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坝古镇
释义

东坝古镇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初时称安乐城。后来几易其名,晋时称安德乡,元延祐年间改称郑村坝,明万历年间改称东坝,沿袭至今。另有坝上、北坝称谓。它距朝阳门十余公里,堪称古都北京东郊的“门槛”,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地位,历来被人视为京东重镇。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与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涉,“身世”不凡。也是平原地区比较少见的建有城墙的古村镇。

东坝改变郑和命运的“关键之所”

说到东坝,必提坝河。坝河(起先称阜通河)是元至元年间开挖的一条人工运河,在通惠河通航之前,对京城的漕运发挥过重要作用。该河西起今朝阳区香河园街道的光熙门,东至朝阳区楼梓庄乡的沙窝村入温榆河,可以说是今朝阳区的一条“内河”。其名称的由来则是因开挖河身的土堆于两侧成坝之故。由于地势西高东低,为航运安全、顺畅,河上建有土坝,西起依次为千斯坝、常庆坝、郭村坝、西阳坝、郑村坝、王村坝、深沟坝,居中的郑村坝则是坝河上的重要坝闸(至今犹存),也是漕运沿线的重要码头。所以在历史上,该镇的商业、服务业、手工业异常发达。手工艺品、农副产品交易十分活跃,经济的发达带动了文化的繁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乾隆帝御封东坝北门舞狮子会的“金铃祖狮”,居京城十三堂太狮之首。两具各重七八十斤的青黄狮首势压群雄,原物现存于首都博物馆。由传统工艺制作的“东坝驴肉”,风味独特,为京都一绝,闻名遐迩。

郑和本姓马,名和,云南人,回族。14岁就被送到北京(时称大都),开始在燕王府做宦官。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发起夺取帝位的“靖难之役”,29岁的马和在关键一战——郑村坝战役中立了大功。朱棣上台后,赐马和以郑姓,更名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官四品,直接参与朝政。几年后便奉命出使西洋,近30年间,七下西洋。此外,时间上溯千余年,相传三国时魏灭蜀后,刘备的儿子、汉后主刘禅被置洛阳,受封“安乐公”,且“乐不思蜀”,还于晋初北迁居住东坝。汉时,今朝阳区东部一带分属渔阳郡安乐县和潞县,东坝是安乐故城所在,应该是县城了。刘禅来时,安乐城已改称安德乡,即先有安乐城,后有“安乐公”,因此有人怀疑是否因地名、人名巧合而有了这一传说。

东坝引人关注,还在于该地域的一些坟茔、庙宇有名。位于东坝的北京十六中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在东郊建立的第一所中学,其西侧有一片松树林,是坟地遗存。清史专家冯其利先生经多方考证,确认该处是清固伦和敬公主和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的墓地。公主系乾隆第三女,额驸初封辅国公,后以军功授亲王。东坝公主坟是和敬公主府在京郊的唯一墓地,其后裔陆续葬此。据说该墓还是大学士刘墉亲自监修的。坟地在民国时期几经伐掠、盗挖,现仅有松树林残存。东坝的庙,最有说头儿的是马神庙、娘娘庙。自元代,京都北郊、东郊就有多个皇家养马场、草料场。到明代,东坝设有“御马苑”,专门饲养仗马。在“郑村坝战役”中,燕王朱棣的青骢马救驾有功,称帝后敕建马神庙,地址在镇北门外,现无存。后来的英宗朱祁镇也曾到东坝检阅过马队。娘娘庙旧时在京郊数不胜数,据民俗学家白鹤群考证,东坝娘娘庙即北京有名的“五顶”之一的“东顶”。

扩展阅读:我的家乡在东坝----刘彦鑫

地理位置:我的家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北部的的一个郊区,名字叫“东坝乡”,东邻楼梓庄乡,南靠平房乡,西接将台乡,北接金盏乡,面积24.6平方公里。经纬度是39.967067、116.544047(谷歌上面是这么显示的),如果我这么说还不够明了的话,那就请您买来一张北京市地图,看到地图的右上角有个黑色的圈圈,他的下面就是东坝了。

那个环形的圈圈就是北京最早的环形铁路,很多火车都是在这进行实验的,而那周围都是绿化带,那就是我童年的游乐场了。东坝的地理位置并不算好,可能就是因为那个铁路缘故,周围发展很是缓慢的,不过由于农村乡政府的建立和扩大,东坝乡包括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他包括人口最密集的“北门街(村)”,商店最多的“后街”(地图上叫东风村),新建楼房最多的“单店儿”,包含“四眼井”及“公主庙”等古建筑的“二条街”,当然还包括我们家属于的“西门街(西北门村)”。申奥成功后,城乡改革,把“焦庄”、“东小井”、“驹子房”、“三岔河”也归如了东坝乡的范围。

