量土地,耕地面积锐减的实际,调整工作思路, 提倡、鼓励科学种田,努力提高粮食单产。1983年粮食单产650公斤,总产40万公斤。 1996年以来,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因村制宜,在有限的耕地上,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主要有韭菜、黄瓜、菜豆、芹菜等10余种蔬菜、瓜果。200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0万元。 第二产业工业:该村手工陶器制作业有400余年历史,主要产品有瓦罐、盆、碗、碟、烟囱等日用器皿(1985年陶器制作业停止)。高级社时期,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当时建有砖瓦厂、杆秤作坊、鞋坊各1处,从业人员32人,实现产值1.3万元。1972年,村集体对砖瓦厂进行了改造, 将马蹄窑改建成轮窑,砖、瓦坯全部机制,年产瓦8 0万面, 砖800万块,年产值50万元,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认清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大力兴办集体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先后建起人造理石厂(后改为大理石厂)、铝合金厂、金?金矿、基础公司等12家工业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利税120万元。1992年5月,经上级批准,组建了村级企业集团--乳山市永胜集团总公司。至2000年底,全村工业从业人员115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2亿元,创利税1100万元。 建筑业:1965年村建筑队成立,秦玉财为队长,从业人员14名。主要从事村集体基本水利设施建设、 村办企业厂房建设和村民住房的建设。1986年3月,村集体投资10万元成立以村建筑队为基础的东耿家建筑公司, 职工120人,夏孟永任经理。公司强化管理力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设计、施工、质检、预算、财会、电工能力, 配足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建筑工程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始终保持同步增长。1994年5月,成为乳山市第一家具有二级施工资质的村办建筑公司。先后承建的乳山市黄金局、水产局、卫生局办公楼等工程均被评为威海市优质工程,承建的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邮电大楼等工程被评为省优质工程和威海市十佳工程。2000年底,建筑业从业人员80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5人,实现总产值4000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50万元,创利税410万元。 近几年来,村党委一班人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大力培植新的集体经济增长点。2000年投资700万元在乳山市金岭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 建成4栋使用面积76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并已全部租赁给外资企业使用,年增收100万元。 第三产业该村第三产业始于高级社期间,当时有油坊、粉坊、商店各一处,经济收入比较微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加快村民致富步伐这一主题,充分利用东耿家地处城区黄金地段,毗邻乳山市商贸城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把沿街开发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2000年,共投资73万元在村委办公楼东侧和城东生活二区开发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的临街门市房,建成后,63家个体经营户在此开店经商,经营饮食、粮油、钢材、铝合金加工、日用百货、通讯电子及种子、化肥等批发零售业务。这样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繁荣了当地经济,为村民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0年底,全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00余人,实现产值4500万元,创利税450万元。 特色产业1992年6月,注册150万元成立乳山市城东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了占地11万平方米的城东居民生活小区。小区以其优美的环境、新颖的设计、实用美观的商品楼结构、优质的物业管理吸引大批市民入住。1998年投资40万元,在新华街中段开发上宅下店式临街门市楼0.1万平方米, 1999年在商业街东段路侧,开发临街门市房0.2万平方米。 2000年,累计完成投资2000万元,开发建设居民住宅、商贸设施等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合格率均为100%。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1.6万平方米,销售收入1500万元,成为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社会进步文教科技建国前,东耿家村是远近闻名的佃户村,绝大部分村民为周围村庄地主种田谋生, 群众文化科技相当落后,全村识字的人寥寥无几。1943年2月,把家庙改为该村第一所小学, 学生80人,教师2人。建国后,办学条件逐步改善。