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丁蛎
释义

名称类别

【物种名称】 丁蛎

【拉丁学名】Malleus albus

【命名者】 Lamarck, 1819

【英文名称】 White Hammer、White Hammer Oyster

【科属分类】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双壳钢,莺蛤目、丁蛎科

外形特征

丁蛎,贝壳呈丁字形,壳质坚厚,一般高121-186mm,长52-63mm(不计翼状突起)。两壳相等,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壳顶极小,位于中央,稍向前倾。壳顶前、后各具一翼状的大型突起,使整个贝壳呈丁字镐形。背腹两侧边缘具有大型的波状弯曲鳞片,生长线粗糙,但鳞片状重叠不显着。两壳面颜色相同,均为黄白色。壳内面被内脏块所占的位置为棕黑色,具珍珠光泽。其余部分的颜色与外壳相似。铰合线长,无齿,韧带宽;紫褐色,槽大,近三角形,稍斜。闭壳肌痕长卵圆形,棕黑色,位于前部背侧。足丝孔很小,足丝毛发状。

分布范围

生态环境:生活于低潮线附近或潮下带的浅海泥沙质海底,壳顶埋在泥沙中,后端露出沙面,渔民拖网或干潮时均可采到。

资源分布:我国分布于南海。

性状特点

性状鉴别 贝壳呈丁字形,略显波状弯曲,长约15cm,高约 5.2cm。两壳相等,但右壳平,

左壳稍凸。壳顶极小,位于中央,其前、后各具一翼状的大型突起,使整个贝壳呈锤形。外表面黄白色,同心生长纹粗糙,略呈鳞片状,内表面被骨脏所占的位置为棕团体色,其余与上表面相同,具珍珠样光泽。铰合线长分无齿。质坚硬,断面层状。气微,味咸。

药用价值

【药 名】丁蛎

【来 源】为钳蛤科丁蛎的贝壳。

【功 效】清热解毒。

【主 治】治疮疡,疖肿等证。

【性味归经】咸,寒。入心、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入煎剂,5-15克。外用适量。

【别 名】白丁蛎、螺蛟、丁字贝、海了子、(《中国药用动物志》)。贝壳呈“丁”字形,俗称“丁字贝”

【动植物资源分布】

本种为暖海性种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区的热带海洋中。分布于我国南海。

【拉丁名】丁蛎 Malleus malleus (Linnaeus)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