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察合台汗国 |
释义 | 十四世纪初期,察合台汗国一分为二,汗国东部形成了以朵豁刺惕部异密拥立的察合台后裔们建立的东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前后大约三个世纪。 简介东察合台汗国(1348年-1514年) 1348年,秃黑鲁帖木儿在阿克苏拥立为汗。历史上把秃黑鲁帖木儿统治的地区称为东察合台汗国。 一度与西察合台汗国并存。 1389年,秃黑鲁帖木儿的幼子黑的儿火者即汗位,建都于别失八里; 1418年,黑的儿火者之孙歪思汗,又把国都迁到亦力把里(今伊宁),所以东察合台汗国也称 “别失八里国”和“亦力把里国”。 东察合台汗国从1348年建立,历经8代、15位汗主政,到1514年被叶尔羌汗国取代,计立国166年。 历史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中国新疆地区封建游牧政权。亦称蒙兀儿斯坦汗国。《明史》称为“别失八里国”、“亦力把里国”。统治者为察合台后裔秃黑鲁帖木儿支系。疆域东起哈密与明朝相接,西抵巴尔喀什至费尔干纳,北自额尔齐斯河,南到喀喇昆仑山。境内主要居民为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兀儿等部族。天山以南为维吾尔聚居区,生产以农业为主;天山北部诸游牧部族从事畜牧业。奉伊斯兰教为国教。 14世纪中期,察合台汗国分裂,西部兀鲁思为兴起的封建诸候所分割,不久,巴鲁刺思部的埃米尔帖木儿(1336~1405)崛起,于1370年废除察合台后王的世袭统治权,建立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帖木儿王朝。其东部兀鲁思于1347年由控制新疆南部的杜格拉特部埃米尔播鲁只扶立都哇汗之孙秃黑鲁帖木儿为可汗,设都帐于阿力麻里(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霍城县境内),确立察合台后王在东部兀鲁思的统治。秃黑鲁帖木儿汗于1360年与1361年两次出兵征服撒马尔罕,统一察合台汗国,1362年卒。帖木儿起兵与继汗位的也里牙思火者在细浑河(锡尔河)右岸展开“泥沼之战”,也里牙思大胜,围攻撒马尔罕,但军内瘟疫流行,被迫东返。国内杜格拉特部埃米尔怯马鲁丁乘机发动政变,屠杀也里牙思及宗嗣18人,仅幼子黑的儿火者幸免。帖木儿借口讨伐怯马鲁丁5次攻入东部汗国,兵锋及于各地,阿力麻里成为废墟。1388年播鲁只子忽歹达拥立黑的儿火者即位,迁都帐至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汗国渐衰,形成许多割据政权,《明史》称“地面”。喀什噶尔、于阗、阿克苏等地均为杜格拉特部埃米尔所控制。这些割据的地区仍向可汗称臣纳税,隶属汗国。黑的儿火者以武力征服吐鲁番地区,并其地于汗国版图。洪武二十四年(1391)首次遣使与明朝修好。继黑的儿火者之后继汗位的有:沙米查干(1399~1407)、马哈麻(1407~1415)、纳黑失只罕(1415~1418)、失儿·马黑麻(1421~1424)。在乌韦斯汗时(1418~1421,1424~1428复位)又徙其帐于亦力把里(今新疆伊宁)。继续与明朝通好。曾与瓦刺部也先大石交战61次,但屡为所败。乌外斯死后,诸子争位,也先不花取得汗位领有别失八里,优努斯为部将押立于亦力把里,1468年继立汗位。1480年杜格拉特部埃米尔阿巴拜克在喀什噶尔拥兵自立,称素丹,统治南疆6城(喀什噶尔、叶尔羌、于阗、阿克苏、英吉莎、乌什)。1487年优努斯汗卒,其子穆罕默德居亦力把里,称“长汗”,艾哈迈德居察力失(今焉耆)一吐鲁番,称“幼汗”。此时汗国已四分五裂,不相统属。