1951年投资900元, 建砖瓦结构教室三间,学生走出家庙步入新的学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群众对文化生活水平追求的日益提高, 1988年又投资120万元,建起拥有12个教学班的教学楼,从此告别了土台子、黑屋子、漏房子的历史,达到了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图书室七配套。200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至2000年底,全村先后有17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其中大本70名,大专40名。1988年投资120万元, 建起了文化活动大院,内设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老年人活动室、青年之家,并购置了必备的文化娱乐用品。村委会经常在此组织开展唱歌、拔河、跳舞、棋类、 秧歌等文化娱乐活动。图书室现藏书1.2万册。1995年,文化大院被评为“威海市优秀文化大院” ,1999年,图书室被评为“省级优秀图书室”。1995年投资100万元,建起了全市第一家村级妇女儿童游乐园-金牛山公园。 人民生活建国前, 村民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年人均粮食80公斤, 人均纯收入不足30元。建国后,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58年全村人均粮食280公斤。70年代,农民以地瓜、玉米等粗粮为主,但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人均纯收入160元。1983年5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纯收入4480元,人均居住面积32平方米。全村拥有各种运输车辆120辆, 其中个人拥有85辆。各种摩托车600余辆,程控电话760余部,彩色电视机1200余台,并全部实现有线连接。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民房布局零乱,向口不一,街道狭窄弯曲,破烂不堪,春、秋尘土漫天飞扬,夏天泥泞难行。虽有砖瓦厂,但村民全部住土石结构的泥草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 建国后,泥草房逐渐被砖石结构的瓦房代替。随着经济的发展,1975年始,村集体对村庄进行统一规划,为村民另辟了新房区,至2000年,村民在新规划区建起960户标准住房。 1987年初投资80万元建面积3000平方米的村委办公楼。 1989年60户村民建别墅式住宅楼, 1992年为居民建1万多平方米的住宅楼。1997年以来对村内街道进行集中整治,清除街道菜园420余个,搬掉草堆300多个,挖砌排水沟1万多米,拆迁旧房屋100余栋,村内街道全部实现了硬化、美化、绿化,街道变得宽敞、 平坦、整洁,村貌焕然一新。同时,建起一座长40米、宽5米的村内河桥, 安装了路灯。有6名村民专职负责街道卫生,24名专职治安员全天候24小时值班巡逻,确保村民安居生活。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32平方米。先后获“威海市文明村示范点”“山东省村镇建设明星村”“山东省文明单位”等称号。 集体福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9年开始,村集体每年出资20万元,为40岁以上的村民办理养老保险。1990年以来,全村幼儿免费入托儿所,小学生免交书费、学杂费。村民半价用自来水,村民的“三提五统”费全部由集体负担。自1996年始,村民生活用电每度集体补助0.20元,有线电视收视费由集体负担。 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享受200元的生活补贴,逢重大节日为村民发放一定的过节补贴。设村卫生室一处,基本达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诊。 组织建设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38年10月,刘洪顺、于文作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该村最早的中共党员。1944年2月,成立第一届村党支部,刘洪顺任支部书记,全村共有党员6人。党支部主要负责人先后为:宋成法、夏松林、宋玉秀、夏新林、韩同太、宋玉亭、耿仁祥、秦玉启。 解放战争时期, 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全村有160名青年参军参战,其中17人英勇牺牲。 200多名民工加入了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等战斗、战役的支前队伍。1949年,全村共有党员18名。1996年成立村党委,夏孟永任党委书记。多年来,党委重视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工作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先后获“威海市红旗党支部” “威海市先进基层党支部”等称号。至2000年,全村共112名党员,10个党小组。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2月, 东耿家村青救会成立。之后,村农救会、妇救会相继成立。解放战争时期,村政权带领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此期间,行政主要负责人先后为:宋成法、夏松林、宋玉秀。1955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金星社,夏新林任社长。1958年9月,成立东耿家生产大队,秦玉福任大队长,下设17个生产小队。1967年3月成立东耿家大队革命委员会,安新清任主任。1984年8月建立东耿家村民委员会,耿仁梅任主任。后任主任有:夏奎林、宋吉波、秦玉启。1992年6月,村民委员会获威海市“模范村委会”称号。2000年东耿家村民委员会由5人组成,宋文殿任主任。 村革命烈士名录夏文林 孙树启 于丕秀 秦玉宝 孙树基 秦尚林 宋玉隆 王德基 耿德敏 孙树祥 夏树林 宋成国 耿仁斌 于天玖 崔福礼 于丕合 于文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