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北抗日联军西征作战 |
释义 |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6月至12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东北抗日联军一部向海伦西征途中与日伪军进行的一系列作战行动。 东北抗日联军西征作战1938年6月1938年6月初,中国共产党北满临时省委第八次常委会决定:为了冲破日伪军对三江地区的大讨伐,组织在北满的东北抗日联军第3、第6、第9、第11军等部队向海伦地区西征,开辟新的游击区。根据这一决定,北满抗日联军各部队分别向萝北,通河集中,准备转移。 同月,第3军政治保安师师长常有钧。第9军第2师师长郭铁坚牢150余入到通河集中,第9军政治部主任魏长奎率领西进,部队在苇子沟遭日伪军袭击,魏长奎阵亡;月底,部队在庆城(今庆安)九道岗又遭日伪军袭击,两个师失掉联系,因常有钧被叛徒杀害,其所部失散,郭铁坚率队于11月到达海伦八道林子,部队只余20多人。 1938年8月1938年8月上旬,第6军参谋长冯治纲、第2师师长张传福率200余人,第3军政治部主任、第6军第3师师长王明贵率300余人由萝北县境出发,22日,第6军在汤河县黑金河被袭,张传福等8人阵亡,给养、马匹大部丢失;随后,部队冒雨忍饥行军1个多月,10月初到达海伦八道林子,同早在此地活动的第3军张光迪部会合。 王明贵等部队出发后,在汤原北部的鹤立王傻子屯打垮当地伪自卫团,筹足了给养,冒雨穿越小兴安岭,在石场沟击退300余名伪军的追击,击毙其50余人;10月8日到达海伦白马石,同第6军会合。张寿篯相第11军第1师师长李景荫率领100余人。11月初由富锦县境出发,14日到达汤原东部袭击鹤立岗;12月25日,在张家湾河口附近冲破日伪军阻击,于29日到达海伦八道林子,结束远征。 西征的意义此次西征,使北满地区东北抗日联军各军主力得以保存下来,为开辟黑龙江省嫩江平原游击战争准备了条件。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1934年11月7日,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朴翰宗任参谋长,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第2师和1个教导团共800余人。第1师活动于通化、临江(今浑江)、桓仁等地;第2师活动于蒙江、抚松、海龙等地。1935年3~5月,杨靖宇率第1师和教导团西进至兴京(今新宾)等地,开辟辽东抗日游击区。9月,第1军第2师与第2军西征部队在蒙江县那尔轰会师,打通了东满与南满游击区的联系。秋后,杨靖宇率部以东西分进、南北转战的战略行动,打破了日伪军的“讨伐”。年底,部队发展到1600余人,抗日游击区扩展到南满20余县境。1936年6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辖3个师共4000余人,不久即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为打通与中共中央和关内工农红军的联系,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第1军分别于6月、11月派部队向辽宁西部、热河(今分属辽宁、河北、内蒙古)一带西征,由于日伪军围追堵截,仅进至辽河岸边而未果。是年冬,第1军在第2军的配合下,挫败了日伪军1.6万余人的“北部东边道九县大讨伐”。 “七七”事变后,第1军在东南满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进行了袭击通缉铁路(通化—辑安)老岭隧道工程和蚊子沟等战斗。1938年下半年,日军为加强其殖民统治,采取经济封锁、政治诱降和军事打击等严厉措施,对抗联第1路军进行全面大“讨伐”。为摆脱困境,中共南满省委和第1路军主要领导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部队改编为3个方面军和1个警卫旅,实行分区作战。第1军直属部队编入警卫旅,各师编为第1方面军,曹亚范任方面军指挥,尹俊山任政治部主任。此后,杨靖宇率警卫旅及第1方面军一部转战桦(甸)蒙(江)山区,先后取得了长岗、岔沟、木箕河、大蒲柴河等战斗的胜利,挫败了日伪军1.5万人的秋冬季大“讨伐”。1939年10月,日伪军7.5万余人,对第1路军进行残酷“讨伐”,并强化集团部落,割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断绝抗联的衣食来源。为保存实力,避免遭毁灭性打击,中共南满省委和第1路军主要领导人召开会议,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会后,第1路军各部在长白山密林中进行艰苦的反“讨伐”作战,部队减少到不足1000人。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蒙江县三道崴子牺牲。余部于1941年3月编为东北抗联第1支队,一部在东满坚持斗争;一部转入苏联境内整训,于1942年8月编入东北抗联教导旅。其间,教导旅先后派出多支小分队,在东满等地进行游击活动,坚持到抗战胜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