可以直达的车有:640路、672路、729路、989路、433(曾经的350支)350路(这是我们这最早开通的公交车)、小34——除了350路 就只剩下这辆小公共了,后来北京取消了小公共,小34也就消失了,替代的车就是659,但是659只有一辆车,这个可真的不夸张,真的只有一辆,如果幸运的话,每两个小时就可以等到一辆车,车的型号不固定,一般都是市区淘汰的车,所以打远处开来我们都不一定认得,听到那快散架的声儿,我们也就猜到他快开过来了。不过我还是对他有感情的,毕竟早些年父母带我出门都靠他了,而且司机和售票员也是村子里的人,非常热情,对老人小孩都是非常照顾的。

历史:小时候听爷爷讲,东坝很早以前改名叫过“郑村”,有个姓郑的官员在村子里面很有名,村子里人都很感谢他,所以叫郑村,但是后来官员去世了,新来的官员就又把名字改了回去。新中国成立后,村子曾经改名为“中德友谊村”,但是没有兴起来,所以也就只有老一辈的人知道这个名字,不会用作称呼。记得小时候家里买了台电视,是德国产的,爷爷的棋友就说:“这德国电视就不该要咱中德友谊村儿里人的钱。”说完他俩哈哈大笑。现在村子里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比如老16中(现在是北京第一轻工业技术学校),教室都是很久以前的老房子,教育了不知多少代人,而操场上的参天松树也已是百年的古木。东坝中心小学的办公室就是一座古庙,办公室中间立着的木头柱子足半米多宽,椽子头上面的雕刻也可以看见一些佛教的影子。听校长说,办公室里面曾经有一尊金色的神像。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有心人藏到了操场中央,上面盖上了水泥,用作体操台,到底怎么回事儿我们就不了解了。我想操场上的两座石狮子可能可以证明这一切。他们保住了佛像,也希望他能保护在这里成长的孩子们。东坝第三小学也是古庙改建的,因为没有在那上学,平常也只是和小伙伴去那里玩耍过几次,所以唯一有印象也只是那里的老松树和上面编好号的贴牌了。我的记忆:东坝是玩耍的地方,我小的时候会集合很多的小伙伴去各处探险。说的很炫,但实际也只是去周围的学校、树林、或者工厂去到处看看。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去环铁周围的绿化区玩耍,那里是我们上自然课最好的地方,没有人讲解,只是去探索。环铁里面还有很多的鱼坑,都是村子里面的人养殖的鱼,有的是吃的鱼有的是观赏的鱼。看着清水里面游弋的金鱼我们总是忍不住去捞两条带回家。因为漂亮的鱼是看不够的嘛。我们用蚊帐和铁丝做渔网,这些都是无师自通的。当抓带鱼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会开心的大叫。因此被看鱼人追着跑也是常事,但是,如果大人出面就算是家里没有地方摆,也是要送你两条的。东坝是学习的地方,东坝有三所小学,老师也都是村子里的人,老师都经验丰富,也都很全能,数学、语文、英语都不在话下。有的男老师甚至还兼职体育老师,体育可不仅锻炼身体,而且非常的有意思。很多的老师在外面学习过后还是回来教书,他说他喜欢这里的轻松,喜欢这里的自在,更喜欢这里聪明淘气但不坏的孩子们。东坝是生活的好地方,东坝是农村,虽然每家之间都隔着墙,但心却贴的很近,比如到了秋天每家的自留地里面的瓜果蔬菜也都熟了,所以那段儿时间串门是非常频繁的,东家的玉米拿到西家,西家的倭瓜送到东家,就这样,村子里人们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亲密,虽然吵吵闹闹是少不了的,但大家还都是觉得东坝就是个大四合院,本该互相想着互相照顾的。串门的时候大人都会带着小孩子,都是一起长大的孩子嘛,来到谁家谁都会把自己攒了不知多少天的糖果拿出来给朋友分享,还会把新买的玩具拿出来一起玩儿,同时也达到了炫耀的目的。东坝最有名的小吃肯定就是驴肉了,“群生饭馆”的驴肉是最好吃的,饭馆是有一个叫赵群生的人开的,如果熟人去,他肯定会送上最地道的驴汤让大家喝。那个味儿甭提多想了。现状:现在的东坝发展很快,流动人口很多,人口组成比较复杂,有本地的有外地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大家相处的还是比较融洽和谐的。后来也建成了很多住宅小区,比如奥林匹克花园,东坝家园,康静里,上东上层,朝阳新城等楼盘。听说将来地铁3号线经过东坝,所以我们也要离开平房,搬到楼房里面住。不过说真的,还是觉得平房好,住着很是舒服。自留地也在几年钱被政府收回,虽然很多人说给了不少的补助,而且也不用每年都去芒种收获,但是这样的秋天总是少了什么,少了果实,也少了在麦田里放风筝的场景。之前提到的“群生饭馆”现在变成了群生吉祥大酒楼,还开了几家分店,比如酒仙桥的群生如意,海淀的群生驴肉世家。虽然驴肉还是那么香,但是少了很多人情味儿。将来: 东坝被列为北京住宅改造区,将来可能变化得我都会不认得了,但我相信他会越变越好,不管怎样我都会热爱它,完美他,因为他是我的家,我们的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