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定风波·问讯山东窦长卿
释义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定风波·问讯山东窦长卿

【创作年代】南

【作者姓名】王质

【作品体裁】词

作品原文

问讯山东窦长卿,苍苍云外且垂纶。流水落花都莫问,等取,榆林沙月静边尘。

江面不如杯面阔,卷起,五湖烟浪入清尊,醉倒投床君且睡,却怕,挑灯看剑忽伤神。

作品鉴赏

王质仰慕苏轼,曾说:“一百年前,蜀山之下有苏子瞻”,“一百年后,楚江之滨有王景文”(《雪山集·自赞》)。

这首小令写关心国事和超然出世的矛盾,窦长卿,不详何人,据题云“赠将”,估计是一位被投闲置散的将领。上片劝对方啸傲林泉为乐,下面勉励对方借酒浇愁。全系愤激之辞,笔锋含愤书胸臆,迎面扑来的是一股抑塞磊落的不平之气。

一起两句点题。对于一位能挥戈跃马的武将,不希望他驰骋疆场,杀敌立功,却奉劝他全身避祸,消极遁世,这自有难言的苦衷。屈辱苟安、腐败昏聩的南宋小朝廷,对金实行投降妥协政策,爱国忠良或遭贬斥,或被杀戮。这一切怎能令人忍受,“苍苍云外”,言离尘世之遥远,足见现实之悲哀。一个“且”字,充分流露了对国事无能为力的无可奈何之情。“流水落花都莫问”,有爱国之心的词人毕竟不能忘怀现实,沉湎于无人间烟火味的世外桃源之中。“等取,榆林沙月静边尘”。身在江湖,时时刻刻却以收复中原为念。“榆林沙月”指边塞。“等取”二字写出了焦急、渴盼的心情。国门之外,金人虎视眈眈,虽然投降派企图苟安于半壁河山,但中原遗民却盼望恢复,戍边壮士亟要报国。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词人,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寓壮怀于悲痛之中,其基调并不低沉。

下片以“酒”落笔。山河破碎,壮士却报国无门。这一切怎不令人顿生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江面不如杯面阔,卷起,五湖烟浪入清尊”当是夸张之辞。杯中之物不仅可浇胸中块垒,而且可以使人进入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这种夸张手法“莫不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也”(《文心雕龙·夸饰》)。杯中有胜似江面的雄浑开阔,有充满诗情画意的“五湖烟浪”,醉乎其中,其乐融融。“五湖”暗含范蠡乘舟载西施泛五湖的典故,事见《吴越春秋》,此指避祸远难。晏几道《阮郎归》,“欲将沉醉换悲凉”即此意。“醉倒投床君且睡”似乎可以进入“无喜亦无忧”的超脱境界了,然而这里的“且”只是“姑且”“暂且”的意思,指短暂的一刹那时间。“却怕,挑灯看剑忽伤神”。宝刀未老,壮志未酬,词人的感情至此推向高潮,欲有所为而不能的内心痛苦冲破表面的达观。拨亮灯火,深情地端详着心爱的宝剑,抗敌复土的强烈愿望无法使人平静下来。胸中块垒,唯有以酒浇之。而醉时,又触发了无限的感慨。“挑灯看剑”是写动作和神态。刻骨的沉痛,力透纸背。辛弃疾“壮词”《破阵子》即以“醉里挑灯看剑”起句,或许由此化出。

王国维说:“东坡之旷在神”(《人间词话》)。这首小令奔放舒卷,气度开张,近乎直陈式地披露内心世界,自我形象呼之欲出,深得东坡之神。另外,以理遣情,展开内心之情与理的矛盾,忧国伤时的情绪不入出尘之想的窠臼,这在同时代人作品中并不多见。

作者简介

王质(1135-1189),字景文,号雪山,其先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后徙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年二十三游太学,与九江王阮齐名。1160年(高宗绍兴三十年)进士,召试馆职,为言者论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一)。先后入汪澈荆襄、张浚江淮幕。1166年(孝宗乾道二年),入为太学正,旋以建言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一之一六)。会虞允文宣抚川陕,辟质偕行。入为敕令所删定官,迁枢密院编修官,时虞允文当国,荐可右正言,复为曾觌所沮(《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传》),出通判荆南府,改吉州,皆不行,奉祠山居。1189年(淳熙十六年)卒,年五十五。有《雪山集》、《绍陶录》、《诗总闻》等传世。事见《雪山集》卷首王阮序、卷五《退文序》、卷八《与赵丞相书》,《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1: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