15世纪末,乌兹别克昔班尼汗率部大举南下,1500年灭帖木儿王朝,继而大败察合台后王的联军,幼汗和长汗先后于1504、1508年卒,其领地大部也被哈萨克、瓦刺诸部占领,汗国遂亡。 疆域东察合台汗国的疆域分三部分: 一是亦力把里本部,东起北塔山,西到塔什干,北界额敏河至巴尔喀什湖一线,南包天山山脉; 二是杜格拉特部领地,包括塔里木盆地周围,帕米尔高原及其以西费尔干地区; 三是畏兀儿地,即吐鲁番盆地。 后裔也先不花 秃忽鲁帖木儿 (1347 -1362) 也里牙思火者 (1362 -1363) 哈马儿丁 (1363 - 1388之前) 对外关系东察合台汗国同明朝保持着友好关系。 黑的儿火者登上汗位不久,便遣使到明朝进贡,明太祖盛情接待、赏赐,并派使臣回访。从此东察合台汗国历代汗,如沙迷查干汗、马哈麻汗、纳黑失只罕汗、歪思汗等奉明为宗主国,经常遣使进贡驼、马、玉石、皮货等特产;明朝则优厚回赐丝绢、金银等财物。 明为了统辖西域,1406年在哈密设卫。哈密卫是明朝在西域建立的行政、军事机构。明朝还册封西域各部首领为王,如哈密王、别失八里王、吐鲁番王、瓦剌王等,并任命西域各部头目为中部的都指挥、都渐佥事等官,管理本部行政事务。 东察合台汗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形成,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为开拓祖国边疆、发展西域经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哈萨克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公元前2世纪,生活在伊犁河谷和七河流域的乌孙人,融合了塞种人和月氏人成为哈萨克族的先世。此外,6—13世纪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西突厥、突骑施、葛逻禄以及康居、阿兰、咄陆、铁勒等部落和部族也融合到哈萨克中。 13—14世纪,哈萨克部落处于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统治之下。1456年,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领哈萨克人在楚河流域建立了哈萨克汗国,都城为土尔克斯坦城。汗国的建立对哈萨克民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589年,哈萨克人及其分布地区分三个玉兹,大玉兹分布于巴尔喀什湖南部及伊犁河到锡尔河之间的广阔地区;中玉兹分布在大玉兹之北,即巴尔喀什湖西北草原地带;小玉兹分布在今哈萨克斯坦西部。后来,大、中玉兹服属于准葛尔部,小玉兹被沙俄侵并。 宗教信仰东察合台汗国是伊斯兰教在新疆获得重大发展的时期。察合台后王在境内强制推行伊斯兰教,蒙兀儿人亦逐步改宗伊斯兰教并融合到维吾尔等民族中,以额什丁家族为代表的和卓宗教贵族在新疆南部兴起。1354年秃黑鲁帖木儿汗接受额什丁和卓父子的宣传,归信伊斯兰教,并带动16万蒙兀儿属下集体信教,随后,额什丁和卓又在库车地区展开宣教活动,当地居民改宗伊斯兰教。黑的儿火者汗则以“圣战”征服佛教占统治地位的吐鲁番地区。优努斯汗时,蒙兀儿人被承认为伊斯兰教的成员。艾哈迈德及其子曼苏尔长期对明朝控制的哈密进行争夺,终使其成为伊斯兰教地区。在推行伊斯兰化的过程中,察合台后王与伊斯兰教上层教职人员紧密结合,支持伊斯兰教的社团组织,对不愿改宗伊斯兰教的民众进行镇压,流放佛教僧侣,拆毁佛寺,焚烧佛经,用刑罚迫使人民遵守伊斯兰教法教规。16世纪,伊斯兰教在新疆确立了统治地位,成为维吾尔族全民信仰的宗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