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丁静
释义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丁静,女,1963年4月出生,农工民主党,博士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她创造性地将界面传递现象与固体吸附剂材料的制备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旋转热质交换器中传递现象和流动特性的需求,创新地提出了设计吸附基体材料的新思路和新技术。在分子水平上有效地控制反应过程,获得低成本、高吸附量和低再生温度的吸附基体材料,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突破并形成了独创的蜂窝状陶瓷转芯成型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发明并研制成功的吸附式旋转干燥、空调技术及其相关设备,为高效固体吸附材料旋转热质交换器制造平台性新技术。

她主持的“基于高性能吸附材料的热质交换技术及其应用”获200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吸附性能复合氯化锂吸附剂的制备方法”获2003年第八届中国优秀专利奖;“高效吸附式转轮深度除湿技术及其关键设备的研究”获2002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6项奖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并荣获“第二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称号

中山大学教授

基本情况

女,1963年4月出生,籍贯天津。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7-1998.6在华南理工大学轻工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发酵工程专业从事生化工程研究工作。1986.7-1992.11在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任教;1998.7-2006.2在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2004.4-2005.4在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做访问学者;2006年3月至今在中山大学工学院工作。2000年入选国家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计划;2001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计划;2004年获得第二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称号;2005年获得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现任中山大学工学院节能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太阳能学报»和«太阳能»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多年来从事传递过程强化与多相流体动力学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微尺度传热传质、纳米能源材料与纳米热能器件的制备与表征、吸附式气体除湿与制冷空调、传递过程强化与流体动力学、蓄能技术等。

主持科研项目

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国家863计划、973子课题、国家重点成果推广计划项目、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20余项,同时承担吸附式气体净化、活性干燥、环保型制冷空调的技术开发项目。

目前主持在研项目:

1.高温传热蓄热过程多尺度结构中流动与传递规律,国家973项目,经费280.0万元,2009.07-2014.06,课题负责人。

2.多尺度结构多孔介质内传输特征与强化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33.0万,2007.01-2009.12,项目负责人。

3.高性能熔融盐工质的制备技术研究,国家863重点项目子课题,经费47.5万,2006.10-2008.12,课题负责人。

4.熔融盐工质吸热器热工水力学试验台,国家863重点项目子课题,经费329万,2006.10-2008.12,课题负责人。

5.太阳能除湿空调及其与建筑接口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经费92.5万,2006.10-2009.12,课题负责人。

6.基于熔融盐材料的热能转换与储存关键技术及装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35万,2008.01-2009.12,项目负责人。

代表性论著

发表强化传热传质与节能方面的论文7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1项和实用新型专利9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项

1.Qiang Peng, Jing Ding*, Xiaolan Wei, Jianping Yang and Xiaoxi Yang, The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multi-component molten salts, Applied Energy, 2009.

2.Lu J F, Ding Jing*, Dynamical and thermal performance of molten salt pipe during filling process. Int. J.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9.

3.Qiang Peng, Xiaolan Wei, Jing Ding*, Jianping Yang and Xiaoxi Yang, High temperature thermal stability of molten salts materials, Int. J. Energy Res.,2008(32):1167-1174.

4.Qiang Peng, Jing Ding*, Xiaolan Wei, Jianping Yang and Xiaoxi Yang, Performance of molten salts phase change materials, Proceedings of ISES Solar World Congress 2007:1829-1832.

5.丁静*,胡玉坤,杨晓西,杨建平,水在ZSM-5型分子筛中吸附的Monte Carlo模拟,化工学报,2008,59(9):2276-2282。

获得奖励

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200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八届中国优秀专利奖;2002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安徽农业大学教师

概述

丁静,女,1977年5月生,安徽合肥人,2004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管理学硕士,现为安徽农业大学讲师,从事企业管理、管理决策、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承担了管理学原理、现代企业管理学、管理沟通等课程的教学。

科学研究项目

1.主持2007年安徽省青年教师资助项目(重点):基于群决策的配送绩效评价的研究

2.主持2007年安徽农业大学校长青年基金项目:RBV在SHRM中的应用

3. 主持2011年安徽农业大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项目:资源基础理论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出版书籍

1.《管理学原理》教材,参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材,参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广东教育学院教授

丁 静,女,1965年4月出生,浙江湖州人。1990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基本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教育学硕士。现任广东教育学院教授。

主要社会工作:海珠区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

主要获奖情况:

1、本人作为主要策划者和参与者在海珠区实验小学开展的主课题“现代化小学教育模式的探索”在2003年荣获广东省第四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参编的《中小学教育与教师》(主编:张人杰、周燕),撰写“单元三:学校德育的问题与对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获第一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5)

3、参编的《邓小平教育思想与广东教育改革》(梁琼芳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执笔第4章“关于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获1999年第五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主讲课程:《西方教育史》、《中外教育思想史》、《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等。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中外教育思想史、教师教育、中小学班级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教育基本理论方面有较深造诣,在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实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方面有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有指导并参与的课题获奖,又有专著出版,《优秀班主任行动指南》一书获得一线班主任的普遍好评。

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的科研项目:

1、“现代化小学教育模式的探索”(课题主要策划者与参与者),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立项课题(1998、9—2003、9)

2、“中小学素质教育操作性策略研究”(课题组副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课题(2001、9—2004、12)

3、主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位一体’师资培训模式研究”,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KGY019)(2004)

4、“中小学优质学校形成机制研究” (主要参与者),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编号FHB05645)(2006、1—2009、12)。

代表性论文(著作):

著作类:

1、编著:《西方教育简史》,红旗出版社,2002年8月版,22万字。

2、编著:《优秀班主任行动指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3、译著:《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翻译第三、四章,约5万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4、主编之一:《教育理论的性质与研究取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参编:《中小学教育与教师》(主编:张人杰、周燕),撰写“单元三 学校德育的问题与对策”,计2万3千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6、编著:《给幼儿家长的100条建议》,15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论文类:

1、“关于师生冲突中教师行为的案例研究”,《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

2、“教师教育要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8期论点摘编)。

3、“试论近代西方教育目的论的主要分歧——兼论我国教育目的理论的构建”,《比较教育研究》199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4、“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学常规的反思”,《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5、“20世纪我国教育学的演进与反思”,《学术研究》,1998年第1 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06:36