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定风波·志在烟霞慕隐沦
释义

《定风波·志在烟霞慕隐沦》是五代十国时期词人李珣的作品。此词以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望归隐,纵情山水、隐逸出世的情怀。

作品名称:《定风波·志在烟霞慕隐沦》

创作年代:五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词

作者:李珣

作品原文

定风波

志在烟霞慕隐沦⑴,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识自由身。

花岛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已得希夷微旨⑵,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⑶。

作品注释

⑴烟霞:指神话中的仙者所驾驭之云彩。这里指隐士所居之处。

⑵希夷:指一种虚寂玄妙的境界。语出《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⑶荷衣蕙带:借指词人隐居后的形象。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

作品评析

李珣喜作具有隐逸情趣的词。细分之,又有两类,其一是写对于自然美景的陶醉,其二是写逃脱世俗的欣慰。这首词属于后者。

作者一上来就亮明立场:“志在烟霞慕隐沦”。烟霞,本是山水间虚无之物,乃是神话中的仙者所驾驭之云彩,兴寄烟霞即是要成为一个仙者。在古人眼中,烟霞往往与红尘相对,作者说“志在烟霞”就表明了作者意欲山水,不思尘世之志。文人志气清高,踌躇满志,他们往往或因为现实的碰壁,或因为仕途的失意,常常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放情在丘壑,纵意在烟霞。仿佛这样才能够超出尘世,摆脱俗气,从而得到雅趣与清赏。而隐士们潇洒出尘,清淡玄谈自魏晋以来始终是古代士人们追求和向往的人生最高境界。第二句,表现的是功成身退的思想。相传越国大夫范蠡在协助越王勾践报仇雪耻以后,因惧怕勾践以后对自己不利,便放弃到手的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与归隐五湖。李珣在这里借助这个历史典故,表明自己“功成归看五湖春”的志向。在这里词人表明了对范螽的景仰羡慕之情,也表露了自己归隐山水,五湖看春的志向。范蠡功成之后的归隐,是明智之举,而李珣却是国亡不仕的情况下而思归隐山林,有他的不得已之苦衷。在得不到出路的情况下,寄情云水,解一腔闷,“识得自由之身。”

下阕的前三句,写的还是荡湖的情景,词人设想隐逸湖中,泛舟自适,以无人居住的花岛为邻。“经年不见市朝人”是作者更进一步的一种情怀。这甚嚣尘上、红尘滚滚的尘世之中,能够有一份闲情逸致常年在闲山逸水之中与鸥鸟为伴,洗却了尘世的烦恼。在现实生活中,要达到这种境界的不可能的。最后三句极赞隐士生涯的神秘高洁,流露出一种自得其乐的心情。这希夷的微妙意境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可以说是封建士大夫没有出路的“出路”,是一种精神上的一种极致与至高。结尾“荷衣蕙带绝纤尘”出自楚辞。“荷衣蕙带”原是神的装束,这里借指词人隐居后的形象,既表现出纤尘不染的高洁,又表现出飘忽不定的神秘

全词语言简练清丽,文笔简洁,直抒胸臆,是一种很好的白描手法,很具文字的感染力与思想的渗透性。在艺术上,表现出李珣特有的淡婉风格。

作者简介

李珣,五代词人。也作李洵或李询。字德润,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生活于九、十世纪。祖籍波斯,其先祖隋时来华,唐初随国姓改姓李,安史之乱时入蜀定居梓州,人称蜀中土生波斯。少有诗名,兼通医理。以秀才屡予宾贡。事蜀主王衍,其妹李舜弦为蜀主昭仪。蜀亡,不仕。《花间集》称李秀才。有《琼瑶集》,已佚。词存五十四首,风格清婉,多感慨之音。其《南乡子》十七首写南方风土人情,颇有特色。今有王国维辑《琼瑶集》一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